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39

“现在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仗要越打越大,都是关系全国大局的大仗,不要还是我一个人说了算,重大决策要集体研究决定。”

话说1948年9月10日,东北野战军林彪等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作了南下北宁线的部署:以第12纵队及6个独立师、炮兵纵队1个团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继续围困长春。以第3、4、7、8、9、11纵6个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南下北宁线,歼灭辽宁义县至河北昌黎一线国民党军,尔后相机夺取锦州、锦西、山海关。以第1、2(欠第5师)、5、6、10纵5个纵队,配置于沈阳以西北及长春、沈阳之间,阻止沈阳之国民党军向锦州或向长春增援,并随时准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灭长春突围之敌。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义县至河北唐山段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热河独立第4、6、8师包围了兴城、绥中等地,将锦州与唐山之间的通道截断,并断绝了傅作义集团增援东北的陆上通道。4纵、9纵插于义县、锦州之间,并包围义县。

9月13日,“九月会议”在结束前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分区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

这个《决议》全文将近5000字,共分为3大部分、12大项、58条,是向全党、全军发出的克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要求全党全军全面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总纲,成为加强党的纪律性、规范组织性的纲领性文件,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铁的纪律的光辉典范。

“九月会议”结束后,中央书记处5大书记几乎是天天开会。按照原来的分工,毛泽东在周恩来的协助下,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毛泽东说:

“现在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仗要越打越大,都是关系全国大局的大仗,不要还是我一个人说了算,重大决策要集体研究决定。”

于是,几乎是每天晚上8点,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准时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他们的卫士和警卫人员也都跟了来。书记们在办公室里开大会,卫士们就在值班室议论现在包围了什么地方,消灭了多少敌人。

朱德多年来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晚上10点洗澡睡觉,清晨起来散步打拳。现在,毛泽东习惯于晚上办公开会的习惯,把他的生活全打乱了。毛泽东担心他的身体受不了,有时就劝说:

“总司令啊,你年龄大了,可以早一点回去休息。”

朱德摇摇头说:

“这么重大的事,我回去也睡不着。”

话是这么说,有时会议开到一半他就打盹了。有人想叫醒他,毛泽东就轻轻摆摆手,说:

“不要叫了,让他休息一会儿,决定重大问题时再叫也不迟。”

朱德醒后总是抱歉地说:

“哎呀,糟糕,睡着了。”

大家都笑了。周恩来说:

“没关系,你休息一会儿,就能坚持到底了。”

毛泽东说:

“咱们这一段会议多,为的是彻底打败蒋介石。事情多,又很重大,少数人做主不行,咱们一起打一段疲劳战。总司令开会时稍微休息一会儿,精力更充沛,这是一件好事嘛。”

他又对周恩来、任弼时说:

“我们3个人打疲劳战打惯了,在陕北打了一年多,打败了蒋介石妄想消灭我们的野心。现在咱们再在一起打一段疲劳战,为的是彻底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不然,事情这么多,又这么重要,少数人做不了主啊!”

周恩来接着说:

“这个疲劳战是很辛苦的,但效率也是很高的。”

任弼时患有高血压病,过度紧张或劳累就头晕,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有时大家也劝他早点回去休息,他就摇手说:

“我比你们都年轻,你们坚持工作,我回去休息怎么行呢,我应该比你们多做点事才对。”

9月中旬的一天,张文秋向刘少奇汇报工作后,刘少奇说:

“我带你去看看毛主席,好不好?”

张文秋高兴地说:

“好!我老早就想去拜望毛主席了。”

在刘少奇的引领下,张文秋来到毛泽东的会客室,只见屋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两个单人沙发,一个帆布套座椅,左边摆放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木椅子,桌上铺着白桌布。毛泽东穿着深灰色的夹衣,脚穿一双黑布鞋,同张文秋握手问候。刘少奇说:

“我把张文秋同志约来看望主席,主席可以和她多谈谈,我先走了。”

刘少奇走后,毛泽东笑着问张文秋:

“好久没有看见你了。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在何处工作?”

张文秋说:

“我住在平山县王子村,在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工作。我好久未见到主席,很想念主席。”

“你在司法部工作?工作情况怎么样?”

“我没有学过法律,工作起来感到吃力。”

毛泽东鼓励她好好学好好干,接着话题一转,问起张文秋的身世。张文秋后来回忆说:

“我就从祖父母到父母,从求学到参加革命,把自己的家世和经历讲给他听。他听得很入神,有时频频点头,有时还插几句话。当我讲到我的求学经过时,毛主席说,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毛主席听我讲完家庭情况后,很有感慨地说:

‘你出来参加革命,真不容易呀!你是同封建社会斗争,同宗法观念斗争,才出来的呀!你幸喜有一个好母亲做后台,支持你求学,求进步。她不支持你,你参加不了革命,也不会有今天。’

毛主席向我介绍了他的身世,说他父亲脾气大,不让他外出求学,也是母亲支持他。当主席讲到开慧牺牲,岸英、岸青、岸龙流浪的情况时,他的眼圈有些发红,看得出他是非常难过的。毛主席又向我问起谦初牺牲的经过和谦初的家庭情况,我一一作了详细回答。毛主席听完,有些难过,说:

‘谦初是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他是一个有才能、对党有贡献的人,是党的忠实的儿子。他的牺牲,是党的一大损失啊!’”

毛泽东问清了所有的情况后,言归正传,把话题转到了毛岸英和刘思齐谈恋爱的事上,他对张文秋说:

“听岸英说,他和你的大女儿思齐很要好,已经通信好久了。他说:他很爱思齐,思齐也很喜欢他。他们俩人现在要求订婚,我很同意,现在就看你的意见怎么样,你对这个女婿满不满意?”

张文秋一本正经地说:

“他们两人通了许久的信,我是知道的。现在他们要求订婚,我很赞成。主席既然同意了,我非常高兴。不过,我怕思齐年轻幼稚,不懂事,配不上岸英。”

毛泽东微笑着摆摆手,说:

“我看思齐比较懂事。她年纪虽轻,但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她是在监狱里长大的,知道艰难困苦。她是烈士的后代,是我的干女儿,我很同情她,也很喜欢她。所以,我赞成他们现在订婚,将来结婚。”

张文秋也高兴地说:

“将来思齐和岸英能结合在一起,做主席的儿媳妇,经常在主席身边受教育,会非常幸福的。我有岸英这样一个女婿,也很满意。”

毛泽东说:

“今天本应当叫岸英来见你,可是他现在不在家里。明天我叫他到你家里去看望你。岸英刚从苏联回来不久,对国内情况不大了解,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情况,不大清楚。他很幼稚,希望你今后多费点心帮助他,教育他。”

张文秋连忙说:

“我听很多人说,岸英精明强干,能吃苦耐劳。他在苏联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回国后,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好多人都夸他是一名大有作为的青年。”

“这都是别人的奉承话,你可不要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很多缺点的。”

眼看到了中午,张文秋起身告辞。毛泽东再三挽留她吃午饭,张文秋只好留下来和毛泽东共进午餐。饭后,毛泽东又谈起了他们家为革命牺牲的5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张文秋也谈到了毛泽民和陈振亚在新疆的斗争和被害的经过,又谈到了在新疆第4监狱里同敌人斗争的情况。直到天晚,两人已经谈了八九个小时。张文秋起身告辞,毛泽东还要挽留她吃晚饭,张文秋说:

“主席该休息了。天快黑了,我也要赶快回家。”

毛泽东这才起身,与张文秋握手道别。张文秋后来回忆说:

“我回到家里,仔细回想了一天的情况,明白了毛主席详细询问我的身世和革命经历的原因,显然是为了岸英和思齐的婚事。毛主席真会做调查工作。他以谈家常的方式,将我各方面的情况都调查得一清二楚,连对谦初的家庭都作了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岸英的情况,主动告诉了我,让我心里有底。毛主席这种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使我又感动,又佩服。他这样重视孩子的婚事,又使我格外高兴。”

9月16日夜,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的济南战役正式发起,华东野战军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

9月19日,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在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下,率115旅、161旅及独立旅共3个旅约2万余人举行战场起义。

9月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个《关于健全党委制》(参看《毛泽东选集》)的决定,他写道:

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近查有些(当然不是一切)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等于虚设。委员间意见分歧的事亦无由解决,并且听任这些分歧长期地不加解决。党委委员间所保持的只是形式上的一致,而不是实质上的一致,此种情形必须加以改变。今后从中央局至地委,从前委至旅委以及军区(军分会或领导小组),政府党组、民众团体党组、通讯社和报社党组,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地委、旅委以下的党委亦应如此。”“委员会又须分别为常委会和全体会两种,不可混在一起。”

“此外,还须注意,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两者不可偏废。军队在作战时和情况需要时,首长有临机处置之权。”

9月2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指示电,他写道:

林罗刘:

按照近日北宁线敌情,甚有利于我军发展,望你们集中注意于该线之作战,首先达成歼灭该线(锦州至塘沽)敌军19个师之目的。若此目的达成,则将来一切好办,否则将发生困难。

军委 申马

9月24日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致电中央军委等,他在电文中写道: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一、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6个团,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内城之敌解决,则固守城南部千佛山、马鞍山之敌,亦易解决(齐鲁大学之敌昨已投降)。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但援敌邱兵团直至今晨,才开始自商丘以北分向曹县、城武间地区北进,而黄兵团则尚未完全集结。但以现有材料计,该兵团之64师亦到达砀山地区。李兵团则尚在固镇及其以东地区。

似此,如援敌知济南已被我完全控制,则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警备,以防我主力南进之可能性,似较继续北援之可能性为大。如敌仍继续北援,我们当按既定之方针歼灭援敌。如敌停止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

1、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2、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此案对部队休整(只有攻城部队须稍事休整,至昨黄昏为止,攻城部队之6个纵队仅伤亡8000余人,昨晚及今晨伤亡尚不在内,依此伤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3、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4、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二、究应如何请电示,但不论采何方案,建议华东自立即令鲁南及滨海地武将临沂之王洪九部包围,以待济、徐作战结束后,加派一部主力(如仅以地武歼该敌很难奏效)攻歼该敌。

三、饶政委今明可抵职部,到后当将尔后行动再请示饶政委。

粟 敬晨7时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战争史上第一次由前线将领提出战略计划。

9月24日,毛泽东在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召开东北高级干部会议给东北局的电报稿上加写了一段话,他写道:

关于战争第3年(今年7月至明年6月)的作战计划,要求东北全军和华北第2、第3兵团协力歼灭卫傅两军至少36个师,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4线及其线上除平、津、沈3城以外之一切城市,准备以现有主力军之半数于战争第4年向长江流域出动,留下半数攻击平、津、沈。为适应第4年出兵南进之需要,你们应于第3年内,准备第一批远出工作干部1万5千名至2万名,其条件为地方区委委员以上军队排长以上各种党政军民财经文教及新闻工作者,望于此次干部会议上布置完毕,待命于明年秋季随军出发,那时再准备第2批1万5千至2万名远出工作干部,以便你们能在长江流域及南方管理5千万至1万万人口的新区域。

9月24日17时15分,济南战役结束,由于国民党援军未敢轻动,济南守军10.4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全部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兼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及副司令牟中衔、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被活捉。同时,华东野战军乘势攻克了长清、齐河、历城3座县城;马鞍山、千佛山国民党守军亦分别于25日、26日向解放军投降。

攻克济南捷报传到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都非常高兴。毛泽东的一个卫士调皮地说:

“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

蒋介石得知济南失守,暴跳如雷,竟然将收音机摔得粉碎,他说:

“该城失陷实出乎意料之外。过去不惜任何牺牲以坚守强固据点或主要城市的战略,必须改变。”

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9月25日下午,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的陈毅、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致电中央军委并转粟裕,他们在电报中说:

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

电报中还说:白崇禧正调集张淦、黄维两兵团“破坏我豫西区之中心腹地。如此着实现,对我秋季群运、屯粮、冬衣储计划妨害甚大。”我们“拟采取分遣歼敌方针”,以1至2个纵队南下,配合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先破击信阳至汉口段铁路,然后分歼江汉地区之敌;野战军主力位于南阳附近,吸引敌人西进,“如敌转向东北,则我亦向东北机动均可。”“此一行动计划可争取在江汉歼敌一部,可保持豫西基本区,于东战场亦可配合得宜。”

9月25日傍晚,毛泽东在办公室里反复阅读着粟裕和刘伯承等人的两封电报,思考着粟裕和刘伯承等人的意见。国共双方在中原的决战是不可避免的,粟裕的建议虽然不错,只是把战斗限于两淮和海州,战役的范围设想得较小,对作战的第一个目标也认识不足,是不能达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江北的目的的。眼下华东野战军一战而定山东,不应转为休整,而应乘胜打第2仗、第3仗,力争尽快解决徐州问题。一个更大的战役计划在他的脑海里酝酿。

面对徐州国民党的60多万重兵,人民解放军必须投入更多的部队,这可不同于济南战役那样双方二十几万人的角逐,而将是又一场规模宏大的拼死搏杀啊!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