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东方直心 繁体
毛泽东休息了一会儿,在两行柳林夹着的堤面上,大步向西走去。在堤坝西侧,摆放着两张桌子,桌上放着水壶和碗,桌子周围有几条长凳子,像农村招待客人一样。这是当地领导特意安排的,汪东兴看着桌子很满意,点头微笑说:
“办得好。”
大家劝毛泽东坐下休息一会儿,毛泽东看了一眼桌子,没有坐,继续往前走,他完全被黄河的景象吸引了。毛泽东身边的一位随员问王化云:
“这是1938年蒋介石炸堤的地方吗?”
王化云说:
“蒋介石炸堤决口的地方是在花园口,花园口是在郑州附近,是离这里不太远的上游。1938年6月,日寇占领了开封,进逼郑州,蒋介石政府竟下令炸毁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致使被淹没的豫皖苏平原造成重大灾祸。”
毛泽东来到在柳园口最易发生险情的地段上,这一截堤段,还留有历史上决口以后堵上的痕迹,堵截部位显然是向南移了。毛泽东站在这里,向河面望去,但见黄水泥流波涛滚滚,比东坝头的流速更快。面对此情此景,他自然想到了唐代描写过黄河的两位诗人。他将视线缓缓移向上游,高声吟诵起王之涣的名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继之,他又把视线收回来,向下游眺望,吟诵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毛泽东看到大堤北面的黄河在地面上奔流,大堤南面的村庄树木和农田,好像落在凹坑里,高大的杨树梢,还比大堤低,就问:
“这是什么地方?”
张玺说:
“这里就叫柳园口。”
毛泽东感叹道:
“啊!这就是‘悬河’啦!黄河水比堤外的树丛还高,真不愧为是悬河啊!”
他又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开封古城望去。防汛人员介绍说:
“开封北门的铁塔,是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它的尖顶与河道水面同在一个水平上。”
防汛人员还说:
“这个地方的堤段如果决口,黄河水的落差将会有10米之巨,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芝圃插话说:
“黄河在这一带经常发水,开封也多次被淹,再加上政治、军事的原因,这里的人民遭受的苦难更多。秦统一六国时,秦将王贲攻取大梁引水灌城,使大梁化为废墟。金明昌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后,经开封城北向东流,大水灌城,历史名城再次成为废墟。道光21年,黄河又在开封西北张家湾决口,水困开封达8个月之久。据说最惨的一次是明末那次决口,全城有37万人,大多数葬身鱼腹,仅有3万人幸免。”
王化云说:
“这里是黄河防汛措施的重要保护地段。全国解放后,还没有发生大的险情,我们也决不会让它重演历史上发生过的惨事。”
毛泽东问:
“历史上,这段黄河在最大洪峰时,流量是多少?”
王化云回答了毛泽东的提问之后,又说:
“清王朝时,有个民谣,描述过一次大洪水的情况:‘道光二十三,洪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那次洪水是够大的了。”
毛泽东说:
“你们一定要好好防守,千万不能再让黄河决口了!”
说罢,他下了大堤向河边走,沿着河边折向东方,弯腰抓了一把泥沙细细看,问道:
“这是不是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冲刷下来的?”
王化云说:
“是的。”
毛泽东又问:
“一年能冲下来多少黄土?”
王化云说:
“据陕县水文站测量,该地平均每年往下游冲去13.8亿吨。大量泥沙的淤积,是造成黄河改道泛滥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点点头,朝渡口附近一个小饭铺走去。饭铺里的掌柜是位老汉,一见来了一群人,便陪着笑脸迎了上去,让众人到屋里坐。毛泽东一边往屋里走,一边问身边的罗瑞卿:
“我们在这里用餐?”
他又问老汉:
“你这里有啥子吃的?”
“有面,里面坐。不吃也没关系。”
老汉一边高兴地说着,一边直盯着毛泽东看。他看着眼前这位大个子干部,好像是画像上的毛泽东。看着看着,他一下子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
“你……你是毛主席?毛……毛主席你好啊!你坐下,我给你做饭去。”
李银桥、孙勇见这情形,上前拉着老汉说:
“谢谢你老人家,毛主席还有事,改日再来,让他走吧。”
其他领导也都上来了,一边劝老汉,一边劝毛泽东。毛泽东只好对老汉摆摆手,歉意地说:
“那就以后再来吧。”
众人拥着毛泽东离了小饭馆,边走边聊。吴芝圃说:
“主席,柳园口斜对岸往东30里就是陈桥渡口,也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
毛泽东“噢”了一声问:
“那里还有什么遗迹吗?”
“那里还有个庙,有石碑,还有一棵系马槐。”
叶子龙见二人说起陈桥,怕毛泽东再到陈桥去,就给王鹤滨使个眼色,说:
“劝劝主席,不能再安排活动了,太紧张了。”
毛泽东似乎听到了他俩的话,瞟了他们一眼,说:
“时间太紧张了,不能去了。”
叶子龙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小声对张玺说:
“问问进不进开封城?”
张玺就问毛泽东:
“主席,到开封市内看看吗?”
毛泽东说:
“回去再说。”
此时已是下午4点30分,毛泽东一行乘车离开柳园口,返回开封车站。在车上,吴芝圃对毛泽东介绍说:
“开封原名叫启封,地址在今开封南20多公里的朱仙镇的古城村,是春秋时郑庄公所筑,是郑国东北边境上的一座驻兵屯粮的重镇。战国时期称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并着意经营,在这里称霸中原。”
毛泽东说:
“开封的地位很重要,它北据赵燕,南临江淮,为中原争雄战略要地。历史上的窃符救赵、楚汉相争、陈桥兵变等著名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带。开封在历史上曾是古都,有着光辉的历史,除在战国时当过魏国的国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此。赵匡胤建立北宋仍建都于开封。北宋时期开封发展最快,也是顶峰时期,开封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汽车驶进古城北门,到了铁塔附近,毛泽东示意司机周西林停车。他下得车来,看那城垣已被黄沙吞噬了一半,心情郁郁,一种忧思油然而生。他心情怏怏地来到铁塔前,他仔细审视了一番。
开封铁塔位于市东北隅,那个地方原名叫夷山,北齐天宝十年在此建独居寺;唐开元十七年,玄宗封泰山归来过汴州时,改名为封禅寺;北宋扩建并改名为开宝寺。太平兴国七年,在寺内的福胜院建一木塔,以供奉佛舍利,名福胜塔。宋真宗因听说塔顶放光,改名为灵感塔。1044年,灵感塔被雷击毁,1049年,宋仁宗下令重建,其规制仿木塔八角形13层阁楼式建筑,材料则改为褐色琉璃砖。整个塔通体呈铁色,故称铁塔。
毛泽东在张玺、吴芝圃、陈再道、王化云等人的陪同下,围绕着铁塔仔细察看。吴芝圃再次说起明末水淹开封的惨祸:
“开封城在历史上被黄河淹没过多次,明朝崇祯十五年那次淹的最惨,全城37万人,葬身鱼腹的有34万,仅有3万人幸免。现在打井钻探时已经发现,开封地下有3层房屋建筑。原来铁塔是建在一个土丘之上,现在这个土丘连同铁塔的第一层都被掩埋在地下了。”
毛泽东在铁塔北面指着铁塔近顶部残缺的洞口问:
“那塔上的破洞是怎么回事?”
吴芝圃说:
“那是日本鬼子用迫击炮轰炸的。”
毛泽东说:
“日本鬼子真是作孽,好好的铁塔,又没拿刀枪和他们作战,为什么向铁塔开炮呢?”
他一边嘟囔着,一边用手指点着数铁塔上的洞,一共有六七个。他又问:
“日本人炮击铁塔和战斗有关吗?”
“没关系。据说他们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胜利,故意开的炮。”
毛泽东高傲地说:
“打了这么多炮,也没有把铁塔打倒嘛!”
吴芝圃附和着说:
“铁塔设计精密,结构合理,有抗倾覆、抗震的良好性能。900多年间,经历地震40多次,暴风10多次,水患6次,都没有发生大问题。小日本打几炮怎么能打倒呢!”
毛泽东说:
“炮弹穿了洞都没有打倒,说明我们的铁塔确实坚固,我们祖先了不起。我们要牢记这笔血债。你们地方要想办法,把日本鬼子打的洞修补一下,保护好祖国文化遗产嘛!”
吴芝圃赶忙说:
“好,主席,我们一定尽快地抓紧时间把它修好!”
一行人又乘车来到位于开封市西北隅的龙亭。龙亭大门外的马路两侧,有潘、杨二湖。毛泽东在张玺、吴芝圃、陈再道的陪同下,穿过潘、杨两湖之间的通道,进入龙亭大门。这里据说是北宋皇城的遗址,清康熙三十一年在这里修建了万寿亭,每逢皇帝生日,文武官员在此朝拜,后改为龙亭。毛泽东看了孙中山的铜像,问:
“这是谁铸的?”
吴芝圃说:
“是冯玉祥主政河南时铸的。”
毛泽东说:
“冯玉祥是个好人,他在河南做了不少好事。”
他看到孙中山铜像的头部、臂膀和前胸有4个子弹坑,便问:
“这是谁打的?”
“也是日本鬼子打的。”
毛泽东气愤地说:
“噢,又是日本人打的!孙中山是打不倒的。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谁也打不倒!”
在龙亭石门前,他驻足观看横额上镌刻的康有为《登亭有感》一诗,边看边吟诵:
“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
吟诵完了,他还让秘书把这首诗抄录下来。踏上数十级石阶,登上高大的龙亭殿堂,他又问:
“这是不是赵匡胤的宫殿?”
吴芝圃回答说:
“赵匡胤的宫殿早已毁掉了,这是明朝周王府的旧址。”
此时天色已晚,可毛泽东游兴正浓,他问张玺、吴芝圃:
“这里还有什么可看的,既然来了就都看完。”
罗瑞卿说:
“主席,太晚了,回去休息吧。”
毛泽东看看天色,无可奈何地说:
“那好吧。”
5点45分,毛泽东一行在陈再道引领下,驱车来到了城南关有“红洋楼”之称的省军区招待所。
10月31日早晨5点多钟,天还没有亮,毛泽东已经坐到了专列的客厅里。他对送行的张玺、吴芝圃、王化云等人说: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张玺等人表示:
“一定遵照主席的指示,治好黄河。”
上午8点,毛泽东的专列停在了郑州附近的邙山脚下。早早在那里等候的郑州市委书记赵武成、市长宋致和等人,上前迎接毛泽东。
罗瑞卿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和下一步视察,乘专列穿过邙山涵洞继续向黄河北站的管理工段驶去。毛泽东则在赵武成、宋致和的引领下登上了邙山。他发现山上有村民,很高兴,便来到了刘宗贤家。刘宗贤30多岁,是邙山黄门村的生产队长。他见毛泽东来了,非常激动,立即用自家的粗瓷碗盛了一碗温开水,恭恭敬敬地捧给毛泽东,说:
“请毛主席喝口水,解解渴吧!”
毛泽东刚要伸手接碗,卫士赵鹤桐马上把自己带来的水杯递过去。这时候因为刚解放不久,卫士们为安全起见,都随身给毛泽东带着水。毛泽东未加思考,把赵鹤桐拨到一边,伸手接过刘宗贤的碗,将那碗白开水一饮而尽,还将碗口朝下向刘宗贤示意都喝光了,又用手抹抹嘴说:
“谢谢你。”
刘宗贤十分激动,马上拉着他的爱人说:
“快来,你看这是谁?”
刘宗贤的爱人叫李万玲,是村妇女主任。她看着毛泽东说:
“我看这位领导像墙上的毛主席。”
刘宗贤说:
“对,这就是毛主席!”
毛泽东一行离开刘宗贤家,沿着弯曲的山路爬上邙山东侧的小顶山,这是一个不高的岗子,有百米上下,但站在上面,可以俯瞰黄河和像带子一样的黄河铁桥。毛泽东环视四周,他用手一指,说:
“这西边是什么地方?”
赵武成介绍说:
“西边就是荥阳。从这里西去十几里路,就是刘邦和项羽当年打仗对峙的地方。”
毛泽东说:
“你们这里历史上称中州、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春秋时期的郑国,就建在你们这里。战国时期这一带也常打仗。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了很长时间的拉锯战,以鸿沟为界相持不下。后来,双方同意都撤军,刘邦用张良、陈平之计尾追项羽,把项羽打败。项羽撤退是经过这里吗?”
郊区公安局副局长李国光说:
“是的,鸿沟南北40多里长,邙山那一段称广武山,和这一段一样,北面是黄河,往东只能走上山路。在这小顶山西边有两个山沟,一个叫回头沟,据说项羽在那里回头发现了刘邦违约追击自己。另一个在回头沟东边叫摇头沟,据说项羽这时才意识到已经无力与刘邦争夺天下,承认自己失败了,只好继续向彭城方向撤退。”
毛泽东很有兴趣地微笑着听着。卫士李家骥指着一块平坦的地方说:
“主席休息一下吧。”
“好,好。”
毛泽东嘴里应着,面对黄河,顺势坐在一个像小板凳似的土坎上。赵鹤桐把水杯递过去,毛泽东喝了水,点燃了一支烟,一边慢慢地吸着,一边凝视着那向东流逝的黄河水。此时,正好有一列火车从黄河铁桥上驶过,摄影师侯波抓住了这个瞬间,按下了快门,将毛泽东的形象与奔驰的火车、流动的黄水,固定在同一个画面上。
毛泽东对赵武成、宋致和说:
“黄河是养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简直成了一条害河。俗话说:‘黄河九曲十八弯,富了前后套,害了山东和河南’。它一出三门峡,就像一匹收不住缰绳的野马,奔腾不止,不知在哪儿闯乱子,使多少人民生命财产毁于一旦。现在到了我们手里,一定要驯服它。不然,我是睡不着觉的。”
赵武成、宋致和都表示说:
“坚决按毛主席指示办。”
毛泽东又说:
“这里是交通要道,但只有一座铁路桥,还不够。”
此时天刮起了风,吹起了毛泽东的衣服,吹乱了毛泽东的头发,赵武成说:
“主席,风太大,我们下山吧。”
毛泽东说:
“好,我们到前边再看看。”
欲知毛泽东接下来视察黄河的具体情况,请诸君慢慢往下看。
东方翁曰:读者诸君看到此处,可能已经看明白了,毛泽东自离开北京以后一路走来,并非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在“三反”、“五反”结束、“天下大定”之后,工作重心的又一次转移。这次以治理黄河为主线的社会大调查,说明他的中心工作,已经进入策划经济建设和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了。又一次未雨绸缪,这就是为人民利益勇于探索的谋略家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