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 释】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1000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状急遽。本句是说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风雨的袭击。
〔虎踞(jù巨)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凯)而慷〕感慨而激昂。东汉曹操《短歌行》诗:“慨当以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40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铜人悲痛得落泪,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葛洪《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考 辨】
这首诗作者留有手迹一件,有两处异文,三句作“虎据龙盘今胜昔”,七句作“天未有情天亦老”。另有一件作者修改审定的抄件,只改一字,即将首句“苍皇”改为“苍黄”,并加上了标题《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据说,这首诗作者写成后已忘了,由田家英记起后让他的秘书逄先知用钢笔抄清才送给作者。作者在抄件上给田家英作批示说:“此诗打清样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看看如何,再定。”落款所署时间为1963年11月29日,这已是《毛主席诗词》付梓的前夕了。同年12月5日,作者给田家英作批示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
翻译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着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赏析
此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空前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纵观历史,透视现实,提出了狠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战役、一场决战的成败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亿万人的命运。整篇诗作从艺术上再现了这一战略思想,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第一层(第1、2句)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故”,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强波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我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我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在我大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政府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此诗的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苍黄”两宇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雄师”两字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英姿。“过大江”三字生动地描述了解放军强渡长江那种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和浩浩荡荡的生动场面。
第二层(第3、4句)讴歌南京的解放。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这座龙盘虎踞的历史名城,在军事上自古就是那么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
南京的解放,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枢的摧毁,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终了被推翻。这的确是一次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
“天翮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鸭闻风而起的豪情。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
上面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色,气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第三层(第5、6句)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址个诗的核心,是全诗的灵魂。诗篇借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战略思想。南京解放后,是“追穷寇”还是“穷寇勿追”呢?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前夕,国内外都有入主张划江为界,南北分冶,以免惹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的主张无异是使革命半途而废。毛泽东当时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严肃地指出:“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千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相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张的坚持革命的正确路线战胜了错误路线,使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胜利前进,不仅渡江解放了南京,而且乘胜前进解放了全中国。
“宜”字用得特别好,不但指出应该“追穷寇”,而且指出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当追穷寇。否则就会重蹈楚霸王的覆辙。这里使用典故是要我们注意接受历史教训,并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出现的错误倾向,这样就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情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占为今用”的目的,又使议论达到形象化的艺术境界。
第四层(第7、8句)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原是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小的句子,相传金铜仙人因被从汉宫移往魏都而“临载乃潸然泪卜”。李贺原句的含意是:天如果有情感,看到因辞别汉宫而哭泣的金铜仙人,也一定会因悲伤而衰老。这是渲染“仙人”迁移的极度悲哀,正是表现出李贺眼看人间如此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水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蒋家王朝的覆灭和中国华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洋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后面这四句是议论说理,但不是概念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来表达。
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洗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此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人间正道是沧桑”——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刘汉民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当局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款,致使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于4月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夜,百万解放大军开始强渡长江,伪南京政府惊恐万状,很快如鸟兽散。23日,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进入伪总统府,里面空无一人,日历只翻到了22日。革命的红旗插上伪总统府的墙头,南京宣告解放。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事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一事件迅速作了反映,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崇高的评价,并揭示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的历史原因,提出了南京解放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指导思想。这首诗,是南京解放的光辉标志,也是纪念南京解放的历史性的丰碑。
“钟山风雨起苍黄”,一场大规模的如暴风骤雨般突然兴起的战役,袭击了南京城。起句笔势豪纵,气象非凡,一下将读者带入风卷云飞、大气磅礴的审美氛围之中。这一句与下句“百万雄师过大江”构成比兴的艺术关系:诗人既用钟山风雨的骤然兴起以起兴,给整首诗定下黄钟雷鸣,声薄蓝天的基调,又以之比喻百万解放大军突然发起渡江战役的情景与态势。两句诗语气相互激荡,高亢昂扬。
“百万雄师过大江”,“过”这一字,力度极强,充分表现了“百万雄师”那排山倒海般勇敢进击、猛不可挡的渡江气势。读着这诗句,仿佛看到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将领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正强渡长江,红旗蔽空,炮声震天,怒涛滚滚,万船竞发,人民解放军过长江了,南京解放了。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既再现了南京解放时群情激昂、万众欢腾的景象,又对解放南京作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性评价。南京是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不少封建帝王在此建都,演出过很多朝代更替的悲剧、喜剧,发生过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变。今天的南京解放,却决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而是一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的变革,是“天翻地覆”之变。南京解放,不仅仅宣告了22年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结束,还宣告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的历史命运的结束,甚至宣告了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的结束。一个“昔”字,就包括着南京解放前的全部历史。南京从此新生了,祖国将从此新生了,崭新的、人民的世纪将从此来临。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历史事变!其历史意义,远非过去那些重大历史事变的意义可以比拟;其历史影响,将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这两句诗,从属对的角度看,艺术性也很高:一是对仗工整,“虎踞龙盘”与“天翻地覆”既各自对,又相互对;二是意思连贯递进,成流水对:上句记录南京解放的史实,扣诗题,下句对其作历史性评价。这样的对仗在律诗的对仗中是较为难得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四句诗,内容极为丰富,思想异常深刻,不仅几乎浓缩了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的全部内容,还表现出了一个人民军队的伟大统帅和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眼光、胆魄与襟怀。
这四句诗,有两方面的用意。
第一方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申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解放南京的道理,是对此前不久国内乃至国际上关于中国革命要不要过长江的议论的回答。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几百万解放大军正向长江一线作战略性部署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在美国指使下发出了求和声明,搞缓兵之计,企图卷土重来。国内有些人被这求和假象迷惑,害怕美国出兵干涉,也说解放军不必过江,鼓吹什么南北分治。有的人还认为蒋介石军队已是穷寇,而穷寇不宜猛追。国外也有人,比如斯大林,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会取胜,认为美国会全力支持蒋介石,害怕由此引起苏美冲突,劝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言和,建立某种联合政府。一时间,渡江不渡江,是否以长江为“鸿沟”,国共分疆而治,成了国内外许多人士关心的焦点。中国革命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敏锐地识破了南京政府求和的阴谋,果敢地作出了渡江作战的部署与决策。南京解放了,实践证明中共中央、毛泽东是英明的,正确的。“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于已处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是一定要追剿和消灭的,中国一定要统一,不能再来一个“南北朝”。“宜”字,显得果敢、刚毅、坚决、英武。“剩勇”,即成语“余勇可贾”的“余勇”之意,用“剩勇”不用“余勇”,从艺术性上讲,既显得造语新鲜,又符合平仄格律的要求(此处以有两仄声字为宜);从达意上看,既表明解放大军有足够的力量追灭“穷寇”,又表明解放大军将不遗余力地去推翻蒋帮统治。“穷寇”一词用得妙极:准确地勾勒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还有政治上、经济上)的实际力量与败逃窘况,能打消国内外某些人存有的以为蒋介石还难以打败的错误心理,能鼓舞人民解放军的斗志士气。“不可沽名学霸王”,用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势的情况下,为钓取“仁义”之名两次放走了自己的对手刘邦(一次鸿门宴,一次以“鸿沟”为界)而终于被刘邦逼得走投无路在乌江自刎的历史教训,表明解放大军势必渡江夺取全国胜利,决不能止步江北,让已陷入灭顶之灾的“穷寇”——国民党反动派获得喘息的机会,养好伤口,卷土重来,剿杀革命人民,重演一出楚霸王项羽的悲剧。这里只讲了一个项羽,其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类似项羽的悲剧是不可胜数的。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前车之鉴,决不重蹈。一个“宜将”,一个“不可”,正面号召,反面警戒,既坚定而充满必胜信心,又评说历史,援古证今,充分表现出一个非凡的革命领袖的胆识与豪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人用无比精粹的语言,表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用以宣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非解放南京不可的道理。“天若有情天亦老”,要从诗句所处的这首七律的整体构思系统中或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看。一首诗,不是由一些有各自表达意思的诗句相加的联合体,而是一个特定的艺术构思系统或语言环境;确认其中每句诗所表达的意思,包括表层、深层和潜在层的,要看其在该艺术构思系统或语境中所处的位置。“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的构思系统或特定语境中,在那悲酸风、荒凉月、铜人都清泪如水的艺术氛围中,与上句“衰兰送客咸阳道”相贯连、比照、衬托,表达了“天”如有情也会为“金铜仙人辞汉”而悲哀以致变得苍老的意思,从而加重了诗的悲伤凄凉的情感色调。《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境界阔大,气象恢宏,风格豪放,情感激昂,在这样崇高美的审美语境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已完全褪去了在李贺诗中原有的思想内容、情绪色彩。它与下句“人间正道是沧桑”构成一个陪衬、呼应的艺术关系,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天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那么,人类社会有没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呢?有,是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陪衬,下句主体,意象并联,呼应同振。“沧桑”,即沧桑之变,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简述,这里用以比喻人类社会的革命性的变革与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新生的代替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人民群众推翻剥削阶级。因此,南京的解放,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生动体现。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或者说是“天意”,而“天意”难道是可以违背的吗?这就把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高度来审视,非常有力地回答并驳斥了那些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错误、荒谬的言论。这里,有必要引述诗人关于这首七律写作缘起的说法。1950年10月7日,毛泽东在北京饭店,看望来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的表兄王季范和一师同学周世钊,同他们谈到解放战争,毛泽东说:“说老实话,全国解放得这么快,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当时我们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第二方面,这后四句诗还是向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南京解放后的战略指导思想,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了我们党的世界观和历史使命,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革命决不能止于解放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向全军下达了继续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人民解放军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敌人,把解放的红旗插遍祖国四面八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也要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改造人类社会,这是多么深刻有力的思想,这是只有像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才能写得出的诗句。如果说全诗有一种“群山朝岳”、“百川归海”的气势的话,这两句诗便是全诗的“岳”与“海”,是力度最强、思想境界最高、感情最为豪迈的一笔。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一首达到了很高美学境界的诗,是很难得的杰作。它将记事与议论、抒情与明理、形式与内容,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其内蕴之丰富深刻,在自有近体诗以来的七律诗中,罕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诗的气势豪壮,意境宏阔,有一股巨大的、无法与之抗衡的力,充分显示出了崇高美或阳刚美的审美特色。这样的力的崇高,在诗坛上可以说是独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