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贺新郎·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红旗》1978年第9期。
【注 释】
〔一九六四年春〕这首词1978年发表时所署写作时间,是根据原在毛泽东身边做医护工作并曾帮他保存诗稿的同志的回忆。
〔人猿相揖别〕指由猿进化到人。相揖别,互相作揖告别,是对猿的拟人化。
〔石头磨过〕把石头磨成石器。石器时代是人类的“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指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青铜器和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翻铸。
〔为问何时猜得〕如问什么时候懂得冶炼青铜和铁。
〔不过几千寒热〕这里作六字句,是此调的一体。赵朴初曾提出,照词律,这里一般是七字句,当作“不过是几千寒热”。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只经过几千年,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说明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前句化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全句指人类过去的历史充满了各种苦难和战争。弯弓月,拉满弓形如圆月。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
〔头飞雪〕头生白发,形容衰老。
〔五帝三皇神圣事〕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
〔无涯过客〕无涯,无数。过客,这里指历史上的人,都已过去了。
〔风流人物〕见《沁园春·雪》注。
〔盗跖(zhí职)庄 屩(jué决)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yuè越)〕盗跖,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屩,战国时人。近人多认为他们是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301)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黄钺,饰以黄金的大斧。《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以黄钺斩(商)纣头,悬大白旗”。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东方白〕天已亮了,喻指新中国诞生了。
【考 辨】
这首词在《红旗》1978年第9期发表时,所署写作时间为1964年春,是根据原在毛泽东身边做医护工作并曾帮他保存诗稿的吴旭君的回忆。据她回忆,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在办公之余,一直在看司马迁《史记》和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
又据吴旭君回忆,1973年冬她为毛泽东用毛笔誊抄诗稿时,曾就这首词的“为问何时猜得”中第一个字是“为”还是“如”向毛泽东询问。毛答:是“如”,不是“为”。但又表示:“不要改了,随它去。”
词中提到的战国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庄屩,在作者手稿中原作“庄礄”,正式发表时校订为“庄屩”。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又订正为“庄屩”。把“礄”订正为“屩”,依据是:其一,作者手迹中的“礄”,是笔误,应当是“屩”。繁体字“礄”,在《简化字总表》中没有简化,《现代汉语词典》才将它简化为“礄”。繁体字“礄”有两个义项,分别以简体字跷(抬起、竖起、踮起)和鞽(草鞋)替代。鞽同跷; 蹻是屩的异体字,两字不通用。其二,庄屩同盗跖一样,是春秋战国时期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他们没有名字,被当时统治阶级蔑称为穿草鞋(鞽 )和赤脚(跖)的人。因此,“庄屩”这个名字,既不与“庄礄”通用,也不与“庄鞽”通用。现在有些毛泽东诗词的注释和赏析本中,把庄礄与庄屩 、庄跷混用,或称又作庄鞽 ,是一种误解。
这首词作者留存一件手迹,文字同誊抄件完全一样,都将庄屩错作“庄礄”。
翻译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赏析
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中国历史书,古典文学、哲学等,无不一一广博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又是他百读不厌的着作。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爱与别人谈书,叫其他高级干部也要多读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对斯诺回忆说:“我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着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引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120页)
毛主席有关读书的佳话及故事很多,有关他到底在读什么书已成为当时各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极欲了解并仿效的头等大事情。我就曾在70年代末期,在广州一名高级干部家里目睹过这样的情形。他书房里的藏书几乎全是历史书,所读之书都是毛主席喜欢的书。而他的儿子,也是我的朋友,却偏爱读西洋文学。
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第四、五、六句,诗人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铜铁炉中翻火焰”一句写得既形象又浓缩,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铜之光的象征意义写出来了,人类随着铜与铁步入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若要问这一具体时间,却不易猜得确切,不过也就是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时光在飞逝,时光在诗人的眼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正如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结局呢?那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诗人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第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
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藻耀而高翔 文笔之鸣凤——学习《贺新郎·读史》的体会
张贻玖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是他诗词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这是一首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才华、历史学家的渊博、理论家的思辩发出的歌。它风骨雄健,气盖今古。
(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伟大的中国革命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位巨人。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是一位叱咤世界风云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他写下数以百万字的理论、政论著作,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深入人心,广为流传。他以丰富革命斗争经历为素材写下的一首首诗词,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给人以精神鼓舞,美的享受,为众多的人们所喜爱,诗名远扬海外。毛泽东的历史知识渊博,被称为“不是历史学家,胜似历史学家”。他虽然没有史学专著问世,但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有关历史的精辟论述。他一生热爱历史、勤奋读史的精神,同样十分感人。
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始终锲而不舍地广泛涉猎各种历史典籍,既读正史,又读野史、稗史、历史小说。一部3000多卷、4000多万字的二十四史,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刻苦精神,几乎全部通读过,有的卷册还反复多次阅读。临终前一年,他重病在身,还“一阅”、“再阅”地读《晋书》。
毛泽东读史与时代共呼吸,他对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成败得失,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战略战术的攻守进退,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等等,等等,或褒或贬,或赞或叹,写下大量感情色彩浓郁的读史批注。特别是他要求全党,自己更率先垂范,批判地继承优秀的历史遗产,古为今用地为现实斗争服务。如他汲取历代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建军中注意克服流寇主义;批发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史论,作为整风文献,教育全党要把李自成胜利后骄傲导致失败的教训,“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像三国时的郭嘉那样“多谋善断”,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不要主观主义的少谋武断;他还推荐大家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用意深长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各方面的展现是举不胜举的。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964年毛泽东写作《贺新郎·读史》这首词时,全部工余时间都在专注地读《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但从《贺新郎·读史》全篇内容看,这两部史书却似乎只是他写作此诗的引发点。《贺新郎·读史》一词应视为毛泽东终生读史的立场、观点,心境、情感,所思、所想的一个缩影。它是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写成的史学专著;用如椽史笔写出的光辉诗篇;贯穿全篇的深邃哲理则是: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也可以说,《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诗化。
(二)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一词分上、下两阕。上阕用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勾画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下阕揭露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和愚弄人民的所谓“神圣”,讴歌了被旧史学家贬为“盗”、“匪”的农民起义领袖们。全词高屋建瓴,贯今通古,其气魄和意境都是前无古人的。上阕: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地老天荒,世界上经过多少艰苦剧烈的演变进化,由猿产生了人类。诗人毛泽东用“揖别”两个字,举重若轻地道出其中的区分,手笔奇特而幽默。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历史漫长,仅从出土文物考察,可歌可泣的事迹数说不完。毛泽东披沙拣金,几百万年的石器时代,仅撷取“几个石头磨过”这一场景;几千年的铜器铁器时代,只采用“铜铁炉中翻火焰”的画面。诗人旨在为劳动创造世界而歌颂,寥寥两笔,其意自明,其情尽在言外。斗转星移,岁月悠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出现了阶级社会。
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毛泽东点化运用唐人诗句,以“人世难逢开口笑”说明阶级社会中和平的短暂。以“上疆场彼此弯弓月”的形象,刻画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面对这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诗人沉重地感叹:“流遍了,郊原血。”看,阶级社会的历史原本是用血写成的!下阕: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人类的历史绵绵不绝,人们终其一生都读不完这部长编。“头飞雪”是浪漫主义的夸张,含有人生苦短,很快白了头的意思。尽管史书浩繁,真正值得记住的只是“几行陈迹”而已。
这里且作一题外注解。毛泽东曾说:“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它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不读了,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毛泽东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历史,“大半是假的”,“假的多”,似乎系指旧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过多的溢美之词而言。“斑斑点点”当属这类芜杂。所以词中接下去写道,“五帝三皇”那些统治者们的“神圣事”是骗人的;真正主宰历史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诬蔑为“盗”、“匪”的人。跖,春秋末期鲁国人;庄屩,战国时期楚国人;陈王即陈胜,秦朝人。他们都是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勇士,农民起义的领袖。“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是诗人倾注深情塑造的英雄形象。毛泽东高度评价陈胜及其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他读《史记·陈涉世家》,对陈胜不信天命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陈胜爱护士兵等记载处,都十分重视地加以圈画,对陈胜的失败,批注有“二误”。他还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毛泽东赋词讴歌这些英雄人物的业绩,把被旧史学家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全词结尾,诗人豪迈地高唱:“歌未竟,东方白。”暗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数不清,英雄的赞歌唱不完。如今,中国这片东方大国的土地上,黑暗的封建统治已经结束,人民迎来了当家作主人的黎明。
(三)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是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辩证统一的典范。他多次重申“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重要的创作原则,并认为“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所以读宋诗“味同嚼蜡”。毛泽东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以一位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和激情,在掌握大量史料、丰富历史知识这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选择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创造出各个历史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景象,寓理论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读起来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中典型的艺术形象魅力,给人以充分的想像空间。这首词仅有100多字,它像大写意的中国画,着墨不多,挥洒自如,意境、情趣、神韵具备。它把人们带进滚滚流动的历史长河,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先民们艰苦地凿石为器,在莽莽丛林中与洪水猛兽拼搏;熊熊炉火边,祖先们用灵巧的双手,锻铸出斧、犁、鼎、彝;古战场王朝更迭的流血厮杀,奴隶们起义的呐喊……巨人毛泽东俯瞰全景,热情奔放、铿锵有力地朗诵着解说词。
古往今来,中国古典诗词中咏史、怀古的佳作如林。刘禹锡赞扬王濬破吴立功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被大诗人白居易称誉为获“骊龙”之珠,众所不及的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词的发展史上成为豪放派的璀璨明珠。它们或咏一人,或凭吊一事;或从细微处切入,或从空间放开。但像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这样的取材,这样的格调,这样的气势却绝无仅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当之无愧。
谁能写出《贺新郎·读史》这样雄伟的诗篇?惟有毛泽东,惟有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