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两首诗最早发表在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注 释】

〔送瘟神〕把迷信传说中的司瘟疫之神送走。意谓动员起来的群众力量同科学知识相结合,将有可能彻底消灭危害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很多省份广大人民的血吸虫病。

〔余江县〕在江西省东北部。

〔浮想联翩〕种种想像接连而来。

〔枉自多〕徒然有很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东汉末著名的医生。小虫,指血吸虫。本句意谓解放前不发动群众消灭它,就是名医也无能为力。

〔千村薜荔(bìlì必利)人遗矢〕薜荔,野生常绿藤本植物。千村薜荔,形容很多村落荒凉。矢,同屎。“人遗矢”,借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记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廉颇被废,虽老仍健,赵王想再起用他,但派去的使臣却捏造说他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顷之,三遗矢矣”)。这里指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病人下泻不止,濒于死亡。

〔万户萧疏鬼唱歌〕萧疏,萧条冷落。鬼唱歌,指病死者多,一片死寂。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由此,“浮想联翩”的作者从农村的灾难转到同天上的牛郎谈话。

〔牛郎〕神话人物。神话传说牵牛星是由人间的牛郎变成的。

〔一样悲欢逐逝波〕逝波,一去不回的流水,借喻已过去的时间。这里是说人间的血吸虫病,在解放前中国没有发动群众加以扑灭的时候,还是同牛郎在时一样,悲者自悲,欢者自欢,多少年头就这样流水似地过去了。

〔春风杨柳万千条〕化用北宋王安石《壬辰寒食》诗“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句。

〔六亿神州尽舜尧〕解放后中国的六亿人(当时人口约数)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尧和舜是古代历史传说中唐、虞两代的圣君。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里是把自然界拟人化,渲染“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得心应手。红雨,比喻桃花。唐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下句是说青山自己有意穿洞成为桥。

〔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参看《七律·长征》注,这里泛指南方。

〔三河〕汉代把河东、河内、河南三郡称为三河之地(见《史记·货殖列传》),原指今晋西南和豫西黄河两侧的一部分地方,这里泛指北方。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旧时祭送鬼神有烧纸船、点蜡烛等习俗。这里是说瘟神(“瘟君”)在六亿人民的奋进中无处存身,只有逃离人间,人们为送瘟神烧纸船、点蜡烛的火光照耀天空。

【考 辨】

这两首诗在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首次发表时,题为《送瘟神二首》,其中“千村薜荔人遗矢”句,作“千村薜苈人遗矢”。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时仍作“薜苈”。由于“薜苈”二字联用语义不明,1966年4月5日,胡乔木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七律·送瘟神》中的‘千村薜苈人遗矢’,据读者来信建议和查阅有关典籍结果,拟作‘千村薜荔人遗矢’(苈只用于葶苈,系十字花科植物,即蔊菜;蔊字不与薜连用,亦不单用)。”毛泽东接受了这个建议,故现今的版本均改作“薜荔”。

这两首诗作者留存一件手稿,上有多处异文,即“薜苈”、“三万里”、“遥渡”、“若问家中事”、“蜡烛满天烧”。另外,留存两件手迹,一件字句同首次发表的完全相同;一件只写了这两首诗中的其二,诗末写有“送瘟神诗一首”的字样,并有一处异文,即“借问瘟君欲何去”。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作者自注和解释得比较多的作品。一、诗前小序说明了创作的缘起和心境。二、诗后有后记,说自己写的这“两首宣传诗”聊为消灭血吸虫“一臂之助”,还说“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三、写诗的同一天,又致信胡乔木说:“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四、《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日发表这两首七律后,有人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两句提出异议,作者10月25日致周世钊信中,又对此作了详细解释。五、1964年1月在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提出的一些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时,又专门解释了诗中“坐地”、“巡天”、“牛郎”、“红雨”、“青山”诸句,见本书“毛泽东诗论”部分《对〈毛主席诗词〉中若干词句的解释》。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送神曲”——读《七律二首·送瘟神》

丁 毅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作于杭州西湖刘庄宾馆。

读这组诗首先要注意两点:在写诗的前3个月即3月20日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诗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这个主张即被人们所称道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写这两首诗的前一个月,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者决定诗人的创作心态,前者决定表现这种心态的特点。

先读诗前小序。从小序看,毛泽东的诗情是因读了6月30日《人民日报》而发,报纸发表了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一篇报道,同时发表《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的社论。毛泽东读到这天报纸时正在杭州考察工作,他高兴地对工作人员说:好!好!全国都这样那该多好。这种小虫可害人哩,余江人民消灭了血吸虫,我看了就高兴!和人民心连心的领袖竟高兴得“夜不能寐”,思绪贯穿古往今来、天上人间,一个个想像像鸟儿展翅飞出化成诗的构思。一夜无眠的诗人迎来了党的第37个生日,在西湖岸上“微风拂煦”之中,面对“旭日临窗”,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于是他“遥望南天”,向余江县方向望去,高兴地写下了这组诗。

小序写得极有情致,43字如同晋人小品短札,韵味十足。

读过小序再看全诗命题,“送瘟神”即送走司瘟疫之神,当然含有戏谑意味在内,更重要的是这个题目决定了表现形式,它使我们想起文学史上的“送神曲”来。自屈原写《九歌》起,就有不少人写这类诗。《九歌》11篇,前10篇为迎神曲,最后一篇《礼魂》为送神曲。唐人王维的《鱼山神女祠二首》,一标题为《迎神曲》,一标题为《送神曲》。李贺有《神弦》一诗,从“海神山鬼来座中”、“送神万骑还青山”诗句来看,写了迎神送神的全过程。这些诗都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毛泽东的这组诗也属于这个系统,即骚体流裔。只有这样认识,才算真正找到了解诗角度。

当然,毛诗所送之神属邪恶之神,它不迎自来专门危害人民。毛泽东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送神之说的,不过是借鉴改造了古老的送神曲形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人民在改天换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天干劲给予高度赞赏。所以说,这一组诗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送神曲”,是反对一切迷信,鼓舞战斗的歌唱。

两首诗属连章体,既独立成章,又有密切的联系。一般研究者认为第一首写旧社会,第二首写新社会,这种常见的说法不合乎血吸虫病的实际情况。少数意见认为这两首诗“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显示血吸虫病流行、治理和消灭,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少数人的意见更符合作品实际,这里也取这种认识。

先看第一首。这一首抒写诗人对瘟神来时人民遭受苦难的关切之情。

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充分写出自古以来血吸虫对人的危害。前一句从空间着眼,由眼前的青山绿水想到大半个中国,只因有了血吸虫危害人的生命,江山再多再好也无人主宰只能是徒然多而已。后一句从时间角度思考,就连名医华佗对血吸虫病都没办法。华佗,东汉末名医,《后汉书》本传记载他善治虫病,能“去三虫”,可他对血吸虫无能为力,真是一个老大难题。这两句诗一写血吸虫危害区域之广,一写危害时间之久远,很自然地引出下联。

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形象地描绘出人得血吸虫病后轻则失去劳动力,重则死亡的惨象。人得病后症状先是腹泻,不能参加劳动,致使野草薜荔爬满村落。病重则死,造成人烟稀少的局面。据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说,余江县的蓝田坂是重灾区,“过去由于血吸虫为害,在近五十年内,蓝田坂有三千多人因患血吸虫病死亡,有二十多个村庄完全毁灭,有一万四千多亩田地变成了荒野。”颔联应是对这种状况的艺术概括。“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由强得病变弱的状态,也给人以历史感,说“人拉屎”虽符合音律但太直太俗,不如用一典故启发人想像。“鬼唱歌”本于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鬼是李贺寄予同情的对象;毛诗亦然。有人认为“鬼唱歌”是写瘟神在狂歌,甚至曲解为“瘟鬼在歌唱”,疑非是。夫鬼,归也,人死所归为鬼(少数人如关羽、韩湘子则为神、仙),神是不能变为鬼的,在迷信世界里,神鬼是不能混淆的。唱歌,本欢乐行为,不说鬼泣而言鬼唱,此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情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用的是反衬手法,更觉“万户萧疏”凄惨之至!再说人活着没有欢乐到另一世界成鬼之后却唱起歌来,又是何等的悲哀!此联以客观描写为主,作者的关切之情虽不着一字,然字里行间依然可见。

诗的前半以写人民遭受瘟神之灾的苦难为主,为后半诗人抒情奠定基础。诗本是抒情的,后半才是全诗重心。有些研究者囿于对组诗整体认识,认定颔联是全诗重心之所在,并不妥当。

诗的后半表现诗人对人民遭受瘟神之苦的关切之情,在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集中表现出来。“坐地”“巡天”的主体是谁,经作者本人给周世钊信中点明就是他自己,全联意为:我坐在地球上以一日八万里的速度前进,随着太阳系在银河系巡游,远远看到无数星河。这样虽弄清了字面大意,但对诗意的理解还需作进一步的探求。首先应看到毛泽东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非凡的时空意识,正如陈晋在其《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一书中说:“他的时空意识传达着一颗伟大心灵的搏动节奏,展示出一面在天地古今间执着求索的广阔胸怀。”这些论述可作为理解此联的出发点。诗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像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小小寰球”成了他的飞船,乘着它在银河系里穿行,再向其他星系望去,又可见星河千万条。壮哉,这是何等伟大的漫游,漫游者的形象又是何等的高大啊!

诗人的艺术思维真是太奇妙了,然而却是渊源有自,盖从古代游仙诗借鉴而来。作此诗的前一年诗人写《蝶恋花·游仙》一词赠李淑一,后来题目虽改了,但仍可看出游仙题材诗词对他的影响。游仙诗源于战国时代产生的神仙家思想,屈原的《远游》称得上是最早的游仙诗。从屈原到近代,此类诗举不胜举,无非是有感于现实中的束缚想像到神仙世界里取得自由,取得自由的方式无非是精神上的漫游,所游神仙世界或在昆仑山,或在海中蓬莱岛,或在天空。这些诗也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引起毛泽东的兴趣是自然的。诗人坐地巡天的举动应是借鉴游仙方式所作的一次悲壮的远游,他实在是感到瘟神太猖獗,人民所受威胁太大,而他的忧虑之深广只有借助于远游方式才足以表现出来啊!

神仙队伍中关心人民死活的太少,只有放牛娃出身的“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如何了。”“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牛郎关心瘟神灾及人民之事看到诗人到来,也要打听一下,当追逐着过去的岁月时竟同诗人一样产生了悲欢交集的感情。这里对“一样悲欢逐逝波”句的解释与时贤说法并不相同,理由有二:其一,诗的后半主要是抒发诗人之情,而写此诗时他对余江县消灭虫害则喜,对半个中国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则忧,其感情是悲欢交集的;其二,两首诗属连章体,这句诗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前首写悲后首写欢,没这一句则连贯不起来。

诗的后半抒情是屈原式的。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鼓舞着毛泽东进入浪漫主义世界中去,这一年他反复阅读《离骚》觉得别有兴趣,写这组七律借鉴一下屈原是自然的。与屈原不同的是,屈原是有感于人间无人支持他的政治主张,想像着坐着龙凤驾的车到天国寻求同道。毛泽东是因血吸虫病事引起他情感世界的巨大激荡,现实世界里不足以表现,只好到广漠宇宙中抒发,就连牛郎都与他有共感,诗人的情感可谓动天地泣鬼神了。然而生活在巫风甚盛的楚国屈原可以在诗中写他到天国漫游,毛泽东毕竟生活在科学昌明的20世纪,只能巧借科学知识作了一次比屈原更为壮观的远游。我们在玩味颔联时若仅局限在对科学知识的理性认识上,那就太现实了,太现实是不能写诗也不能读诗的。

再读第二首。这一首抒发了看到余江县根治血吸虫病报道后联想到全国出现的大好形势产生的无限喜悦之情。

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的眼光、思绪陡然由天上转入人间:春风荡漾,杨柳枝条轻拂,六亿中国人民个个如同古代圣贤尧舜一样。毛泽东是在盛夏写这首诗的,何以笔下有春天景物的描绘?根本原因是诗人仍在浪漫世界里。人在地上,在别的星球看来,人不也在天上吗?人同神仙是一样的呀!这些属于毛泽东的思维方式致使他把人间作了超现实的处理,人间被写成了仙境,而仙境是没有严寒酷暑,永远是春天,永远树常绿花常开的。这也是古代游仙诗的处理方式。在浪漫主义诗歌里,时空并不是固定的,常以变态形式出现,毛泽东的这首诗就是如此。他这样写固然浪漫但又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在生活中人们爱用春天比喻大好形势,祖国永远是春天、到处是春天一类提法屡见不鲜,这样写是能被大家接受的。同时我们又觉得古代游仙诗超时空的描写是暂时摆脱理性宗教式的幻想,现代人一些流行说法是服从理性的比喻,而毛泽东的这首诗以一半篇幅写出一个春意盎然的境界,则又是眼前西湖提供材料服从诗人抒情所作艺术变形处理。毛泽东所住刘庄宾馆,背山濒水,诸楼台水榭尤具东方特色,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诗在这个环境中酝酿而成,留下了西湖的影子,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对诗意有充分的领会。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一词用得别致,李贺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诗人遂以红雨写桃花落时的景象。这两句意为桃花飘落如同红雨随及自己意愿翻作波浪,青山特别有意变为桥梁为人提供方便。真是桃花斗妍、青山争巧都为人服务,在这里大自然服从了人的主观需要,正是那个向大自然开战时代毛泽东心境的反映。随心翻浪,着意化桥,也是只有神仙世界才可能有的事,而人间可以作到,正说明六亿人民如同圣贤达到随心所欲境界。

诗的前半部写景极其秾艳,是观察西湖景色所得,加“六亿神州尽舜尧”一句则成为神州大地的艺术再现,这一句从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变出,秾艳之中着一高古之笔方不失诸纤巧。

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突出写人的作用,与前一联相呼应,人主观上获得自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诗取象壮阔创造一广远空间,让六亿人或顶天挥动银锄让高山低头,或立地挥动铁臂让河水让路,极用夸张之笔,写出大跃进中的人民向大自然开战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毛泽东心目中,他坚信人民是上帝,只要人民动员起来就能根治血吸虫病,而且能改变整个中国面貌。

人民的力量既然如此强大,那么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瘟神又将如何呢?“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不说瘟神而说瘟君,似尊重而实嘲弄,藐视、憎恶、讽刺兼而有之。余江县已消灭血吸虫,全国消灭已不会太远,推而广之,只要人民动员起来,形形色色的瘟神必将无处藏身。最后巧借民间送神习俗,点上蜡烛烧纸船,把火烧得照亮天空,就送瘟神开路吧!以幽默的方式完成题目所规定的内容,诙谐之笔余味无穷。

这组诗借用送神曲的形式,写出了余江县血吸虫病从流行到被根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又写出作者所期望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带来的大好形势。诗人的感情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变化着,深沉的忧虑、轻松的愉快、英雄的豪迈、轻蔑的憎恶,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这就决定了组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流程,展示出不同的美学境界,苍凉的悲剧、和谐的优美、令人惊叹的崇高、让人感到滑稽的丑,美学家所概括的美的形态在组诗里都有表现。这在全部毛泽东诗词中是惟一的,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似乎也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吴奔星《绿水青山应更多——读〈七律二首·送瘟神〉之一》,载《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陈贵斌《把握历史趋势的伟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