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前 言

杨芳(1770—1846),字诚村,贵州松桃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宋广惠侯杨再思第三十一世孙。其父杨正秀,为石岘卫千户,善骑射,曾随军出征缅甸,一路争先,因主将获咎而未能叙功。他在七岁时,因出痘结毒而体弱,十一岁入塾读书,十三岁应童子试,受同知孙松泉先生赏爱,留署供读。十五岁时,松泉先生去北京任职,临别曾鼓励他说:“功名必大成,学问之道无尽止,明理尽性,终身受用无穷。”十六岁参加岁试,得罪学使而被驱逐。适甘肃局势不稳,而投充铜仁协左营行伍。他向父亲学骑射,心领神会,与友人夏若霖学剑,常叹之:“一人敌耳!”从此壹志经史,涉猎群籍及古杂家言四载。二十岁,铜仁协左营把总郭荣,以次女许婚,二十四岁结婚。二十六岁时,杨遇春一见就赏识他,荐补把总,从此随征,转战川陕,后因功连升贵州平远协中军都司、下江营游击。嘉庆五年(1800),授广东督标后营参将,赐号“诚勇巴图鲁”。后升任广西新泰副将,转升陕西宁陕镇总兵。十一年(1806),杨芳代署固原提督。因所驭兵营倡乱,而被遣戍伊犁,不久释还,回乡任松桃协右营千总。十五年(1810),授广东右翼镇总兵,调陕西西安镇。十八年(1813),授河北镇总兵。因功赏云骑尉世职,调西安镇。十九年(1814),复勇号,调汉中镇。二十年(1815),升甘肃提督。

道光初,历直隶、湖南、固原提督。六年(1826),回疆军事急,杨芳请从征,七年(1827),擒张格尔于喀尔铁盖山。赐封果勇侯,赐紫缰、双眼花翎,晋御前侍卫,赐其子承注举人,绘像紫光阁,加太子太保衔。九年(1829),入见皇上,晋二等侯,加太子太傅衔,准许在紫禁城内骑马。杨芳六十寿辰,道光帝亲书“酬庸锡羡”匾额和“福寿”字及像赞赐之。十二年(1832)春,著《平平录》十二卷。十三年(1833),平定四川清溪、越巂、峨边诸夷,晋一等侯。逾年,诸夷复起事,降二等侯,以甘肃总兵候补。由此,杨芳忧闷在胸,告病回松桃,闲居府中,整理历年所作诗词、笔记,并撰《果勇侯自编年谱》,着重记述其四十余年征战历程。十六年(1836),起为湖南镇筸总兵,抚定变兵。历广西、湖南提督。二十年(1840),海疆事起。二十一年(1841)春,朝廷命奕山为靖逆将军,杨芳及隆文为参赞,率师防剿。六月,杨芳骑马出城巡察营汛炮台,不慎失马闪挫,重病卧床。芳以老病乞解职,道光帝温谕慰之,命回湖南本任。二十三年(1843),致仕归。二十六年(1846),卒于家,谥勤勇。子承注先卒,孙恩柯袭侯爵。

杨芳是个博学多才名将,一生戎马五十春秋,历经百战,战功显赫,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他在平息新疆张格尔叛乱,生擒张格尔,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可以说功不可没。因此,他与李世杰、刘清被誉为“黔中三奇男”。

他工于书法、擅长花鸟画,特别是梅竹享有盛名。亦工诗对,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诗人龚自珍、魏源、张琦、徐松等结为好友,互赠诗联。除此之外于武功、养生均有心得,并精于堪舆之学。

他在长年征战中,手不释卷,而善于化悟,对儒道释及宋明理学能融会贯通,并将这种体悟不断践行于修身养性、持己驭兵之中,所著《平平录》,便是其知行的印证。

杨芳著述颇丰。除《平平录》十二卷外,还有《续录》一卷、《河洛要言》一卷、《惕虑要言》一卷、《制义别选名文精选》四卷、《阵图详说易筋外功图论射》三卷、《寿世医窍五症明辨全形保生方》四卷、《三元透易青囊衍易》七卷、《风树悲吟》一卷、《陈希夷行功坐功图》一卷、《自编年谱》四卷。今可见者为《平平录》十卷、《平平续录》一卷、《平平摘录》(不分卷)、《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五卷、《杨时斋宫保中外勤劳录》一卷、《杨芳练兵奏疏》一卷、《辑要集》七种等。

这次标点的《平平录》,以贵州图书馆所藏道光十二年刊本为底本,十卷,八万余字,撰于道光十二年(1832)春。道光十三年(1833)冬华阳王文运刊于梓潼桥。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书前有道光十二年暮春杨芳自叙、慈溪杨九畹序。由杨九畹、程栋、王简、陈起诗校阅,其子承注校字。文中附有杨九畹、杨承注诸人诠注二十余条。书后有杨芳自跋、陈起诗复杨芳书。每卷一篇。全书分道源、天地、辅教、心性、明善、博约、经权、审机、叙彝、保生十篇。傅祥麟《宫傅诚村杨果勇侯自编年谱跋》云其“道源、辅教诸篇,阐河洛之苞符;明善、博约诸篇,辟理学之奥窍;经权、审机诸篇,筹军国之远谟;叙彝、保生诸篇,铸伦物之宝鉴”,可见该书包罗之广泛,为杨芳生平仕宦征战、读书生活及其平素闲谈所悟之记载。其自序云“以庸言而揣摩圣贤道佛、诸子百家之所不必言,而言其不必言之言”,实则有意对前人言论进行阐述,并发表自身见解。

此外,还辑录《平平摘录》(不分卷)、《河洛要言》一卷、《惕虑要言》一卷,原件采自贵州图书馆藏道光乙未秋刻本《果勇侯三种》。为了方便读者做更多了解,《附录》中增入了《杨芳传》《杨芳妻龙氏传》以及徐如澍诗《杨诚村夫人挽词》等相关资料,以为补阙之用,谨此说明。

肖小艳

二〇一八年冬于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