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本文讲的是太平军倒数第二个据点——高唐。

这里只有630名太平军特种骑兵,面对1万清军不断进攻,守城了近10个月,毫无压力。

最后,胜保无计可施,就连僧格林沁看后也说,不可能攻打的进去。

胜保这个人是个大炮筒子,跟小孩似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攻城小妙招,但运气比较衰。

看到胜保灰头土脸,太平军将士们在城墙上放声大笑,敲锣打鼓,这也是北伐太平军南撤以来,少有能欢乐的地方。

这个案例也能为我们展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守城和攻城到底是怎么做的。

1854年5月,北伐太平军从南京出发,到现在整整一年。

此时,全军从上到下都感到迷茫,

太平军一边向南撤,一边等待援军,北伐军到达连镇,他们收到消息,距离援军只有200里,立即派二号人物李开芳率骑兵接应。

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体能要求如下:

能跳3.3米(一丈)宽的壕沟,估计是立定跳远( 苏炳添成绩3.4米,世界纪录3.475米),能跳3.3米非常厉害了(但由于脚前掌触地等问题,实际可能略少)。

其他还要求能抛丈二高火球,能在马道旁并马跑出马道,这才算合格。

接应的人数具体是多少呢?有一些争议。

老大林凤祥说一千多人,老二李开芳本人说630人,还有人说一千人。

之前我文章一般都是写近1000人,这里就按照李开芳本人的说法630人吧。

应该还是630人合理一些,毕竟李开芳是亲自带队的那个人。

为什么林凤祥和李开芳人数差距如此大呢?

我猜很可能是,林凤祥本来想让他带1000人,但最后经过挑选合格的只有630人,而林也没过问最后的人数,才导致有这样的误解。

北伐军士兵们3个月跑了两三千里,又经过严格的挑选,这些人都算是特种兵了。

这些骑兵只用一天多,就到达250里的高唐,并在此守卫了近10个月。

僧格林沁继续在连镇围困北伐军主力,胜保率骑兵追赶,太平军下午到高唐,胜保当晚就到。

这其实已经算慢的了,后来僧格林沁追赶太平军到冯官屯,几乎前后脚到。

此时,无论是在马匹的数量和质量上,清军都占优势。

在清军调集大量骑兵和马匹后,太平军机动优势就没有了。

所以,这些600多特种骑兵,想要渡过黄河一路南下,也是非常困难的。

在得知援军已经覆灭之后,这些太平军需要找个地方驻扎休整。

这个地方就是高唐,高唐在连镇正南方,已经在山东境内,往南100多里,就是黄河。

高唐的城墙有九里多,城墙前有沟壕,三个城门。

如果城门紧闭,这630多人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想攻破城墙,是极其困难的。

巧合的是,高唐知州四五天前,因为没钱,刚刚解散乡勇。

仓促之间无法部署,知州担心像临清那样死人太多,就索性摆烂,城门大开,任人逃散。

这个知州是睿智且绝望的,太平军进城后,他投井而死。

就这样,李开芳率领630特种兵,直接从敞开的城门,进驻高唐。(下图并非本文中的高唐城门)

图片

进驻高唐的目的有二:

1、向在连镇的大部队报告消息:援军已经失败,速速南撤。

2、牵制大量清军,减轻大部队的压力。

所以李开芳进驻高唐后,在能够突围的情况下,依然不突围,就死守着。

胜保带兵追到高唐后,在城北十五里处驻扎,逗留几天,也没有进攻。

有人劝他,趁太平军立足未稳,赶紧进攻。

胜保说:后续兵还没到齐呢,不能大举进攻,放心不到半个月,必定让他们人头落地。

过一些天,等大部队到了的时候,胜保又改口说:

那时候我带的马队不能进攻,等步兵到,贼又布置妥当了。(我也没办法)

就从这两句话,我们分析一下胜保这类人,横竖都是他有理,活没咋干,但小嘴却叭叭说不停,领导最怕的就是这种下属。

之前他一路追太平军磨磨蹭蹭,把咸丰气坏了。

在高唐,咸丰还将忍受胜保十个月,滔滔不绝地辩解,由此可见,咸丰脾气倒挺好的。

城中有钱人都走了,穷人和地痞流氓不走,他们与太平军一起守城,并搜刮城中物品。

在清廷看来,城中没有逃走的百姓,自然都被太平军“裹胁”了。

此时说裹胁是说不通的。

不否认太平军有时会裹胁,但这种城门大开,你不走,就不能怪太平军裹胁了。

太平军率民众在城墙周围挖3道深沟,城门前开暗门直通壕沟,三个壕沟之间也都有洞相连。

几十个太平军躲在壕沟里,清军枪炮打不到,假如清军冲锋,却又被太平军用长毛或者枪攻击,屡试不爽。

清军每天只见太平军城门时开时关,看得见人,却没法上前进攻。

胜保怕贼晚上逃窜,每天晚上派兵列队把守。

这种被动防守也有很大的问题,太平军一见清军困乏,就绕道骑兵后面,扔火弹,士兵们稍不留意,就死在长矛之下。

几个月以来,每天都有兵勇被害,以至于天黑时,将士都不敢再去站岗。

太平军可以自由出入城市,出去买粮食和火药。

由于给的价格高,老百姓都想将硝磺卖给太平军,清军一旦抓获,即刻正法。

但自始自终,在高唐的太平军都不缺粮食和火药。

当一个城市士兵训练有素,又不缺物资时,攻下来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清军有人抱怨说,城内都是捻子滑贼,防御做得太好,进攻伤亡惨重,而且每日每夜,他们都出来鬼混,我们彻夜不能收队。

胜保陷入左右为难,夜里派兵看着吧,总被偷袭;不看着吧,又怕太平军黑夜逃窜。

不知道听谁的主意,胜保让人跟老百姓买很多青蛙,放到城外壕沟里,夜晚蛙声如雷,但若一有动静,蛙声立即停止,他们试图用青蛙这一习性,防止太平军黑夜偷袭。

高唐县至今还流传着:“胜保买蛤蟆”的故事。

蛤蟆到底有没有用呢?

可能有点用,但几个月后,即使如此,太平军依然可以自由出入,没有什么阻隔。

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围城,倒不如说是在看戏,相当地窝囊。

城外到底有多少清军呢?

城北胜保和善禄3000多人,城西骑兵1000多人,城南骑兵2000多人,城东山东巡抚带了大约有几千人,总之清军总体有一万多人。

这其中勾心斗角较多,大多数清营也都不太关心打仗。

山东巡抚让手下列队后,平时没事,自己就在树荫下下棋。

城西兵的整天没动静,也不知道干啥,善禄每天就作壁上观。

这些清军打仗不行,但骚扰村民,却积极性很高,附近二三十里的村子,民不聊生。

他们放任马匹吃村民的小麦,动则就将村民捆绑拷打,强抢民女,掳掠财物,无所不为。

以至于营地跟集市差不多,士兵们将抢来的衣物、牲畜、玩物、器具在营地堆积如山,公然售卖。

营中还有娼棚,兵勇往来如织,就连将领也常去。

胜保即使知道也不禁止,僧格林沁的军营也一样。(由亲历者记录)

图片

有一次,士兵大概因抢掠不顺利,就向胜保告状,说那个村子是贼庄,胜保派300人去剿洗,村民望风而逃,房屋被烧毁,衣物都被抢走了。

还有一个清军将领是个吃货,平时出门都要有人挑着饭担和茶壶,随时伺候。

有一次,太平军见他在营帐里又吃又喝,突然冲过去,兵将们吓得跟手下人一起狂奔,太平军把他的营房烧毁,把他的帽子拿走,钉在高唐城上取笑他。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也要理解当时绿营兵废弛的状况。

抢掠当然是不对的,但要是责怪士兵们贪生怕死,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绿营都是汉人,旗帜是绿色,所以称为绿营,是清廷以汉治汉的手段。他们平时什么杂活都干,镇守、差役、河工和漕运等,拿着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儿都困难,傻子才去送命呢?

下面的人可以悠哉悠哉,但咸丰有点坐不住了,就反复问胜保:

就这么个小城,城内兵力不多,直接四面一起进攻,不就立马攻破了吗?

其实咸丰说的对,四面一起上,确实应该能攻下,但问题是大家都不上啊。

胜保年轻资历浅,皇帝给他神雀刀,斩副将以下均可以斩,但他一次也没敢用过,这些将领各个都是有后台的,胜保也不傻。

有一次,某官下令士兵进攻,大家站着一动不动。

他急忙派人告诉胜保,让他来下令督军。

胜保来了,士兵们给点面子,向前走了几丈远,就抵死不前进了。

所以咸丰给胜保施压,胜保也很为难,兵不太听话,将不太合作。

如果把胜保的位置换给你,你也没辙。

气的咸丰下令拔掉胜保的花翎,胜保无奈,只好不断编造前线战况激烈的谎言。


士兵们不愿拼死攻城,那就只能智取了,考验胜保“智商”的时刻到了。

大家集思广益,花招百出。

有人献计说跟连镇一样,挖壕沟,在城墙最外面再挖一圈,将太平军困死在高唐。

这一招僧格林沁可以用,凭什么胜保就不能呢?

胜保还真就做不到,他下令雇民夫,在距离城墙三五里的地方挖沟。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原来的城墙周长9里,半径再加上三五里,想想周长大了多少倍?

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费太多,中间经手人又层层盘剥,最后实在无法完成,不了了之。

那为什么僧格林沁可以在连镇,建七十里长的壕沟(土城)?

这还是地位的问题,僧格林沁是咸丰的表哥,在外就相当于二号皇帝,他可以调动周边各州县的人力物力,地方官不敢不听。

此时,胜保刚三十出头,又没有什么资历,要想驱动清朝这个破烂机器运转起来,实在是天方夜谭?

又有人献计,造一个超级大炮轰城。

胜保随即就命令各员捐铁铸造,这些人将一百斤铁冒充一千斤,有的人还将附近三五十里村民家里的铁器一概打碎,用车运到军营,民间不堪其扰。

最后花了40天,终于造成超级大炮,有大概一万七八千斤。

七八千斤已经算是巨炮,超过一万斤的大炮,实在是罕见。

为了将这尊大炮从厂里运到军营,虽然只有五里路,却动用了近千人,又用了40头牛,花了三天才运到。

结果发现也没什么用,就击碎几块城砖,城墙没有大的损伤。(可见当时的清代科技多么拙劣)。

又在附近筑了三台炮台,日夜轰炸,并没有什么卵用。

咸丰虽然长居深宫,但也早就看穿大炮没用,驳斥胜保说:

万斤大炮不是近攻的武器,你不过是期待它猛烈,这就心存胆怯了。

又有人建议,造一个高台,比城墙还高,可以俯瞰城中,见到贼就射击。

这个工程做了一半,感觉没什么用,就放弃了。

又有人建议,造一个高木头挡牌,胜保照做了一个,高10丈(33米),宽3丈(10米),下面有车轮,几十个人推着前进。

这么个东西,胜保跟咸丰吹嘘这是“吕公车”,这地方地势正好用。

过了几天,又奏报说,已经造了4架,准备发起进攻。

图片

结果连日大雨,淤泥几尺深,吕公车又高又重,难以推动。

最后,好不容易推到离城两三里的地方,进入太平军炮范围内,枪炮射穿木板,众人四下逃散,就这么将这么个玩意扔弃荒野,太平军也不去取。

胜保只好奏报说,吕公车推到城边了,但车轮陷入淤泥,无法前进(其实远没有到达城边)。

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其实在连镇的林凤祥也造过类似的车子,用了两次,最后也用不了了。

胜保就像王多鱼面对一众科学怪人一样,主意倒是层出不求,但没有一个顶用的。

又有点像差生文具多,人不行,再多花样也没用,下面将印证这一点。

后来,胜保选出勇士头顶木桌,身带火药数斤,到城下挖洞,最后将火药放在其中,一共大约两三千斤。

火药爆炸后,摧毁城墙几丈宽,兵勇冲锋过去。

结果太平军埋伏在豁口处,用矛横刺,炮石如雨。

不久城缺口处,又竖起木栅,不能再进去了。(这段轰塌的城墙一直保留到解放后才拆除,当地人称“东北豁子”。)

这一次是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却又那么遥远。

经验告诉我们,当一座城墙被轰开,却无法攻入时,基本上就没有太大希望了。这已经是最好的机会,短兵相接,证明人不行什么都不行。

这一仗清军伤亡700多人,胜保需要向咸丰解释,理由很多,大概列举如下:

贼很狡诈,贼抵死拼命,贼火力很猛,风向不对,城根有个水塘挡住去路,城墙缺口被堵了栅栏,贼躲藏很隐蔽(躲在木板树枝下),士兵挡牌不够……

注意,这些理由都是同一个奏折里写的,几百字的奏折,能容纳这么多理由,也是高手。

最后几句是接下来的计划:

我查看某处城墙,用地雷轰开就能得手,士兵们都跃跃欲试,估计几天内就能成功。 这些贼真不是一般的贼(这话听起来像是借口,却说对了),万分棘手,我很惭愧。

注意,胜保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至少都有两篇奏折,一个写未来计划(信誓旦旦),一个总结失利原因。

如此反复,咸丰的胃口一会被吊起来,一会又沉下去。

接下来,胜保还要干个大工程。

这次胜保打算从远距离挖地道。

几个地道同时开挖,近的距离城墙两三百米,远的距离四五百米。

他们挖呀挖呀挖,有的挖到了水,有的挖得太深,氧气不够,民夫闷死了(经验不足,挖地道需要有排气孔)。

时间来到1855年2月,太平军已经占据高唐9个多月。

终于有一条地道挖了四个月,快要完工了,估计距离城墙只有三十米左右。

按照以往胜保的性格,这一次肯定会大书特书,向咸丰报喜讯,吹嘘过几天就成功。

但由于食言太多,胜保这次不敢再吹牛,只说地道就快挖成功了,我让我弟等反复测量,定准方向,以免又延误工期。

听说僧格林沁在连镇那边快要成功了,而我这边高唐城墙坚固,贼人狡猾,至今没有成功,我真的是焦虑之余,深感惭愧,几乎愤不欲生。

估计此时咸丰都麻木了。

果然20天后,传来噩耗:

地道爆炸,地道中几十上百人瞬间化为灰烬,洞口的守卫,形如黑炭,遍体流水,转瞬也死了。

就连胜保的手指都伤到了。

太平军趁机杀出,清军拥挤逃窜,有个小军官骑着骡子逃跑,竟然被前后兵挤的骡子脚都不沾地,骡子很生气,但也不能踢人(原话翻译)。

因踩踏而死的又有几百人。

这地道爆炸的原因据说是这样的:

这条地道别说到达墙根,连太平军挖的壕沟都没通过。(地下几百米远,确实不好测量)。

太平军知道他们不会成功,所以也不管他们,就躲在暗处静静等待。

据说火药意外爆炸的经过是这样的:

清军把2万斤火药用筐装入地道,又用棉布缝引线几百米,外面裹着油纸,放到地道里,一节节安放。

民夫兵役们手牵着手,提着灯前进,突然来一阵风(我猜是这下懂得留排风口了),将灯吹灭了。

提灯人跌倒,灯芯碰到火药,就这样轰隆一声,地动山摇。

虽然爆炸的威力巨大,但别说城墙了,就连壕沟都没有被破坏。

太平军见此情形,在城上大肆喧哗,放声大笑,锣鼓喧天,真是可恨(是清营时人记述)!

这些太平军将士真的太可爱了,但可惜的是,他们将在两三个月后,全部死去。

连镇已经被攻破,僧格林沁两天就到达高唐,胜保立马被捉拿问罪。

胜保很不服气,辩解说:

古人说,攻城为下,羊子攻中山三年不下,魏攻盱眙累旬不下,元兵攻洛阳三月有余,死伤山积。清朝极盛的时候,不也有经年累月攻不下来的地方吗?由此可见攻城不容易,自以就是这样。

我兵力不多,贼在城上,从暗击明,以一当百,所以才没办法剿灭。

有一类人就是这样,干活不怎么样,但辩解起来一套一套的,初听有道理啊。

但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这样后,傻子都会问,那为啥别人不这样呢?

咸丰一怒把胜保发配边疆了。

僧格林沁来到高唐一看,就知道高唐实在难以攻下,城内人少粮多,也不怕长期围困。

僧格林沁决定放开包围圈,让太平军将士们突围,再准备骑兵追赶围剿。

其实胜保也想这一招,但无奈他们并不想突围。

在高唐的太平军一见到僧格林沁,就知道连镇的大部队已经覆灭,在此坚守没有意义,从东门突围而去。

僧格林沁早已准备骑兵快马,太平军一冲出,就紧跟其后。

等太平军到了一个小村庄——冯官屯,就立马围困,两个半月后,全部牺牲(下一篇文章会具体写冯官屯)。

虽然这630人最后失败了,但在高唐面对上万清军坚守十个月,算得上是奇迹了。

可见在冷兵器时代(冷热交替时代),在士气和素质等差距下,以一当十,并非不可能。

从高唐,我们能够看出,在当时科技条件下,最好的攻城方式,还是挖地道。

而守城最好的方式,就是挖壕沟(因为有壕沟的存在,地道必须低于壕沟很多,才能接近城墙,极大增加施工难度。)

图片

胜保真的很蠢吗?

其实并不是,在他那个位置,如果是你,可能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清代后期,问题大家都知道,但要解决问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经济,教育,民风,思想,衙门机构,每一点都全面崩溃,不是靠一个人能解决的。

无论是读历史,还是看社会现实,其实都一样,乍一看,他们一个个的好像都很蠢,但若仔细看,其实每个人都很无奈。

就跟我们一样。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