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我很久不愿意写太平军北伐,因为北伐实在太惨了。
在长期的绝望下,在极端的恐怖之下,人性是什么样的?
下文有些地方过于残酷,不适合吃饭的时候阅读。
但我会用尽量隐晦一些的词汇来表达。
一
事无巨细地写一场战争过程是很无趣的,繁杂的地名、人名和时间,很容易把一个人绕晕。
这就是我不喜欢写战争的原因。
所以我写的都是历史的碎片,如果你一直读下去,这些碎片将一点一点地拼凑出整个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后,轻率地决定北伐,就是因为之前的一切都太过顺利。
1851年初起义,1853年初定都南京,从起义到定都,只有两年。
定都相当于一个企业上市,创业2年就上市,实在是太快了,眼花缭乱的那种快。
倒不是说太平军战斗力有多强,主要是因为速度太快,对手太弱,清政府还没反应过来,就定都了。
这两年里也没打过什么硬仗,(硬仗都打输了,比如进攻长沙,桂林),而夺取武昌和南京这两座城市都不是太费劲。
定都之时,山呼海啸,旌旗招展,以至于每个人都飘了。
不断地胜利,让杨秀清和洪秀全觉得江山唾手可得。
在北伐前,洪秀全是这样交代的:
从小路行军,急速攻占北京,不要贪恋攻城夺地,浪费时间。
就好像下象棋,派一匹马过河,企图不要多吃子,直接将死。
太平军北伐唯一的实际作用就是,吓清朝一大跳,但这却是拿3万将士(包括援军)的性命换来的。
北伐是鲁莽的,准备几乎没有,出发的时候,已经是5月份,他们甚至都没准备过冬的衣物。
难道他们认为三四个月就能拿下北京?
他们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在太平天国给外国的官方文书中就提到:两三个月内灭尽清妖。
1853年5月,北伐开始,将领是林凤祥、李开芳,兵力只有2万。
一开始,行军是顺利的,李开芳被俘后说,我们当时沿途打各县城,一攻即克,军民都不接仗,先都跑光了,只有府城州城偶尔有几处抵抗。
北伐军很快走到黄河边上了,但清军已经将船只都聚集到河北岸,毁坏了。
不知道他们是否认为黄河像江南水乡那样,到处是渔船可以征用?
他们发现没有船过河,就只好沿着黄河一路往西走,走了600里,才找到渡河船只。
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打到保定,这一消息让北京全城大震,达官贵人们吓得都跑空了,甚至咸丰都准备逃往热河。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咸丰派僧格林沁骑兵和胜保等十几万兵马守卫北京。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北伐军逐渐开始转攻为守,最后止步于天津城下。
天气渐渐变凉了,士兵们远征数月,开始打败仗,士兵们开始慢慢地感到绝望。
其实直到这时候,本文的正文才算开始。
人在绝境下想要什么?
封官进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谁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呢?
在食物还有,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想要女人。
于是,首领们为了激励士兵,不顾洪秀全的禁令,掠民间女子赐给有功勋的士兵。
当时有个新参军的士兵,奋勇杀敌,就被赏赐2个女人。
又有个新兵立功,被赏赐一个21岁的女子为妻。
不仅赏赐有功的战士,有时候为了激励士兵,还会提前赏赐。
比如,为了让一个新兵去北京侦查,提前赏赐他一个女人。
有的时候,清军会在战报中写:
获得贼妻两名。
既然新士兵都有封赏,那老兵们就更不例外了。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一个人无限度放纵,其实是带有一种绝望的心态。
他们害怕没有明天,只好今宵有酒今宵醉。
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一切不都挺正常的吗?
这些可怜的女孩们,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大概率是被吃掉了。
下面将写人在绝望下的另一面。
在最困难的时候,当食物都短缺的时候,食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下文统称为“这种现象”)
这个话题就比较沉重了。
二
分赏女人虽然很不道德,但人性尚在,此时人性已经被完全摧毁了。
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性:
1、求生。
2、憎恨、惩罚、宗教、医疗、信念、尽忠、尽孝等。
太平军在北伐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这种现象。至于原因,则是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一方面是缺乏军粮,另一方面,即使在没有极度缺乏食物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仍旧在发生。
那就是另一种原因,大多是仇恨与惩罚,甚至是医疗。
此种行为已经过多方多种文献的证实,确实存在,而且大面积存在。
面积有多大呢?
几乎包括坚持到最后的每一个人。
1853年的冬天是难熬的,北方的冬天是漫天大雪,士兵们穿着单薄的衣裤,赤脚走在满天雪地里。
有的人在冰上休息就冻死了,第二天看很多人有坐着的,有躺着的,呼喊也不醒,用手一推,人就倒了,才知道全都冻死了。
我(陈思伯,太平天国的一个小兵)走了一夜,衣服都结冰了,双腿冻僵了,难于行走,看到一个已经熄灭的火堆,就站上去一会,突然感到很疼痛,谁知道脚趾被煨熟了。
到下个地点的时候,看到四个脚趾都是黑色,3天后开始溃烂。
有上万人因为走不动路,冻倒在路边被杀死。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年5月份,最后1万人左右的北伐军,被围困在河北连镇这个地方。
它处在河北和山东的交界地,比较富裕,他们将居民财物掠夺一空,准备长期据守,等待援军。
这一守就是十个月,十个月与世隔绝,十个月没有新的物资补充 。
这对将士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摧残。
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不凑巧被一枪崩死,那倒好。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慢慢地熬死,我想再意志坚定的人,最后都难免堕落沦为魔道。
清军将太平军一切粮草和外界联系均割断,情况愈演愈烈。
太平军有个人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他16岁加入太平军,主要负责文书之类,随后跟随北伐。
他在连镇逃出投降清军,后来撰写《复生录》,没有署名,后人根据文中所述大概推测此人名叫陈思伯。
上文提到了他,据他记载,在围困7个月左右的时候,食物吃完了,各军先杀骡马,皮箱刀鞘也都开始煮了充饥,也有剥榆树皮研磨成粉末,当做面食的。
到这里一切都正常,跟历代荒年里的老百姓一样。
当这一切都被吃完的时候,就只剩人了。
当然首先的对象必须是敌人,只要俘获官兵,一律食之。
除了官兵,还有逃兵和叛徒,僧格林沁让投降的太平军打头阵,这些可怜人一旦被俘,下场可想而知。
太平军有时候故意在逃兵的必经之路边埋伏,等逃兵经过时,上前抓住,结果跟上述一样。
被围困更久的时候,掳掠来的女子只能充当此角色。
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上文说,那些被掳掠的女子大概率的下场是什么。
她们没有犯任何错,说明这是因为饥饿。
僧格林沁在给皇帝的奏稿中记载:
据投诚人声称,贼巢骡马业经全数宰杀,现惟林逆及广西人食用黑豆,现已为数无多,余匪俱食草根树皮,并将历次打仗抢回贼尸及捉回欲行投出之人,俱被杀毙,割肉分食充饥,此现在贼垒中之实在情形也。
从连镇逃出的太平军士兵也证实了这一点,甚至更残忍的都有,在此不表。
剩余的还会腌渍起来,所以有逃兵身上被搜出肉块。
在清军攻破连镇后,发现有一些瓮里装着“食物”。
另外也有的会被做成药丸的情况,丸有红色、粉红色、黑色、黑红色等。
但有不愿意吃的士兵怎么办?
被强迫也要吃,有时候会在饭中下药,这样任何人都不会漏食。
有个士兵后来说:上司给我药丸拌饭吃。
三
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一些,那几年连年灾难,这种情况甚至是灾区的普遍现象。
有个巡抚在上任的路上,给皇帝发奏折说:
于山东境内即见有饥民沿途乞食,鸠形鹄面,嗷嗷待哺。
在山东、江苏交界处所,饥民十百为群,率皆老幼妇女,绕路啼号,不可胜数,或鹑衣百结,面无人色,或无衣,伏地垂毙,其路旁倒毙,类多断胬残骸,目不忍睹。
又倒毙之尸为何总是残缺?种种可疑,向居民问后,我才知道。
我听后不胜悲痛惊骇,小民流离失所,实为非常饥馑。
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甚至记载,皖南的“某种肉”,涨价了,每斤卖一百二十文。看来浩劫尚未满,天心尚未转也。余身体平安,足慰远念。顺问近好。
看到这里我会想,是否善良的人都被饿死了?
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凡事有因果,太平军如此憎恨清军,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的战争就是一种无底线的游戏,僧格林沁又是个牲口一样的人。
圆明园被焚有他一份责任(当然咸丰责任更大),本来都要谈判了,结果将英法谈判代表团30多人绑架20天,虐待死18人,方法有骑马拖行,长期绑手直到生蛆等。
既然对洋人这样,那对太平军一百倍不止,过于血腥,我就不详细写了。
你去想地狱是什么样,那就是什么样。
那这里就有个问题,战争就该没有底线吗?
如果双方没有底线,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样,大家都为对方建造一个地狱。
这种做法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近代,人类对战俘待遇的所做世界性公约,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进步。
北伐军再也没有等到援军。
援军不是没来,杨秀清砸锅卖铁凑了上万人,几乎全军覆灭。
后来又派秦日纲去救援,这个笨蛋倒是聪明了一回,走到安徽,就返回了,向杨秀清报告说:北路妖多。
在连镇被攻破后,清军发现有一块青石板,掀开一看,里面有个地洞。
下面十分宽敞,有几十米深,林凤祥受伤,身边还有几十个将军。
不久李开芳也在另外一个地方被捕,李开芳被俘后谈笑自若,毫无惧色,只是说肚子饿了,有饭吗?
北伐军第一年旅游,第二年逃亡,坚持整整两年,北伐军失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后,太平天国的“运动战大师”赖文光率领捻军,全歼僧格林沁及部队,将其杀死在麦田中,算是为北伐将士们报仇了。
如果一个民族像一个人一样有记忆,那么这场战争像一场噩梦。
死神伫立在战场上空,他什么都没有做,人间已经是地狱。
如果我小时候,读到这样的历史,我会感到战栗,这会成为一个童年噩梦。
到达一定年纪后,我们才能带着悲悯之心看历史。
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活在阳光下,为什么还要看这么残忍的历史?
是否谈之污舌,残忍黑暗的历史是不是在污染我们?
恨给爱深度,残忍给宽容深度。
一个没见过残忍的慈悲之心是肤浅的,比如一个孩子不可能慈悲。
一个慈悲者的内心必然是包含爱和恨的,这就是为什么僧侣谈慈悲,同时要发明地狱的原因。
一个内心只有爱的人,会生病的。
所以,我的文章中你会看到爱,慈悲,理解和宽容;同时也有人类灵魂最黑暗的部分。
这些部分可以加深我们对爱与慈悲的理解。
我们接着谈本文的话题。
四
某先哲说,要爱你的敌人。
如果这句话难以接受,不妨改为:不要对你的敌人太过于残忍。
如果不是上文的惨剧作为铺垫,相信这句话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这样做表面上是在保护敌人,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如果你仔细听过任正非的访谈,你就能感受到他对待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赶尽杀绝的。
如果你认为对敌人(无底线的)残忍是一项高尚的品德,那么还有下面一个问题:
如果对敌人(过度)的恨是一把刀,那么,如何保证这把刀不用在自己人身上呢?
记得有一次在医院,我看到一个父亲刷的一巴掌,打他的女儿,响声响彻大厅,父亲的脸上是一种对待仇人才会有的狰狞。
他将对待仇人的才会用到的恨,用在自己女儿身上。
我们的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样的阶段,人们把对待敌人才能用到的恨,用在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甚至最亲近的人身上,制造了无数的悲剧。
既然能伤害亲人,那么这种恨不会伤害自己吗?
我们最好不要揣着一把刀生活。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多世纪的这头,回望过去那段历史,心情五味杂陈。
这是一场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毫无意义的残忍行为。
北伐是一群无知者的远征,他们刚刚离开大山不久,刚刚走进城市,对人类社会还不太了解。
他们躲在战壕里巴望着援军,瞪大眼睛茫然地看着这个世界,最后一起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