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1863年12月6日,李鸿章杀了太平天国苏州投降的八个王,又进苏州城内屠杀,一共杀死约2万人。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

电影《投名状》里有影射这一段历史的情节。

这件事在当时国际舆论引起轩然大波,各国纷纷指责李鸿章,指其杀降是对人性的彻底背叛。

清廷的雇佣军“常胜军”首领戈登要找李鸿章决斗,甚至警告说要重新夺回苏州,交给太平天国。

写苏州杀降就绕不开戈登这个人,但他也是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军官之一。

这会触及到很多人敏感的神经。

本文就事论事,希望各位将讨论范围限定在“苏州杀降”这一件事的本身。

戈登与李鸿章的关系是复杂的。

戈登死后十年,李鸿章访问英国,到戈登墓前献上花环,戈登的家人非常感动。

人性也是复杂的,我并不想就这一件事对李鸿章(或戈登)进行全面的道德评判,本文只写一个人的一个侧面。

一 

苏州杀降主要有3方力量:

清军:李鸿章、程学启。

英军:戈登。

太平军:八王(叛军)、谭绍光(忠臣)。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戈登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到:

我们在那里先是每个人发狂地尽量抢劫,然后才把整个园林烧掉;

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财富即便花费400 万镑也很难恢复。

戈登出生于英国,父亲是军官,母亲是茶商之女,16岁毕业于皇家军事学院。

他是常胜军第三任军官,与前两任不同,戈登受过较高的教育,严格操练士兵。

1863年淮军和常胜军围攻苏州,苏州岌岌可危。

城内只有谭绍光坚定守城,其他八王都想投降。

李鸿章和戈登得知城内将领不和之后,也打算采取招降策略。

淮军之前是有善待降将的名声的,清廷后期也允许太平军将士不论从贼时间长短,诚心归顺,一律准其投诚。

这是苏州八王投诚的主要外因。

为了阅读方便(人名太多容易乱),这投降的八个人,下文统称八王(可能指八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人,未必指全部)。

八王中的重点人物名叫纳王,谈判全程参与,所以下文有时候会提到纳王,知道他是八王之一就行。

11月28日( 距离杀降还有9天 ) 。

双方密会在阳澄湖上,达成初步协议,清军一方的将领程学启提出的招降条件比较苛刻,要求八王生擒李秀成,或斩谭绍光首级才准收抚。

但八王不忍杀害刘秀成,允许杀谭绍光。

这里提到程学启,如果苏州杀降责任李鸿章占6成,那么程学启至少占4成。

程学启曾经也是一个太平天国降将,可见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程学启的人生也是个悲剧,2年前,曾国荃进攻安庆,程学启守城很勇猛。

湘军中有人出一个毒计,将程学启的继母和儿子掠在湘军大营。

然后曾国荃让她化妆成乞丐潜入安庆城内,找到程学启哭诉,要求其救自己的儿子。

程学启年幼丧母,对继母尤其孝顺,他有降意,但一直在犹豫,因为他自己的家人都在安庆城内,一旦反叛,自家人性命不保。

过几天,事情败漏,程学启匆忙带300多人投降湘军。

顶头上司杀其全家(包括程学启的妻子,也是这位上司的妻妹)。

程学启遂死心塌地跟随湘军,对太平军比较仇恨。

曾国荃对待降将也很严酷,让其带少量的降兵,只准向前不准后退,每天派人送饭,最后攻下三垒,立下战功(颇有点《投名状》的影子,这其中有个25岁的小伙,名叫丁汝昌)。

11月30日晚,程学启再次要求生擒李秀成。

当晚凌晨3点,李秀成带1万人离开苏州城。(另一说12月1日)

第二天,双方再次密会,戈登本不想参加,但八王一再要求戈登参会,于是戈登参加会议。

八王提出3个条件,程学启一概应允,并折箭起誓不杀众人 。

但八王对清军不信任,纳王将侄女许配给戈登密友马加尼,戈登以名誉担保,保降将性命。

到这个时候,似乎投降已经稳妥,既有许配婚姻,又有折箭起誓和洋人担保。

12月4日,(距离杀降还有2天)

八王原计划趁谭绍光在城楼指挥的时候,把他推下城楼,但一直没有机会。

戈登向李鸿章要求,谭绍光必须生擒交给他,同时确保八王不死。

李鸿章强调只要谭绍光死尸。

当天,谭绍光与八王开会,被众人刺杀,同时谭绍光手下一千多人被杀,慕王府被洗劫一空。

苏州城彻底被八王把持,他们商定好明日正式开城投降。

第二天,程学启带兵进苏州城,杀谭绍光余党几百名,发现部分太平军未剃发,城中的堡垒障碍未拆除,心中生有疑虑。

这天戈登也再次见到纳王,把他拉到一旁,问他投降事宜进行的怎么样。

纳王表示事事如意,深为满意,看起来颇为安全。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事很顺利的时候,往往会出纰漏。

很多事磕磕绊绊,反倒有好的结果。

总之,如果事情过于顺利,就得小心了。

这八王不但不警醒,反而提新要求,想要增加手下的兵,并且保留一些总兵等职位,甚至要求占据半个苏州城。

这是被杀的直接导火索。

比电影更残忍——历史上真实的“苏州杀降”

12月6日,更大规模的杀戮即将开始。

这天上午戈登又见到纳王(就是上文许配侄女的那位),问他是否需要常胜军的保护。

他说不用担心,还说以后打算调部队补充常胜军(我不但不需要保护,甚至我还有余粮资助你)。

这是他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就这样被轻易放弃了。

不知他打仗这么多年,为何如此天真,也许是过程太顺利了,又或者他自认有戈登担保,清廷不敢惹洋人,所以万事大吉。

中午,八王骑马去李鸿章大营,戈登见其中一人仍然留发。

李鸿章设宴款待,席间,命左右捧出顶戴花翎到八人面前说:

今日做我大清之官,好好立功。

饭局是最其乐融融的时刻,却也是最凶险的时刻。

酒过三巡,李鸿章借故离席。

一声炮响,程学启带兵杀入,立斩八人首级。

八王被杀还有其他版本,不过这不重要,总之八个人全都死了。

此时,大队清军涌入苏州城,开始屠杀太平军,也就是八王的部下。

之前杀了一批谭绍光的部下,这次又杀八王的部下,所以基本上等于要将城内士兵全部屠杀。

日过午,一声炮响,回起杀声,大兵汹拥而入,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

投降的太平军一部分被屠杀,被杀人数应该有2-3万人,一部分被遣散,只有少数人出城西走。

杀降20天后,外国记者依旧发现抛满尸体的河道还带有红色,地下三英尺都浸染了鲜血。

这天中午,程学启无意中碰到戈登,程学启焦躁不安,面色惨白,支支吾吾告诉他,八王没有见到李鸿章。

他这么说是为了帮李鸿章推脱责任。

淮军正在城内杀戮,戈登还蒙在鼓里。

下午傍晚的时候,戈登才进苏州城,见大批的淮军在洗劫苏州城。

城内兵荒马乱,纳王府已经被洗劫。

纳王的家眷们都躲在纳王叔叔的府中,戈登被纳王的家眷困为人质,就这么困了一晚上。

此时戈登以为八王被俘(不知道已经被杀),非常生气,要求拘押李鸿章,让其释放诸王,并命马夫调卫队保护诸王的家眷。

半夜凌晨,马夫和翻译出门调集军队,不久,只有马夫返回,翻译被杀死,军令也被烧毁。

7日凌晨4点左右,戈登设法离开家眷们,打算亲自调集卫队保护众人,但途中被淮军扣押一个小时。

当戈登终于调集卫队再返回的时候,就在他离开的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纳王叔叔家和家眷们已被劫掠一空。

第二天,戈登最终亲见八王的无头尸体,据记载 “这些尸体均被砍到胸部,头上的刀痕极其可怖”(是否真被腰斩,我还不确定)。

此时他才知道事情原委,火冒三丈,带兵进淮军大营,拔枪要找李鸿章决斗,李鸿章避而不见。

李鸿章对戈登的态度尤为不解, 曾笑称:洋人好恶,性与人殊。

这里颇有点骂人的意思,原文出自《孟子》: 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

意思是说这洋人的好恶,跟咱们人类的本性不同。

不久西方报纸疯传,戈登许诺空头支票给八王,导致他们被杀。

戈登非常郁闷,召集常胜军士兵,告知事件原委,并要求清廷处理李鸿章,否则拒绝再为清廷服务。

第二天,戈登带领常胜军开往苏州,要求程学启交出八王尸体,并释放纳王家眷。

英方要求李鸿章认错,李鸿章称这是中国人的事,西方人无权干涉。

李鸿章将事情经过报告给清廷,清廷认为李鸿章办事允协,不应治罪。

将近一个月后,李鸿章找赫德(就是掌管清朝海关税务的那个)调停,赫德写长文为李鸿章辩护。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李鸿章发布声明:戈登与杀降无关。

戈登曾经跟程学启关系很好,每战必协同配合。

苏州杀降后,戈登颇不满其所为,捧纳王的首级而哭,誓不与程学启再见。

李鸿章后来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

戈登煦煦妇人之仁,胁令收抚, 稍一濡忍,变生肘腋。

意思说,戈登和蔼可亲,妇人之仁,胁令收抚降将,岂不知稍微一忍让,就会发生事变。

实际上戈登脾气火爆,这里李鸿章故意把他说成柔弱的样子(戈登曾赞美李鸿章是写奏折的天才)。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

惟擒杀伪王六、伪天将五, 皆忠逆部下悍党,稍可自娱。

虽然李鸿章在多处文献中为自己辩解,但从他的奏折和信件中,我们依然能探知李鸿章对杀降的真实态度。

2个月后,这场风波渐渐平息。

这事毕竟做的不光彩,最后清廷在给李鸿章的批件中,要求他:

以后攻剿各城,遇有贼匪实系真心投诚,无论何省人民,均应禀由本部院资遣回籍……如果诚心归命,尽可贷其一死,遣散安置也

李鸿章发誓不再为斩杀降人。

最后,李鸿章为八王进行祭奠,亲自祭吊,并流下数行眼泪,戈登之怒乃解。

苏州之战结束后,清廷赐李鸿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

程学启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

李鸿章以为戈登想要钱,建议清廷赏赐戈登,一次性给常胜军7万两军饷,并额外专门给戈登一万两赏银。

清廷赏赐戈登的谕旨如下:

本日巳明降谕旨,赏给戈登头等功牌,并赏银一万两,以示嘉奖。所有银两,让李鸿章筹款赏给。(曾国藩奏稿)

之前多次戈登要求李鸿章发军饷,李鸿章都拒绝了。

这次李鸿章用盘子满载黄金,呈现在戈登面前。

戈登以战争不方便携带为由,用鞭子击覆其盘,把黄金都弃到户外。

戈登上书清廷说:

辱皇帝陛下之称扬,不胜感喜之情。然陛下所受与物品, 因苏州陷落以来之事情,快快而不敢纳受,实为千秋之遗憾。

戈登拒不接受赏金,最后在英方的劝说下接受了功牌。

1864年2月14日,清廷与戈登达成谅解,并发布告示严禁闲散人等煽惑生事。

至此,苏州杀降事件基本完结。

我不太喜欢《投名状》这部电影,里面的人太刚愎自用,竟然为了馒头不够吃杀降。

李鸿章为了“绝对的安全”而杀降,说明他不愿为了“契约精神”而冒一丁点风险。

其实八王既然敢只身赴宴,说明再次反叛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

这里也不得不提一句曾国藩,他在给四弟的信中这样写:

此间近事,惟李少荃(李鸿章)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殊为眼明手辣。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曾国藩几乎已经达到一种病态。

如果一个人贪婪、善妒、内心充满暴力,那么他一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不残忍、不贪婪、不暴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这样做没有好处,只会让他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不要以为我在写道德,我写的是人性,罗素说:

记住你的人性,忘记其他的一切!

曾国藩记住了一切,唯独忘记了人性,所以,他口中的道德也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

1个多月后,程学启在嘉兴被爆头身亡,那个年代的枪爆头确实概率相当低。当地人传言说是八王索命。

3个月后,常州城破,戈登提出解散常胜军,李鸿章欣然同意。

16年后,1880年,戈登再次来到中国。

相逢一笑泯恩仇,李鸿章—把抓住他.与他紧紧拥抱。

戈登再次见到这个曾经一起经历过艰苦岁月和光辉时刻的同伴也不免动容。对这样的两个人来说,生命太短暂,不能用来相互仇恨。(德·瓦里尼)

1885年,戈登在苏丹的叛乱中被杀。

十年后,李鸿章访问英国,到戈登墓前献上花环,戈登的家人非常感动,并说:戈登曾在信中说这位大人(李鸿章),值得任何人为他付出生命。

苏州杀降事件很快平息,但一个民族是有集体记忆的。

任何一件载入史册的事件都将永久性地记录在民族记忆中。

如果历史上有已有残酷的先例,那么后人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采取类似措施(比如历代开国皇帝都喜欢杀功臣这件事)。

苏州杀降这种大型的“背信弃义”的事件,给一个民族的人民带来的创伤和不信任感,可能是很久都无法愈合的。

这八王人品确实不怎么样,你可以列出很多理由说这八王必须死。

但杀降并非唯一的办法,确实违背了契约精神。

最后,我想用暖心的一幕,作为这个残酷历史事件的结尾。

《投名状》里有魁字营,历史上淮军里的确有魁字营,首领叫郑国魁。

谈判时他也在现场,郑国魁是纳王的旧交,与纳王誓不相害。

李鸿章负约后,郑国魁泣不食,卧三日,自谓负约,他终日以骗杀纳王,而哀怨不已。

郑国魁大骂李鸿章,李鸿章自知理亏,劝其以大局为重。

最后朝廷封赏时,他辞不居功,仍以总兵记名。

24年后,郑国魁病逝。

65岁的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苏州八王跋扈要挟,因此一并诛戮,并非我一开始所想,而郑国魁听到(杀降事件)后,感泣坚志(原文是口泣坚口,缺了二个字), 誓不居功,臣也以他的做法为义,不再勉强。

他将兵十余年,居官又十余年,身殁之日,家无余财,几无以敛。

这件历史上不大不小的事件,给一个人带来终生的懊悔和痛苦。

在兵荒马乱的世界,能有这样的人,确实令人感动。

他像路边一朵开在血泊中的小花。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