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141、要造就人才 勿暴殄天物

【原文】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

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注释】

暴殄天物:不知爱惜物力,任意浪费东西。

【译文】

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培植自己的子弟。不知爱惜物力而任意浪费东西,自然使儿孙未来受苦受难。

【赏析】

一个真正的人才得之不易,然而亦须有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有的人天生秉赋良好,却得不到适当的环境和培植,竟而荒废了他的才能,这是十分可惜的。自己的儿孙有时不见得资质卓越,若是能将花在自己子弟身上的心力,兼及一些有才而无良好环境的晚辈,将来成功的,也许反倒是这些秉赋好的孩子。近代设有奖学金,或许是本于此意吧!左光斗召史可法拜见其夫人时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即是如此。所谓善不必由己出,种树的未必乘凉,然而看到树卓然长成,有许多人在底下乘凉,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但是,有这样想法的人毕竟不多。

    至于浪费财物,必使儿孙过着贫困的日子,一方面他本身不知爱惜物力,将财物任意挥霍掉了;如何还能余留给子孙呢?另一方面子孙一旦沾染上他的恶习,再富又岂能挥霍三代呢?三代之后,贫苦可知,若说是报应亦无不可。全不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尽多可怜人,岂忍浪费财物?古人一粒米掉在地上都要拾起来洗净再食。因此,爱惜物力,同时也是体恤穷人。

142、平情应物    藏器待时

【原文】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注释】

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许。器:指才华。藏器待时:怀才以待见用。

【译文】

以祥和的态度与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怀才不露以待最佳的时机。

【赏析】

与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气,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发生。在和气的心情下,不论言语和行为,都不会有过分之处,处处给人亲切的感觉,自己也会因此办事顺利,心胸开阔。因此,只要一个“和”字掌握得好,便是一种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们在应对事物时,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成见,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断事物就会不正。即使事情不顺遂,或是遭人议论,仍然要保持公正和平静。因为心情平静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乱,事情也会跟着紊乱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节来自我期许,以“古人能,为何我不能”来自我质问。其实今日的环境未必比古代恶劣,古之乱世与今之乱世亦无太大分别,只是今人较古人不能坚守道理。反证于心,道理并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只是人心以此作为遁词罢了,然而能明白这点,而仍以古人志节自许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一个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时不用。乱世有许多高人隐士即是此理,若迫于奸人之下,岂不是助纣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终有成为宝器的一天,怕只怕没有真才,再好的时机也是枉然。

143、今日且坐矮板凳  明天定是好光阴

【原文】

矮板凳,且坐着;

好光阴,莫错过。

【注释】

且:暂且。

【译文】

这小小的板凳,暂且坐着吧!许多美好的时光,不要轻易地错过。

【赏析】

这两句是梦中听来的话。梦有许多种,有些是我们经历过的,有些是我们未曾经过的,有些却是我们内心的希冀。但也有些时候,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圆满境地,然而那只是梦罢了。

你可曾记得何时坐过矮板凳吗?对了,那就是童年。那是一段发光的日子,一段不知“梦里花落多少”的日子,时光好像就在无忧无虑中偷偷溜走了。人生中有多少这种美好的时光呢?在生命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美好的事物,那时不妨也如儿时一般,坐在矮板凳上,暂时驻足欣赏吧!

生命甚短暂,处世如大梦。有道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许多事不必太执着,太想不开,一切只求尽其在我。时光很宝贵,如何使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放弃争斗心和苦恼心,使人人过着美好的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到那时好光阴不必梦中求,矮板凳也不必且坐着,普天之下无处非花,此花落,彼花开,夫复何求?

14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

廓庙:朝廷。

【译文】

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说读书的快乐、田园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努力自身事业的人,就处快乐之境。古人说到忧心之事,都说天下苍生之忧,朝廷政事之忧。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总是用心甚苦。

【赏析】

所谓本业,就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件事之乐与不乐,往往在于本身是否安于这件事上。而“安乐”二字,有如树之根本,由于根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长,又由于根部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所以枝干才能逐渐茁壮,生出甜美的果实。树就像一个人的工作,根就是一个人的安乐,养分和水分则是加诸于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输送养分,树干便要枯死,更遑论结出快乐的果实了。事实上,懂得工作意义的人能从工作的本身获得快乐,果实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罢了。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小民之乐固易得,圣贤之忧实难去。一个人心中的悲悯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了,自身才能得到安乐。因为他实在已是以天下人之乐为乐,天下人之苦为苦。

145、苟丧良心则为禽兽    舍弃正路则行荆棘

【原文】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

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中矣。

【注释】

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文】

人生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人们,总会指出一条平坦大道,如果放弃它,就会走进困难境地。

【赏析】

孟子说人性本着,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须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有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照所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146、人欲死天亦难救  人求福惟有自己

【原文】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

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注释】

好生:即上天乐见万物之生,而不乐见万物之死。悔祸:不愿再有祸乱。

【译文】

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一心想死的人。人如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要发生的灾祸不再发生,就像得到上天的赦免一样。

【赏析】

生命是可贵的,然而却有人因为小小的困难而轻易地走向自杀之途。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可见天也乐见生而不乐见死。为情、为财而死的人无比愚痴,也可说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既不知道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又把自己的生命委诸于外在的事物上。这种人其实未自杀之前早已死了,因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情、财才是他的主人。

最可悲的是那种为了逃避烦恼,而把生命割让给烦恼的人,没有任何烦恼是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结是不能解的,抛弃了一切,你还有生命,如果抛弃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死要死得其所,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人便死得其所,因为他们知道死的意义,也知道生的意义。

福祸往往由人自取,明知为祸而不知趋避,天也救不得;已晓为福而自然去做,或可因善而减免此祸。福祸在天道,天道即在人心,欲得福免祸,惟有由自心中去反省,去自求多福。天道福善祸恶,并非谶语算卜之词,而是事物运作之法则。善本是福路,恶则为祸苗,人事本是如此,福祸在人而不在天。

147、薄族者必无好儿孙    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原文】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注释】

薄族:刻薄对待族人。薄师:不尊重师长。恃力:仗力欺人。恃势:倚势压人。

【译文】

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师长的人,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见过许多了。凭仗气力的人,必会遇上气力更大的人;凭仗权势的人,必会遇上权势更强的人。这是人所意想不到的事。

【赏析】

如果连自己的亲戚族人都要苛薄对待的人,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毫无爱心,这种人要说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不可能的事,他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会有善心。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视知识与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俗语说:“恶人还有恶人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气和权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气和权势的吗?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击呢!挡在路上的树还怕没人砍它吗?事实上,狗不挡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不吃人还有人要杀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敌手或是大对头,哪里会是偶然的呢?

148、为学不外静敬 教人先去骄惰

【原文】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注释】

教人:教导他人。

【译文】

求学问不外乎做到“静”、“敬”两点。教导他人先要让他去掉“骄”、“惰”之病。

【赏析】

学问之道深矣!远矣!《大学》之中有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上可知求学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能虑、能得。

至于敬字,不仅是为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养一颗恭敬之心。譬如学问,若是没有恭敬的心去学它,所学就不会认真,也不会谨严,自然就不会有好处,可见“敬”字多么重要。

因此,在教导他人时,若要让对方学到真东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骄慢心和怠惰心。因为骄慢则无法再增加,怠惰则无法再学习,若不能除去骄慢心和怠惰心,那么教什么都不可能学好。所以无论学什么,首先要谦虚,承认自己的不懂,接着要勤奋地下功夫学习,如此才会教者喜欢,学者有得。

 149、创业维艰  毋负先人

【原文】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

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注释】

栉风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风梳发,借雨洗头。贻:留。

【译文】

祖先创立家业,不知受过多少艰辛,经过多少努力,才能够衣食暖饱,留下财产给后代子孙。若要为子孙作长久的打算,除了读书和耕田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了,总希望他们能勤俭生活,不要辜负了先人的辛劳。

【赏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的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为后代子孙着想,在古代无非是要他们读书以明理,耕种以养体,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便是使文化不至于坠落,使文明更向前推进。耕种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去发展我们的经济,使社会不致受贫穷所苦。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吗?先人的智慧与教诲,以现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满着睿智和启示吗?时代固然在变,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150、生时有济于乡里 死后有可传之事

【原文】

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

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注释】

里:乡里。

【译文】

成为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一生就算没有虚度。

【赏析】

所谓济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才算有为,倒也不尽然。社会中需要大的齿轮,也需要小的螺丝,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乡里中也能做济世助的人事,服千百人之务虽好,服百十人之务亦佳。就算能力再差,服一己之务也是行的。如果连一己之务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种需要被服务的人吧!能帮助一人,便是替社会解决问题,亦是在替社会减轻负担,济世并不一定非要在大处上着眼。

“可传”是值得传颂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一生一无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么值得传颂的呢?“可传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恶事,其次是对众人有益的事,至于身后还让人传颂,可见这个益事还泽及后人,否则后人怎会称颂?一个人能在生前受人称颂已算是不虚此生了,何况泽及于后世呢?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