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我们老和尚提倡生活禅,其宗旨是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说实在的,我对这两句话的学习和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师父最早说出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在现场,那是在1993年,我们第一次办夏令营。

筹备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说我们办生活禅夏令营要有一些宗旨、一个口号,用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把我们想要说的表达出来,既可以成为活动中组织、号召大家的纲领,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以后长期提倡的一个核心思想。当时老和尚略微思考了几秒钟,就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一听,好,就这两句话!

一开始我听到这两句话,以为自己理解了:觉悟嘛,就是讲智慧,我们修行就是要增长智慧,不管是闻思佛法,还是禅修,都是要长智慧;奉献人生就是讲慈悲嘛,要多做好事,多行善,多帮助别人,这就是奉献。最早的理解就是这样。

但是随着亲近师父的时间长了,慢慢地体会,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那么抽象,它很具体。觉悟人生,落实到生活中,必须面对任何境界都有观照,都不上它的圈套,鼻子不被这些境界拽着走,始终能够居于主动,所以也有祖师从反面批评我们,说我们平时宾主不分,奴郎不辨。这就是说我们逢缘遇境失去觉照了,被境界牵走了。

但昨天我也讲了,不是要随缘吗?不与诸尘作对吗?随缘,并不等于完全不觉照。要随缘还要能够认得性,认得性就是还要能分宾主,分清宾主不会把自己搞丢。这个在禅堂里面、在一个风平浪静的环境里面似乎不太难,但是你要频繁地接触各种事缘、各类人,听到种种议论,有种种事情要你来决断的时候,就很难,有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搞丢了,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的,忘记了自己的发心、身份。

对我们出家人来说,班首执事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不让境界牵着鼻子走,不忘失自己出家人的本分,先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我们作为佛教徒,在各种得失利害面前,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佛教徒、修行人的本分。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再加上一个菩萨行者的本分。你总能高处着眼,这可以说是在生活中能做到的最起码的觉悟。

讲到奉献,彻底地奉献特别难。你一般地做做好事,帮助一下人,做做布施,并不难。要彻底地奉献特别难。所谓彻底地奉献,也就是彻底地把这个“我”放下。平时反省一下内心,这个“我”寄托在很多东西上:钱财、名誉、各种利益……作为宗教徒,有些人寄托在宗教给他的承诺上,很难完全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依靠的境界里。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境界下,意味着你只有抓住某些东西,心里才会安生、坦然。

你能把让自己安生、坦然的东西放下,赤裸裸地把自己暴露出来,没有依靠、没有退路,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说,可以说它就是心量的无限大。我们的心量没有无限大,乃是因为我们的心抓了一些东西。你抓了什么,你的心量就像什么那么大。

  

你抓了一根头发,你的心就像头发那么大;你抓一万块钱,你的心就像一万块钱那么大;你抓你心目中喜欢的一个人,你的心也就是像那个人那么大;你抓社会舆论给你的一些职位、名誉、证书等,不管你抓什么,你的心也就是那么大了,而且你的心也随着那些东西在起伏变化。把这些我们的心所攀缘的、所寄托的东西全部打掉、放下,看看怎么样。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全体放下。你是全体奉献,一定也是全体放下。把自己所抓的东西、所寄托的东西全部放下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全体承担,因为你敢于面对一切了——敢于面对你自己人生的一切,也敢于面对社会、面对众生世界的一切种种。你敢于面对,心也就平了。这个心不容易平啊!我们的心里,总是有种种侥幸、寄托、期望。你把心彻底放平,担当一切。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反观一下自己的心,我们修行为了什么?打坐为了什么?一反观,问题就出来了。是希望自己身心愉悦、不堕入轮回,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很有智慧福德、大家很尊敬的人?当然有的人就是这样理解佛菩萨的,大家都恭敬、礼拜、上香,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一个人。

可是你不知道,我们只是给佛菩萨磕了一个头,上了一炷香,但是我们给他提了多少要求啊!对于我们提的那些要求,佛菩萨都得满足,为了满足我们的种种要求、希望和心愿,佛菩萨可是什么都得做啊!他既要上天堂,也要下地狱,既要到人道里来以种种的身份帮助我们,也可能要化现到饿鬼道、畜生道。

我们在水陆法会中间放焰口,居士们也都去看了,什么叫焰口呢?焰口是一个鬼的名字,肚子大大的,喉咙细细的,口里吐着火,吃不了东西,这个鬼是观世音菩萨变现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会变成一个饿鬼呢?就是为了要帮助饿鬼道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以此因缘说了放焰口那一部法,我们再以这部法去救度饿鬼道的众生,所以你看佛菩萨多辛苦,多不容易啊!我们就是给他上了三炷香,念他一句名号,佛菩萨就全体承担了众生的一切麻烦、苦恼。

在这种认识下,我们再一想,可能心里会有退怯,那我们修半天修啥呀?成佛了还那么忙。这就能看出问题来了,看出我们心里原来是有贪心,有投机取巧的心,想用佛法来投机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什么东西。这些心态跟佛法不相应。我在前面讲过,我们坐禅发心要端正,端正来端正去,主要在这一点上,怎样突破我们的贪心。我们学了佛,还会有学佛的贪心。

赵州和尚的师父是南泉普愿禅师,他的弟子问他,您去世后要到哪里去呀?南泉禅师说,我要到山脚下的施主家去,做一头水牯牛。当然这是南泉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也会想,我们修行、开悟,再做一头牛,是不是太委屈我了?南泉禅师的意思是说他要做众生的牛,要做所有众生的牛,要彻底地把自己交出去。这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你还要有那个资本。佛法跟世间法的区别就在此。

我们现在想把自己彻底交出去,可是交不出去,那就是说你还得要有真正的智慧,得大自在,你才可能彻底地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众生。他们需要牛,我就去做牛;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那也不是容易的。众生有生老病死,有种种需求、烦恼、困惑,做牛的禅师们、菩萨们,就在这种种的困惑、烦恼中帮助众生。我们打坐的出发点、发心在这个地方要端正。在这里端正了,你的心量就会大,不会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也能放下在静坐中所出现的种种境界,不会得少为足。

香港旭日集团的杨勋居士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北京参加一个会,有很多老板与会,这些老板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人,他们纷纷抱怨现在生意不好做,环境怎么不好、政策不好、竞争激烈等。后来轮到杨勋居士讲话,他说你们每个人都在抱怨,事情不好做,环境不好,那么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事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你们想一想,你们现在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比起你们创业的时候,怎么样?你们现在还有刚创业时那种奉献、肯吃苦、不分昼夜工作的劲头吗?他这样一问,那些老板一想,是呀,咱们现在都在抱怨环境,可是咱们现在比起刚创业的时候要懒惰得多、放逸得多。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你想让我们在成功以后还像创业时那样吃苦,那样努力工作,你说咱们创业创半天究竟为啥呢?这个问题就暴露了这个人创业的一个动机、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实际上是一种贪心,用过去的话讲有一点剥削阶级的思想,他希望自己以后少干活、不干活,希望以后有机会悠闲自在、吃老本,或者是别人养着他。他创半天业的动机是这样的。我觉得在中国,这种思想境界的生意人还挺多的。他希望成功以后能成为人上人,成为一个悠闲的人,成为一个不用劳动就能生活得很好的人。即使不从佛法角度,就从现在社会最先进的价值观来说,这种想法也是落后的。

我是想用做生意这个事情来类比修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会以做生意的心态对待佛法,所以姑且来比一比。通过这一比,看清我们究竟是以什么动机修行,抱着什么想法来坐禅。杨勋居士也讲过,他现在每天工作十几个钟头,比他们单位员工工作时间要长得多。他这一年所付出的艰辛比这些员工要多得多。和员工比较起来,他是最不需要钱的。

那么他最不需要钱,为什么还要拼命、努力地工作呢?这个时候他的工作就是为社会、为员工、为佛教、为众生承担责任,所以他很辛苦,但是又很不辛苦。他们公司是跨国公司,有三万个员工,这意味着他的公司能够解决三万个人就业,上万个家庭的生计。这是他们集团非常重视的一个社会效益。本来以他们的经济力量,可以不从事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从事诸如金融等行业,但是他们是有意地从事劳动密集型,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我们这个寺院一百多人,我觉得管理起来都很困难,我就问他,你这三万人怎么管啊?他跟我讲,我跟下面的管理阶层、跟员工开会,你知道我怎么讲吗?我就跟他们讲:“各位,你们知道吗?我特别希望听你们说,我不想干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要都不干了,我就失业了,我失业了,不就不用这么累了吗?反正我也不缺钱。”

他的“管理”变成了员工主动地工作,积极地分担公司的责任,而他自己呢,也确实发心,为员工、为社会工作,他也就不累了。如果下面的人说不干了,他说OK,那我就把你们都安置了,拿钱出来,我天天打坐修法,朝拜寺院。所以他的公司管理模式成了:公司的员工说,老板,你千万别不干,一定要干啊!

他的这种状态,我想没有什么偷心,也没有什么私心、贪心了。他就是在做这头牛,为大家耕地、拉车。要是以我们的水平,会问一句,那他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在菩萨的境界里不存在,但我们不行,还会冒出这个念头,究竟图个啥?究竟在那种境界里有什么好呢?这就不好说了,这就不可思议了。我们看到佛菩萨做众生的牛马,究竟有什么好呢?他的那个好没法和我们讲。他的那种自在,那种生命价值的发挥,那种光明无碍不可思议,他的那种自受用是不可说不可说啊!这是我们这些还有偷心、贪心、私心的众生想象不到的。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偷心、贪心、私心放下,就能与佛菩萨的境界相应了。只要是我们没有完全放下,这个奉献就不彻底,担当也不彻底。最大的担当是我有佛性,我能成佛,我要向佛学习,用佛的教导来要求自己。如果还有任何个人的想法,在这个承担面前未免就会露怯。

佛经上讲,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菩萨连生死轮回都不畏惧。这又超乎我们小根器人的想象了:我们修行不就是为了超出生死轮回吗?可是菩萨行者不畏惧生死轮回!不仅不畏惧,还要到里面走一走,玩一玩,练一练。

他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依《华严经》说,就是菩提心。说菩提心抽象一点,我前面所说的的这些心理状态就是菩提心在生活中、修行中的表现。发起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这样子的。他就是这样能够全体奉献,全体担当,全体放下。说了半天,其实都是一件事,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