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为什么老和尚要提倡生活禅?对居士来说,就是要在工作、家庭、生活中落实禅修,特别是要在做事情中落实禅修。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很多责任,做这些事、尽这些责任,就是用功修行。也许有的人对“做事就是修行”这个说法有些怀疑,实际上在《瑜伽师地论》里有“做事禅”一说。做事禅的修行,首先涉及在做事中怎样调整心态。根据老和尚的教导,我总结了几句话赠送给在家居士,那就是:没事不找事,有事就做事,做事要了事,最好是无事。

对于这几句话,我一句一句解释一下。第一句是“没事不找事”。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都有他的位置、角色、责任,乃至有他每天要做的工作。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没事的。那么,这里讲的“没事”是指什么呢?指的是你能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不出问题,之后你就不要再心血来潮,自己额外去找些事来做。

这句话是针对我们初修行的人说的。初修行人并没有慧眼,不会观察那件事有没有做的因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对初学的人来说,稍微保守一点比较好。你要知道,你动一个念头、兴起一件事,就有一万件事跟着过来——一波才动万波随。这一点要有思想准备。

因此你在兴起一件事的时候,首先要冷静地观照。怎么观照呢?就按因缘法观照。一件事有因,有很多的缘。这个缘里面有主要的、次要的,有远的、近的,所以对于一件事,我们要是一扯动它,相关的缘都会随之而动,因此你要保持清醒。

在你动念头要做一件事、帮助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耐,然后再观察一下外在的因缘是否合适、具足;其次还要观察一下,这件事做起来以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各方面的反应……当然你能看得越远越好。眼前这件事一做,可能远远地就带来很多件事,你要怎样应对这件事,要有冷静的观察。

观察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随着你做这件事相伴而生的各种缘,是否有利于你的修行?比如有个人说,他想开个网吧。开网吧这样的事情,按佛教来说,它给别人带来的不是宁静,相反可能是一种痴迷,不是清净行,不是一种有意义的世间善法,给自己带来的肯定也不会是清净的因缘,所以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徒,每做一件事,都要从这些角度观察一下,然后再决断。你不要草率地跨出一步。你没有思想准备,跨出一步,前面有很多步你不得不跨、不得不走,这就是我们要谨言慎行的原因。

不要轻易许诺,一旦你承诺了,就要去做,你对自己许下的诺言要重视。如果你轻易开口,不做,那你就是打妄语,是修行的损失。因为我们一旦承诺了,别人就有期望,最后你没落实,让别人的期望落空,这都是有因果的。

第二个,“有事就做事”。事情来了,你也不要回避。事情落到你头上,没办法躲掉的,那你就勇敢地面对、接受、去做。你要把它当成是挑战自己的极限。这里的极限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就是我们人格里的各种执著。所以,做事有做事的好处,它能使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缺点、问题。

老和尚曾经跟我讲,1988年,河北省委统战部到中国佛教协会找赵朴老,河北省当时没有佛教协会,希望中国佛教协会能派一个人来河北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当时赵朴老希望师父来。师父他老人家那时候在中国佛教协会主编《法音》杂志,想的是,这辈子不修庙,不住持寺院,就好好把杂志编好,做好佛教文化工作,以佛学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那时候他也不收徒弟,在家和出家的徒弟都没有,当然也没有护法。

可未曾想到,赵朴老希望他来河北挑这个担子,而且找他谈话。老和尚看这个因缘推不掉,推不掉,那就来。他还讲到,那时候中国佛教协会找他谈话,跟他说:“你就挂个名嘛!”但师父不是那种人,不是那种只挂名不办事的人,所以他答应来挂名的时候,心里就拿定了主意:不光是要挂名,还要真正地做事。所以这一个答应、一个承诺啊,就成了我们这里后来很多工作、很多佛事的一个开端,一个缘起。

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怕,不要回避。有时候来到我们面前的事情,有相当的难度,超出我们的极限。但实际上,我们内在的潜能是无限的,外在事情的压迫,会逼使我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非典”的时候,香港旭日集团杨氏兄弟发起在很多道场同时举行水陆法会,当时柏林寺也在被邀请之列。老和尚答应要连续做三个水陆,因为我们寺院的师父多。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非典”期间外面的人都不走动了,水陆法会内坛的师父不好从外面请,从外面请,没法坐车、坐船,这样的话,只有用我们寺院自己人来组成内坛班子。

在内坛里,当时是白云老和尚主法,道智法师做香灯,门富师做副表,老和尚叫我做正表。正表相当于维那,唱得也比较多。在此以前我从来没进过内坛,只是在下面听到上面唱的腔。内坛这些唱念里面,有一个唱腔我会,其他的一概不知。那时候要打这个水陆,只有四五天的时间准备。当时我压力特别大,觉得简直不可能,这个任务太重了!

后来没办法,搞了一套磁带,自己关在屋里听了几天,然后上去了。最后呢,第一堂勉强坚持下来,坚持下来后,第二堂、第三堂就容易了。我记得第一次上去的时候,因为有一个细节没有做好准备,当时一着急,“唰”地出了一身汗……所以这个经验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地宝贵——有时候事情落到你头上,咬牙去办,最后对自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突破。 

第三个问题,“做事要了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佛教徒做事,应该跟世俗人做事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在做事过程中,给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不要添麻烦。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减少这个世界的麻烦,解决人们的问题、烦恼。但是经常地,在我们解决问题、减少他人烦恼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问题,带来新的烦恼,做着做着自己被卷到里面去了,好像那事情永远不能了了似的,越弄越烦恼。

还有一种情况,刚开始做事的时候出发点特别好,做着做着,忘了自己的出发点,甚至走到与出发点相反的境界上去了。这种情况也多得是,所以要做到做事中能了事,必须要时常地观照自己,提醒自己初心是什么:我办这个事,最早的出发点是什么?不能忘了。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修行人在山里住,刚开始他住的地方交通不便,没有路。最初他是一个人在里面住,谁也不知道。后来他动了一个念头,希望有护法给他送一点吃的、穿的,就自己跑出去,给外地的护法写了封信,叫他们来这个地方找他。于是护法就来找他,给他送他需要的东西。护法一找,不就发现了他住的地方了嘛,这个护法就告诉另外一个,另外一个再告诉第三个……这样一来,找他的人就多了。

来看他的人一多,交通也是个问题啊,所以就得修一条路。路修起来以后,来的人就不光是护法了,可能还有别人,包括小偷什么的,于是他的房子又得买锁。万一有强盗来怎么办呢?要养一条狗,防备坏人。可是有时候不是坏人的人来,狗把人咬伤了怎么办呢?狗的主人就得出来打官司。最后这个人的隐居生活完全给破坏掉了。

整个过程,是一个因缘套着一个因缘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他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观照自己的出发点,最后走到了反面。我们做很多事情也有这种情况——做着做着忘记了出发点,不能“了”。这个“了”的意思是什么呢?“了”的意思就是,做一件事,不留后患,不给自己和别人添麻烦。既要做事,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最后一句是“最好是无事”。这句话明天再讲,今天先讲到这里。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