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为善最乐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的是积德行善之家,必会恩泽及于子孙。同时也警示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其产生的危害和后果,也将殃及后人。《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长期行善、做好事,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清朝重臣,“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官至一品,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拯世救民高尚品德的写照。他将饷银用于赈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一生恪尽职守,为官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一生抱定父亲的教训:“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他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风范彪炳千秋,为世人所称颂。

林则徐行的是大善,作为我们普通人,没有这种能力和机缘,但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我们的善心、善念、善愿、善行。凡是有利于国家富强、文明进步、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都是善事,我们都要积极的去做。首先,我们要尽好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搞建筑的,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格执行国家的建筑质量标准。做家具的,甲醛、苯等物质不能超标。工业制造和食品企业,要生产让人民群众放心的产品和食品。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拣起路上的果皮,以免滑倒行人。遇乞讨者施以财物,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人有纠结,不知是真有困难还是假的,该给还是不该给?我想,在我们分辨不清楚的情况下,只要是遇到,就随分随力地给予帮助,并且心怀怜悯和善意,以此来长养我们的善心、慈悲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轻视和放弃任何一件细小的善事,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如果大家都人心向善向上,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就会在宇宙间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就会社会和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扶贫先扶智

现在国家在进行精准扶贫,打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就要扶贫、扶志和扶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地区和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有成效的可持久的扶贫。因此帮人得会帮,不会帮,帮不到点上,有时还真的不如不帮。就如笑话讲的,扶人过马路,结果把不想过马路的人扶过去了,此即帮倒忙。

有一故事,讲张仪、苏秦的。张仪、苏秦是同窗好友,张仪做了秦国相,而苏秦还在穷困当中,于是他修书一封给张仪,之后来秦国找张仪。那时出门都是步行,走出没多远,就遇到一辆马车。车夫说我正好要去秦国做买卖,顺路,你要不嫌弃就坐我的车。真是雪里送炭,车夫听说跟张仪是同窗,更是热情照顾,说苏大人,你同学是相国,之后你的官职也小不了,到时候你可别忘了我。苏秦说那是当然。经千里之遥,车到秦国国都,车夫直接把苏秦拉到客店,跟店主说这是相国的同窗,好好照顾着,安排好才走。第二天苏秦即去见张仪。张仪正忙,没时间接见。第三天,再去找张仪,仍不见。四天,第五天,依旧不见,店主的脸色也开始从殷勤变得冷漠,说你和我们相国到底是不是同窗?若是同窗不可能这样。苏秦感到店主怀疑自己是骗子了。苏秦开始有怨言了,说张仪一阔脸就变,不再是原来那个仗义的张仪了。又硬着头皮去了官邸几次,张仪仍旧用各种理由不见。苏秦回到旅店,大发雷霆之怒,说难道离开你就不活了!但店主来讨店钱了,说店钱该结了,不能白吃白住。苏秦却身无分文,真是一分钱难煞英雄汉,不由又羞又怒,更加迁怒于张仪。恰在这时,车夫出现了,问了情况,跟着一起骂了张仪,代苏秦把店钱还了,说买卖做好了,要回去,问苏秦是不是跟车回去。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特别感激这个车夫,说以后发达了定报大恩。于是离开秦国,到家下车时,跟车夫要了联系方式。苏秦立下合纵大志,联合众国对付秦国,他苦练本事,备下文韬武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几年工夫,做了六国的宰相。张仪只有一把钥匙,他有了六把。这时他想到了车夫,他要报恩,千方百计把车夫找到,结果车夫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张仪安排的。他也不是车夫,而是张仪派去接送苏秦的。张仪深知苏秦才能,不想让他在自己手下做个小官,他只能用这个办法激发出苏秦的志气,这下成功了,天下是张仪和苏秦两位同窗的了。苏秦叹道:还是张仪更有智慧啊。张仪有智慧,苏秦也有智慧,但需要这样一激才行。这就是会帮。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