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7月22日,恰逢蒋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在于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举行。是次仪式,先生家属怀崇高社会责任感,无偿捐赠其代表作《与阿Q像》及文房用品等十八件,此举对于国家画院收藏无疑是一大贡献,彖尔有感此文!
蒋兆和,生于清1904年,逝世于1986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与美术教育家。其少失怙恃,境遇凄苦,然胸怀大志,毅然赴上海求学。蒋氏天赋卓越,初以广告设计、油画雕塑为生,后专攻水墨人物画,终成一代宗师。其画作多写实主义,深切描绘民生疾苦,历经沧桑,卓然成家,蒋先生之艺术生涯,始于其故乡四川泸州,根植于传统,又突破传统,融汇中西,独树一帜。其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与韵味,又吸纳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以《流民图》为代表,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之作。
图1蒋兆和《流民图》黑白照片10张拼接200×270cm纸本水墨1941-1943中国美术馆(上半部残卷,下半部遗失)
蒋兆和其代表作《流民图》,乃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画之一。抗战时期,蒋先生于北平沦陷区内,绘成此长卷,全幅高二米,宽二十七米,描绘了百余流落北平街头的平民形象。惜下半卷不知所踪,现仅存十二米。然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已然深刻印刻于中国美术史中。此图以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写实主义语言风格,真切再现了民族、国家与人民苦难的境遇,堪称中国水墨现实主义之巅峰。
《流民图》所描绘者,取材于蒋先生亲身所见,乃因灾荒、战乱而流落街头的饥民难民。画中人物等身造型,百余人物或老或少,或男或女,皆栩栩如生。营造出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不禁为其笔下之人物所动。此等失去生命尊严之流民,有因灾荒入城之灾民,有因战乱迫迁之难民,诚如蒋氏所言:“识吾画者皆是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此言既出,震撼人心,令人对其人道主义精神肃然起敬。
蒋兆和 与阿Q像 96.5cm×60cm 1938年
蒋兆和先生的另一代表作《与阿Q像》,此作取材于鲁迅笔下之阿Q,乃中国水墨人物画之经典。蒋氏巧妙运用水墨技法,将阿Q之神态与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其愚昧、自大、卑微与无奈之复杂性格。此作既具文学性,亦具哲理性,令人深思。蒋氏通过阿Q形象,揭示社会底层人民之悲惨命运,表达对弱势群体之深切同情与关注,虽憨态可掬,却隐含深沉悲凉。此作不仅展现了蒋先生高超的绘画技艺,更透出其对国民精神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蒋兆和先生早年丧母,遂独自闯荡上海。其初从事广告设计,后尝试油画与雕塑,均有斐然成就。其在上海期间,结识徐悲鸿,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追求艺术真谛。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洋画素描写实经验改良中国画,蒋先生深有同感,遂潜心钻研,开创出独具特色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亦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之作。该作取材于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的独特神态与人物性格。画中阿Q神情木讷,双手插在衣袖中,身形佝偻,似乎在诉说着他那卑微而充满苦难的一生。此画不仅形象逼真,更通过阿Q这一人物,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1943年,蒋兆和先生在北平完成《流民图》,此画初展时即引起轰动。然而,日寇闻讯,强行驱散观众,关闭画展。次年,此画被爱国人士护送至上海展出,亦轰动一时。惜此后画作被日寇没收,下落不明。直至1953年,画作才重归蒋先生之手,然而已残缺大半。尽管如此,《流民图》依然以其震撼力和表现力,成为中国水墨画坛的瑰宝。
蒋兆和先生不仅在绘画技艺上有卓越成就,其艺术理念亦深刻影响后世。他主张艺术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他的画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激励了无数后来的艺术家。
蒋兆和先生的艺术生涯,既是对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巨大贡献,亦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达。其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其《流民图》虽历经坎坷,终被肯定为“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此乃蒋先生艺术追求与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蒋兆和先生的一生,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不渝地追求艺术真谛,关注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既是艺术珍品,亦是历史见证,警醒后人珍惜当下,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传承其精神,继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贡献力量。(张彖尔/文)
蒋兆和先生曾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甚少,识吾画者皆是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识吾画者皆是天下之穷人”,这么一说连中国美术馆都不好意思宣发,哈哈哈。毕竟国人很避讳穷字,蒋先生说识他画的都是天下穷人,我鼓足勇气来写一写,如果写出来貌似“识货”,那么我便成了蒋先生口中的“穷人”,我因穷习惯也不觉得穷,就不怪蒋先生了。难怪高徒范增改画古代人物,毕竟财富阶层都会对历史名人买单,而不愿直面现实的悲苦。画家如蒋兆和——悲天悯人,能把悲天悯人的意蕴表达于画者少之又少。中国古代有类似的表达,如此前笔者所写南宋李嵩所画《货郎图》与《骷髅幻戏图》 鬼画 一担苦和愁,又如周臣《流民图卷》唐伯虎老师:周臣 流民图,但形式趣味大于悲悯,这当然表现手法有关,同时与时代有关,更与个人直接相关。
蒋兆和的人物并非完美技巧,但极动人,《杜甫像》依自己模样创作,这是对自己相貌气质的自信,况蒋兆和的面相清癯苦闷,实与我们心中杜甫印象相称。业内常称“徐蒋体系”,但“徐蒋体系”与蒋兆和的绘画应该区分清楚,课程体系是一回事,创作的作品又是一回事。从作品的成就而言,其水墨人物远非徐悲鸿可比。
表现苦难,鲁迅欣赏德国女画家柯勒惠支,因其气魄撼人,符合那个时代无声的呐喊。蒋兆和《阿Q像》欲询鲁迅意见,终未成行。水墨天然柔软,明代浙派稍有圭角便被主流边缘化,蒋兆和的素描式水墨人物,简练而柔和,线条多方折而不显凌厉,人物总是在脸部皴擦结构与光影,而其他部分多是白描式处理,除了克制的光影与科学的结构,处理办法与古代人物画并无差别,重神而表达线条,单纯而丰富。但其笔下人物呈现的活生生的“真实”,让人极度信服,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中写生模特的优势,毋宁说是蒋兆和个人的独特气质。
当我们观看《流民图》是全然忘记笔墨存在,笔墨在蒋兆和的笔下已退居其次,因其要表现普天下的人类命运的写照。诚然,客观来看其“笔墨”并非传统文人式,但这不代表其“笔墨”不良,“笔墨”在此是为其形体结构服务、是为人物的“神”服务,但笔墨终归有评判规则,所以蒋兆和写实人物所体现出的笔墨仍是传统式的“克制”,无论光影或是线条,都是点到即止,惜墨如金,这种素描式的水墨人物并不令人厌烦,这是蒋兆和的笔墨修养。
回到画上,我们能感受到每个人物背后的家庭与故事,命运在时代的无情摧残下表露在每个人的脸上,而那一生的性格却仍未改变分毫,每个人的故事似乎都可以从画中展开,展开到没有战乱之前的祥和与日常,这并非写实的优势,而是蒋兆和带给我们艺术的意蕴。
我这代人(80后)尚且能看懂蒋兆和,因由是真切而非绘画技巧,年少的记忆是我看到过中国人的样子与《流民图》无异,除了衣饰是民国时期的样子,其他无异。不知今天的年轻人是否也有对祖辈相貌的记忆,年长者的苦相而能欢乐,威严而带慈祥,眼神纯良真切等等…在这短短几十年间迅速抽离,好似人的灵魂被抽空尔后包裹上一层厚厚盔甲。
蒋兆和先生家属信件
蒋兆和笔下的人物画
来源:南中绘境,中国美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