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里边这个孙悟空,经常站在妖怪洞口大声叫骂 “妖怪,妖怪,快还我师父” 。
在大众印象里,似乎某个东西幻化成了人形,会些变化,就被叫做妖怪。但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中,妖、怪、鬼、怪并非混为一谈,它们实则独立存在,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演变脉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的民间文化面纱,探寻妖与怪的真实面目 。
一、古籍记载中的 “妖” 与 “怪”
“妖” 与 “怪” 的概念由来已久。《左传》中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 这里表明妖是地上事物违反常态的现象,是一种异常的象征。
庄子说 “人妖物孽曰怪”,初义上,妖和怪相近,都指怪异反常的事物。
到了隋唐至明清时期,随着三教交流传播以及长篇神魔小说兴起,妖怪概念与佛教 “魔” 观念融合,此时的妖怪指动植物或无生物经长久岁月,获天地阴阳之气,能幻化成具有超能力的精怪 。
它们既有着所化物的思维情感,行为上也有原形物特征,既能扰人害人,也能与人和平共处甚至助人。
二、神话传说里的独特身影
在神话传说的舞台上,妖与怪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妖通常由动物修炼而成,具有人形或近似人形,有一定法力,活动不受昼夜限制。
像九尾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青丘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最初是能食人的妖兽。
随着时间推移,其形象逐渐演变,到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等列于西王母座旁,象征子孙繁息 ,“食人” 之传渐隐,“为瑞” 之说渐渐出现。
而怪大多出身高贵或隐晦,长相奇特甚至吓人,对人有一定危害性。如《西游记》里的黄袍怪,本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木狼下凡作恶,因长相奇特而被称为怪 。
在一些传说中,怪也可能是下凡的神因行为异常而被视作怪异,这些怪往往在故事中扮演着带来灾难或制造麻烦的角色。
三、诗词歌赋中的神秘韵味
诗词歌赋里,妖与怪虽未频繁出现,但一旦现身,便为作品增添神秘奇幻色彩。唐代诗人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的神怪意象虽未直接点明妖与怪,却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妖异怪诞的场景。
在一些描写神鬼传说的诗词中,妖与怪也常作为烘托神秘气氛的元素,展现出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敬畏。
四、古代绘本中的奇幻呈现
在古代绘本中,妖与怪也有独特的视觉呈现。如《山海经》绘本,将书中记载的各种奇珍异兽、神妖形象生动展现。
九尾狐、烛龙等妖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们或灵动狡黠,或神秘威严,与文字记载相互映衬,让读者更直观感受这些妖怪的奇异。
在一些民间绘本里,也有关于妖怪的故事插图,如年兽的形象,凶猛狰狞,头上长着独角,身披鳞甲,吼声如雷 ,每逢除夕便祸害百姓,通过绘本的描绘,让这个传说中的妖怪更加深入人心。
五、老百姓心目中的常见妖怪
在老百姓心中,有许多广为人知的妖怪形象。狐妖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从最初的妖兽到后来被赋予人性,成为爱情故事的主角。
如《聊斋志异》中众多狐妖形象,或美丽善良,或聪慧狡黠,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蛇妖白素贞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她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感动无数人,虽为妖却有着比人更真挚的情感和善良的心地。
年兽也是老百姓熟知的妖怪,传说它每逢农历除夕便从深山老林现身,闯入村庄吞食牲畜、祸害百姓 。
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除夕之夜贴红纸、挂红灯笼、燃放爆竹来驱赶它,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春节的重要传统 。
中国民间传说里的妖与怪,从古籍记载到神话传说,从诗词歌赋到古代绘本,再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 。
六、古代一些著名的古代妖怪:
乘黄:乘黄是一种异兽或神马,出现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其形状如狐,背上有角,乘上它可以活到两千岁。
讹兽:讹兽身体像兔子,能说话,擅长欺骗人类,其肉食用后会让人说话不真实。
风生兽:风生兽形状像貂,栖息在高树上,眼睛红色,尾巴短,毛色青黄杂黑,花纹如豹子。
夫诸:夫诸是一种四角鹿,出现时预示着洪水。
姑获鸟:姑获鸟有时以九头的样子出现,夜里活动,专门取其他鸟的雏鸟为子。
鲛人:鲛人鱼尾人身,善于纺织龙绡,传说中滴泪成珠。
九婴:九婴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蛊雕:蛊雕形状如雕有角,声音如婴儿,食人。
傲因:傲因是人形妖怪,舌头长,喜欢吃人脑。
钩蛇:钩蛇是一种钩食人畜的怪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
七、民间故事
《柳毅传》:书生柳毅赴京赶考,在泾阳遇到被夫家虐待的洞庭龙女。柳毅为其传书,龙女获救后化身人间女子与柳毅结为连理。龙女作为妖类,有着温婉善良的形象,这个故事体现了人妖之间跨越种族的情感。
《王质烂柯》:樵夫王质上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下棋,便驻足观看。棋局结束后,他发现自己的斧头柄已腐烂,回到家乡才知已过百年。童子被认为是山中精怪,这个故事充满奇幻色彩,展现了妖怪对凡人生活的奇妙影响。
《画皮》:恶鬼披着美女的皮迷惑路人,吸人鲜血。书生王生被其迷惑,险些丧命,最终道士出手降妖。故事中的恶鬼属于怪的范畴,其恐怖、邪恶的形象,警示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
《白蛇传》:蛇妖白素贞与凡人许仙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为报恩下凡,在西湖与许仙相遇,后结为夫妻。却因法海和尚的介入,被镇压于雷峰塔下,成为爱情悲剧的经典。
《田螺姑娘》:农夫谢端捡到一只大田螺,带回家后田螺化作美丽姑娘帮他料理家务。田螺姑娘属于妖类中较为善良温和的形象,与人类产生美好的羁绊。
八、相关书籍
《封神演义》:塑造了众多妖邪形象,如九尾狐妲己,迷惑纣王,祸乱朝纲。她迷惑人心、助纣为虐,导致商朝陷入混乱,凸显了妖对历史进程的干扰。
《镜花缘》:书中有许多海外奇国的故事,涉及各种奇异的妖怪。比如东口山的 “毛民国”,国人浑身长毛,疑似人形妖怪,借这些奇幻元素讽刺社会现实。
《玄中记》:晋代郭璞撰写,是一部志怪古籍。书中记载了众多妖物,如 “千岁树精为青羊,万岁树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 ,对妖怪的形态和习性进行了想象性的描述。
《搜神记》:东晋干宝著,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书中收录了众多妖物、精怪故事,如 “李寄斩蛇”,讲述了少女李寄斩杀为祸一方的大蛇精的故事,体现了人与妖的对抗。
来源:灯塔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