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繁体

来源:地理知识精选

灭绝后而又复活的奇迹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世界的近代史,不仅是一辆人类文明发展的高速列车,也是一面千百物种的灭绝墙。

渡渡鸟、大海牛、巴厘虎、福克兰狼、开普狮...无数在我们视野之外的动物,永远消失在了广阔的时间长河之中。

这种残酷的人为事件,在大洋洲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长达几千万年的时间里,由于缺少哺乳动物,鸟类占领了大洋洲陆地上的生态位。而18世纪随着欧洲人的来临,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带来的食肉哺乳动物。

大洋洲的鸟类遭受重创,由于已经适应了没有顶级捕食者的环境,它们对哺乳动物毫无抵抗能力,再加上欧洲人的肆意捕杀,鸟类开始大批消失、灭绝。与之类似,大量有袋类动物(如袋狼)也在捕杀中遭受淘汰。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被人为灭绝的渡渡鸟。图/视觉中国

大洋洲的生态位开始分崩离析,生态环境遭到重创。

然而,有这么一些动物,在灭绝后的百余年里竟然迎来了重生,在这次浩劫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留下了一段令人惊愕的传奇故事。

南秧鸡

奇迹之鸟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圆的像球一样的南秧鸡。图/wikipedia

南秧鸡,又称巨水鸟,是一种曾经遍布新西兰南岛与北岛的巨鸟,同大洋洲的许多其他鸟类一样,这种巨鸟也由于羽毛退化严重而不会飞,不过由于本土并没有大型食肉动物,这种鸟的生存并没有因为不会飞行而受到威胁,因此南秧鸡的数量一度达到了惊人的8000多万只。

直到1000年前,毛利人来了。毛利人来到新西兰之后,发现这里竟然有如此多不会飞的鸟类,它们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天然美食。其中南秧鸡,由于肉质鲜嫩而遭到了疯狂的捕杀。

南秧鸡成为了毛利人每日餐桌上必吃的食物,到了19世纪欧洲人来到之时,这种大鸟已经被吃的几乎不见踪影。而他们引入的哺乳动物(如竞争食物的食草动物),使南秧鸡的生存状况变得更加艰难。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南秧鸡的颜色以紫蓝色为主,背部和内翅呈绿色。图/wikipedia

1847年,解刨学家理查德·欧文发现了这种鸟的化石,才意识到了这里曾经生存着如此一种鸟类。3年后,准备出海捕猎海豹的欧洲人偶然捕获了一只活着的南秧鸡。

“它跑得飞快,被抓到就惨叫,拼命挣扎,在大帆船上活了三四天,然后被杀死,尸体被船员烤着吃,每个人都吃掉了它。美味,真的很美味。”

此后的50年间,又有三只活鸟被发现,直到1898年,欧洲人捕获了最后一只活鸟后,再也找不到了,这种曾经数量众多的奇特鸟类,终究还是逃不过噩运,被宣告灭绝。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欧洲人捕获的两只南秧鸡。图/wikipedia

50年后的1948年,新西兰的杰弗罗伊·奥尔贝尔(Geoffroy Orbell)博士已经寻找南秧鸡踪迹数十年了,他是一位致力于巨水鸡研究的动物学家,并坚信南秧鸡并没有全部灭绝,只是没有被人发现而已。

在一次寻常的冒险中,他偶然在一个隐蔽的山谷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鸟类足迹,顺着足迹,果然找到了两只他毕生所寻找的南秧鸡。置之死地而后生,南秧鸡没有全部灭绝!

这一发现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的电报如潮水般涌来,在现代,一个物种的灭绝太过容易,而一个物种的恢复则无比艰难,更何况是消失了50年动物的重新发现。

新西兰政府问询,迅速采取行动,封禁了峡湾国家公园的一个偏远地区,以防止南秧鸡再次受到人类的打扰。

保护部的生物学家利用他们设计偏远岛屿保护区的经验,开始为南秧鸡建立安全的栖息地。并将它们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偏远岛屿上。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卡胡朗伊国家公园是一片遍布高山峻岭和茂密森林的原始山野。这里神秘、原始的自然环境,是许多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南秧鸡也在此分布。图/《美丽的地球:大洋洲》

截止至2019年,南秧鸡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418只,虽然逐渐趋于稳定,但是数量还是异常稀少。种群恢复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鸮鹦鹉

最奇怪的鸟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鸮鹦鹉。图/wikipedia

鸮鹦鹉是一种新西兰特有的鸟类,也被称为“最奇怪的鸟”。

这是因为作为鹦鹉的一种,它长了一张既像猴子,又像猫头鹰的脸,而且——它也不会飞(为什么要说也)。

同其他绝大多数本土物种一样,鸮鹦鹉也受到了人类的迫害,由于无法飞行,气味强烈,而且在受到威胁时习惯僵住,鸮鹦鹉很容易成为毛利人和他们的狗的猎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鸮鹦鹉已经在岛上的许多地方消失。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史书上描绘的鸮鹦鹉。图/wikipedia

欧洲人到来之后,它们以更快的速度开始消失,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狗和其他食肉哺乳动物,比如家猫、黑鼠和白鼬,都是鸮鹦鹉的天敌。而为了减少当地兔子的数量,这些捕食者全部被放生到了野外。

1870年开始,欧洲人意识到了鸮鹦鹉已经所剩无几,然而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如何保护和恢复,而是在鸟类灭绝之前收集尽可能多的标本。成千上万的鸮鹦鹉被动物园、博物馆和收藏家捕获或杀害。大多数捕获的标本在几个月内死亡。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博物馆中收藏的鸮鹦鹉标本。图/wikipedia

1891 年,新西兰政府终于意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将剩余的鸮鹦鹉转移到没有捕食者的峡湾群岛。200多只最后的鸮鹦鹉被搬到了峡湾地区的托阿莫利岛上,但随后却被游到这里的白鼬在6年之内吃了个一干二净。

到了20世纪30年代,鸮鹦鹉几乎绝迹,只有被猎人或道路工人偶尔看到或听到。

1977年,据报道在新西兰南部的斯图尔特岛目击了鸮鹦鹉。政府立刻组织探险队上岛搜寻,很快,几十只鸮鹦鹉便被发现。这些剩余的鸮鹦鹉被政府转移到了四个偏僻的岛屿上。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相对偏远的斯图尔特岛保持着原始的荒野状态。图/《美丽的地球:大洋洲》

截止至2019年,鸮鹦鹉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200只左右。虽然恢复过程艰辛,但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鸮鹦鹉总算开始了缓慢的数量恢复。

豪勋爵岛竹节虫

世界上最罕见的昆虫

(昆虫大图警告昆虫恐惧者请酌情往下翻)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豪勋爵岛竹节虫(Dryococelus australi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曾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豪勋爵岛上。

1918年,一艘英国的补给舰S.S.Makambo号搁浅到了澳大利亚的豪勋爵岛附近,这一次看似寻常的搁浅,却意外中给豪勋爵岛上的一个古老物种带来了毁灭的噩梦。

没有人注意到,躲藏在船只阴暗角落里的一些黑鼠悄悄溜到了豪勋爵岛上,这一外来优势物种的入侵开始对缺乏捕食者的岛屿生态进行大肆破坏,其中,分布最为广泛的豪勋爵岛竹节虫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美食。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豪勋爵岛。图/《美丽的地区:大洋洲》

黑鼠凭借其超强的繁殖能力,瞬间在2年内吃光了所有的豪勋爵岛竹节虫。1920年,豪勋爵岛竹节虫被宣布灭绝。

之后,再也没有人发现一只豪勋爵岛竹节虫。

时间来到1960年,一组登山队造访了位于豪勋爵岛东南方23公里处的太平洋之盾——波尔斯金字塔岛,这座盾状岛是640万年前火山被侵蚀后的残余物,高达5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蚀柱。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太平洋之盾”——波尔斯金字塔岛,自1788年被发现后,直到1965年才被首次攀登成功,1990年后,游客需要在严格条件的批准下才能攀登。图/《美丽的地球:大洋洲》

登山队在攀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这微不足道的一具尸体,引起了昆虫学家的注意。

2001年,两个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普利德和尼克·卡利决定前往波尔斯金字塔岛,调查豪勋爵岛竹节虫尸体的真相。在费劲周折,攀登了几乎垂直的岩壁表面后,他们意外的发现在一片隐蔽的灌木丛下,竟然存在一个十分小的豪勋爵竹节虫聚落!1只、5只、10只....这里聚集着大约24只豪勋爵岛竹节虫!

“它们活着,并且都巨大无比,感觉就好像回到了昆虫统治世界的侏罗纪。”卡利接受采访时激动的说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段古老珍稀动物的传奇史诗

手掌般大小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图/wikipedia

之后两年的研究表明,它们是波尔金字塔上仅存的豪勋爵竹节虫,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它们究竟是如何翻山越海,从豪勋爵岛一路奔波来到波尔斯金字塔岛上的,成为了困扰科学家们的未解之谜。

截止到2006年,豪勋爵岛竹节虫数量也仅仅恢复到50只,这极其稀少的数量让它们成为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罕见的一种昆虫。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大洋洲作为偏居世界一隅的一片土地,不仅是古老、独特物种的庇护所,更是生命奇迹的诞生之地。

人类曾给大洋洲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但大洋洲的动物并没有像命运臣服,而是凭借生命迸发出的最原始的求生力量,在世界物种演化中留下属于它们的传奇史诗。

大洋洲为何能成为众多神奇物种的庇护所?

这片奇迹之地还蕴藏着多少未知的秘密?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