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气候变化,中国近3万亿没了

繁体

中国过去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了一本账。

2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更频繁的高温热浪事件和相对减少的寒潮事件,但无论是高温热浪还是寒潮事件,其强度都在增加,2000年之后尤为突出。

从1961年到2020年,热浪事件导致的死亡货币化价值估计约为12840亿元人民币,而寒潮事件相关的经济损失为15100亿元人民币。

据悉,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细胞》(Cell)的子刊《iScience》。

山东高温损失最多

该研究发现,热浪和寒潮事件导致的巨额经济损失旗鼓相当,但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的地区中,东部地区总的热浪事件相关经济损失达到446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热浪事件相关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具体而言,山东省的绝对经济损失最大,热浪事件造成的累积经济损失达到了129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中国西北的热浪事件相关经济损失不到东部地区的五分之一。

而相比热浪,寒潮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西南地区是除了华东以外最容易受到寒潮事件的影响的区域,经济损失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寒潮事件相关累积经济损失则相对较低。

寒潮事件相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值也高于热浪事件。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地区的热浪事件相关经济损失比值逐年增加,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全国GDP损失估计为0.18%。

在地区层面,华北、西北和东北的热浪事件引起的经济损失相对更严重,相比之下,华南的热浪事件引起的经济损失比值相对较低。

对于寒潮事件,中国年均GDP损失约为0.12%。然而,与热浪事件不同,近年来寒潮事件相关比值有所下降。此外,寒潮事件在西南、华中和华南造成的经济负担相对更为严重,历史最大损失比值出现在1985年,分别占这些地区GDP的0.80%、0.75%和0.70%。寒潮事件几乎没有导致东北和华北的GDP损失。

地区人口密度也显著影响各地超额死亡人数的差异。高密度人口会导致暴露于极端事件的人数更多。该研究展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地区在不同十年中的死亡率。结果表明,单单经济发展不能有效解决由热浪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引起的死亡率上升问题。

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加剧了热浪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导致能源供应系统未能为高峰时段做好准备,以及某些热浪和寒潮事件的突然袭击导致规划和应对不足。

但国家级别的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对寒潮事件的抵抗力,这可以解释寒潮事件相关超额死亡比率在发达省份和直辖市中相对较低。

热浪超额死亡增多

从1961年到2020年,热浪事件造成的累积超额死亡数量为45万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由寒潮事件引起的死亡总数为113.3万,是由热浪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的2.5倍,而寒潮事件导致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华中和西南地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热浪和寒潮事件引起的超额死亡时空特征明显。研究发现,七个区域每五年的热浪事件相关死亡呈现出V形模式,在早期逐渐减少,于1981-1985年达到最低值,死亡人数约为1.5万人,1985年后出现反弹。

而研究者认为,反弹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热浪事件强度和频率增加,也有可能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迅速。从历史上看,高温热浪事件引起的死亡高峰年份为2010年、2012年和2017年。2016-2020年间的死亡人数越来越严重,五年内热浪事件引起的累积超额死亡总数增长到了8.5万人。

由寒潮事件引起的超额死亡则先上升后大幅下降。1961-1985年,寒潮事件相关超额死亡数量上升,1966-1970年的达到峰值,五年内累积死亡人数超过18.6万人,比热浪事件更具危害性。研究结论分析,这主要归因于1969年的极端寒冷事件,一年内超过6.6万人由于寒潮事件而早逝。

上世纪80年代引入的区域供热可能有助于减少死亡人数,寒潮事件相关死亡人数从1981-1985年间的16.5万/五年下降到了1986-1990年间的3.4万/五年。在随后的25年中,寒潮事件相关超额死亡人数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而言,寒潮事件引起的超额死亡比例远高于热浪事件。在2852个县中,热浪事件导致的总体超额死亡比例在0-0.45%之间,而寒潮事件相关的比例在0-1.22%之间。

然而,在该研究观察时间范围内,热浪事件相关比例在中国几乎所有区县中都呈增长趋势,大多数寒潮事件相关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在第一个记录的十年(1961-1970年)中,平均热浪事件相关比例为0.01%。在同一时期,平均寒潮事件相关比例为0.07%,表明寒潮事件是中国极端温度引起的超额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在最近的十年(2011-2020年),平均热浪事件相关和寒潮事件相关的超额死亡比率均为0.03%。

中国的热浪事件和寒潮事件相关的超额死亡比例同样存在显著地区差异。极端高温引起的超额死亡比例在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区县中更高,而极端寒潮事件引起的比例在华中、华南和西南的区县中更为严重。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南以及西南的一些区县的热浪事件相关超额死亡率每十年的百分比变化超过了200%。

该研究建议应该因地制宜建立极端温度的早期预警系统,尤其是在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而寒潮事件预警则更应该考虑在华中、华南和西南,防止生命和资产的损失,促进长期经济韧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气候弱势群体的保护。高强度的工作群体、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群要么无法获得制冷场所和设备,要么在生理上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研究称,政府应为有需要的脆弱人群提供工作补贴,并为他们提供公共制冷设施。地方社区应建议老年人待在空调室内。

西南地区则应该确保在寒潮事件期间当地的电力供应稳定。尽管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寒潮事件相关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控制人口变化后,西南地区2000年后出现了反弹。由于该地区居民通常使用空调供暖,政府应确保在寒潮事件期间当地的电力供应稳定。

来源:华尔街见闻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