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才子陈师道的一首登快哉亭,风格劲健,层层拓展,结尾更显意味无穷

繁体

来源:一号诗巷

自然界有很多美景,绚烂的日出、梦幻的云海,挺拔的奇松、缥缈的蜃楼,都让人感到目不暇接。诗人们欣赏着这些或壮丽无比、或神奇朦胧的景观,心中就会触动诗情、激发灵感,笔端的文字也会像汩汩的清泉不断地流淌。

不过景物描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有些诗歌虽然全篇都在写景,作者却不善于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语言文字也缺乏形象性,仿佛小学生写作文,从头到尾完全采用了铺叙手法。正所谓情景交融,没有融入深情的景物描写,总是令人感到生硬和无趣。下面介绍北宋才子的一首名作,风格劲健,层层拓展,结尾更显意味无穷。

登快哉亭

北宋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他非常佩服黄庭坚的才学,诗歌创作上宗法杜甫,并主张朴拙风格,反对巧华陋俗。快哉亭位于徐州城的东南,曾是唐代阳春亭的故址。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显得破败不堪。

后来分管徐州的节度使李邦直上任,重新修建了此楼,并由当时的徐州太守苏轼命名为快哉亭。陈师道是徐州人,他有一次来到这里游访,即兴题写了这首诗。

诗人登亭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徐州城的近景,“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这座古城坐落于清澈的江畔,不远处还有一泓泉水正从乱石间汩汩流出。

城墙本来静止不动,作者用了一个“曲”字,立刻感觉不同,好像古城随着婉转的江流,而在不断地移动。

乱石也是固定的,溪水流动其间,经过光线的折射作用,也让人感觉到这些石块似乎都在不停地沉浮。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非常值得诗歌爱好者学习和效仿。

接下来作者又仰望天边,“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璀璨的夕阳缓缓坠落,逐渐地消失在地平线下;沉沉的暮霭却渐渐升起,笼罩着周围的群山。

作者用“初隐、已依”等词语,描摹出一幅动态的景物,让人顿时感受到时光飞逝。

在夕阳的拂照下,新修的亭阁也有点略显沧桑,更像一位焕发青春的老者。时间就像河水奔流不息,这座亭阁却始终屹立于此,也见证了凡尘中的很多变故与传奇,令人感慨万分。

颈联景中寓情,“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鸟儿不停地飞来飞去,诗人却不知它们想要飞往何处?山间的一抹流云,则显得极其闲适自在。

晋代的陶渊明曾经赞美云出岫、鸟倦飞,陈师道暗用其意,并用“度鸟、奔云”形成对比,委婉地表现出诗人厌倦了宦途,更对自由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结尾更令人遐想不尽,“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诗人说家中还有幼小的孩子在等候自己,所以他不能在此流连太久,虽然尚未尽兴,却只能返回。

诗人自小家境贫寒,结婚后由于经济拮据,只好将老婆、孩子都托付给岳父照料。由于岳父在外地为官,他有一次竟然三年之间都没有与妻儿团聚。诗人觉得心中有愧,所以后来他当了徐州教授,也就变得非常顾家了。

陈师道的这首五律仄起仄收,押平声删韵。全诗虽然不见奇字和僻典,却显得意兴无穷。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意境层层拓展。全篇风格劲健,尾句尤其值得咀嚼,令人充满了遐想。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