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子夫 繁体
清明小长假,我们六个家庭带着孩子到通州大运河的骑行道骑行踏青。路上人不多,放眼望去,蓝天白云,河水潺潺,大片大片的田埂里冒出了新绿的稻苗,各种迎春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
孩子们在路边嬉戏,我一直在想:一粒米到底经历了什么?从作为种子发芽,长成秧苗,最后经过层层筛选变成了大米,煮成米饭进入肚子后,它还在吗?它以各种营养的方式补给了我们的肉身,废物被排除体外后,被做成肥料重新注入大地,它去了哪里?
《大乘广信论》中提出了“体、相、用”的佛教理论,《华严经》经题中的“大方广”三字也是讲宇宙人生的“体、相、德用”。一粒米作为种子从发芽到最后又变成大米被众生饱腹的过程里,生命是本体,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的,是绝对的,无限的,真常的;种子、稻苗、稻穗、稻谷和米就是“相”,有生灭、去来无常变化,是相对的,有限的,非常的,这些“假名”,“假相”皆由心生;米的无相无用的本体,通过心生的各种“假相”和“认知”就产生了可以煮熟了吃,可以补充体能,可以强健身体,可以吃饱肚子的“用”了。所以,一粒米的本体一直都在,本体性空,只是在不同阶段的“假相”中流转生灭而已。
米和面是我们吃饭的主食,基本上每天都要摄取,要知道,吃饭也是修行的头等大事。寺庙里僧人吃饭的地方,称作“五观堂”,也就是“食存五观”。即: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就是时时提醒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不忘修心,知量而行,不自苦,不纵欲。
午休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我给孩子们讲了水稻的成长,他们竟然可以异口同声的背诵《悯农》,让我也想起《朱子家训》中的警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子夫
2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