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莫泊桑的三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大家对于勒叔叔并不陌生。
当时读这篇小说,看到的是嫌贫爱富、虚荣自私的父母,和可怜无助,被家人抛弃的于勒叔叔。也非常能理解小约瑟夫给于勒叔叔半个法郎小费的壮举。
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年后再读,却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父母和叔叔,更是无法苟同小约瑟夫慷他人之慨的行径。
可以说,十五岁时蔑视书中的父母,而三十五岁时却发现自己就是书中的父母。
#01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约瑟夫一家生活在一个叫勒阿弗尔的海边城市,生活非常拮据。
父亲每天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工资却很少,生活用品只敢买打折促销的,两个姐姐的裙子也是买布自己缝,甚至不敢接受饭局邀请,以免还要回请。
母亲更是一分钱扳成两份花,对家里的经济现状痛苦不已,她经常找些尖酸刻薄的话指桑骂槐,责备父亲,而父亲只是用手摸一下额头,擦掉并不存在的汗珠。
即使这样,一家人每周日还是会雷打不动穿戴整齐,去海堤上绕一圈。
这时每当看到从远处、不知是哪个国家驶来的轮船,父亲都会说,要是于勒在船上就好了。
于勒是父亲的亲弟弟,一个混不吝,他不但挥霍了自己的遗产,还将本该属于父亲的也给霍霍没了。
之后他被家人送去美国淘金。
很快,于勒就来信了,说自己在美国做生意,赚到了钱,并主动提出归还父亲的钱。
两年后,父亲收到于勒的第二封信,说自己将去南美洲旅游,可能很长时间没有消息,等他发财后会回到家乡和大家一起幸福生活。
果然,十年转眼过去,再也没有于勒叔叔的一点音信。
故事的叙事者约瑟夫也是从父母的口中认识了这个叔叔。
十年来,于勒画的大饼成了一家人的精神支柱,他们时不时就将两封信拿出来读读,还经常拿给来人看,作为职员的二姐夫也是看到于勒的信后才下定决心求婚。
母亲经常说,等好心的于勒回来,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父亲或许也物色了周边的小别墅,许多计划都已拟定,就等着于勒叔叔到位。
于勒叔叔从以前家里的祸害,变成了现在家里的惟一希望。
#02
二姐结婚后,全家人决定来一场短途旅行。
他们选择了穷人们最理想的旅游胜地,英属泽西岛。虽只有两小时航程,但也是出国了,没有比这里更具性价比的。
在去泽西岛的船上,父亲看到两个太太在优雅的吃牡蛎,卖牡蛎的是位衣衫褴褛的老水手。
也许是被人家吃牡蛎的优雅姿态感染,也或许是享受消费者的优越感,父亲提出请客。
省吃俭用的母亲以不卫生为由,将约瑟夫和自己排除在吃牡蛎的队伍之外。
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卖牡蛎的老水手走去,并亲自示范,忽然他变得不安起来,脸色苍白,眼神古怪。
他走回来对母亲说,卖牡蛎的人看着像于勒并让母亲过去再确认一下。
母亲回来时,已经开始发抖,存着万一的心理,他们找船长确认,但不幸,船长实锤了于勒的身份。
两人赶忙躲起来,让知情的约瑟夫去付钱。
当时的约瑟夫对父母的态度是不理解的,他差点忍不住就叫老水手一声叔叔,但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生,并多给了他半个法郎的小费。
一家人回去时,换了另一辆轮船,为了不再遇见他。
自此于勒叔叔再无音信。
但这个事一直让约瑟夫念念不忘,他长大后,看到相似的乞讨者,都会给半个法郎。
#03
年少读于勒叔叔,总爱用理想主义的尺子丈量现实的泥淖。
而今重读,才懂那被生活磨出老茧的双手,早已握不住道德的玫瑰。
我们都知道,十九世纪的法国在共和国和封建帝国之间跳来跳去, 一系列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让人们的生活从最开始的充满理想和激情到后面逐渐麻木。
1870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普法战争战败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价的赔偿和战后重建都落在了法国人民的身上,还割让了两个工业大省,老百姓赚钱无门,生活水深火热。
莫泊桑这部小说的主旨难道只是我们课堂上所学的,讽刺挖苦资本主义社会人情的淡薄和拜金主义吗?
我想不全是这样。
鲁迅说: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代入一下我们自己,书中约瑟夫父母的行为是不是也就无可厚非了。
养活三姐弟,本就生活艰难。而他们本该有一笔资产,却被于勒吃喝玩乐一空。
但当得知他不但浪子回头,还发家致富,可能会带着一家人走上人生巅峰时,他们骄傲欣慰的同时又充满期待,最后却发现他还是他。
他们逃避、躲闪,何尝不是被生活反复捶打后的应激反应?他们用十年时光等待一个救世主般的于勒,却在一夕幻灭时,表现出这样的市侩薄情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上去相认,并自愿带他回家赡养,是不是有点太圣母心了。
俗话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成年后才懂得,生存的镣铐远比道德的戒尺更沉重。
莫泊桑的笔揭露的不仅是个人品性的问题,更是十九世纪整个法国的病灶。我们看到的不该是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被时代巨轮碾过的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那些看似冷酷的选择背后,藏着多少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无奈?
约瑟夫父母或许不是英雄,但在每个为儿女省下半块面包的清晨,在每个为守住最后尊严而挺直的脊梁里,都闪烁着凡人的微光。
当我们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滤镜审视世界,或许就能理解:成年人的慈悲,往往要先穿过生存的窄门。
来源:享耳书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