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天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史,以“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为坐标,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一是启蒙时期,主要为春秋战国之前时期。
这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劳动实践,总结经验,形成文化,留下了许多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伏羲画卦、周文王推演周易等。这些“传说”,其实是真实的历史,只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在口口相传中,被夸张和神化罢了。
二是奠基时期,主要是“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旧的文化和体制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中华民族陷入了战争和混乱。这时期,一大批文人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学说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圣贤人物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三是形成时期,主要是秦朝至清朝时期。
这时期,中国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呈现出具有东方特色的诗歌、文学、书法、国画、建筑、服饰、戏曲、菜系、宗教等,并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之根本。这时期的文艺作品丰硕,如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王羲之的书法、黄公望的画、以及戏剧等文艺作品,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四是发展时期,即 “新文化运动”至今。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社会治理迂腐,国家积贫积弱,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期,又大量涌现出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陶行知、胡适等,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主张和学说,并通过革命和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形成了今天的新局面。
中国文化的系统架构
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以“华夏”、“中华”、“中原”、“神州”、“九州”等等代称出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多彩,很多人感到中国文化是散乱的,好像不成系统,没有自己的文化主干和核心。其实,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主干和核心,是自成系统、科学的文化体系。如果把中国文化体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中国文化之树是根深柢固,主干粗壮,树冠枝繁叶茂的长青树。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文化之树的深固根柢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先祖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就认识到人在天地之间的伟大价值。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燧人取火,神农尝草,伏羲画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中国神话和历史故事,鲜明地表达了人是万物之灵的观念。
中国的古圣明君,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植根于治国理政及百姓的教化之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禹)。“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人是一切事物的决定因素,也是文化的决定因素。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人创造了文化,传承、改造与发展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文化存在的生命之本。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类文化。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人。人享受文化,也受文化的净化与改造。
总之,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的灵魂与根本。中国文化植根于人,以人为本,于是抓住了自己的灵魂、核心与生存的根本。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确保了自身存在的鲜活性,时代性,先进性,生动性,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与源泉。
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几万年,文化之树长青的根本原因。
在悠长的中国发展历史上,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的大交汇、大融合。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所以,历史上任何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交汇,最终都是在吸收中原文化、汉文化的过程中被融入中国文化。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所以,世界文化的未来将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都将在吸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在保存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统一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现在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未来将是世界文化的宗主国。
(注:文化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科学技术。有人被当下某些国家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先一叶障目。宗主国不可能是每一个项目都是领先的,世界文化会各具特色,富有多样性。中国文化的秘密是,把握住了“有无相生,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天地真相,故其存在与发展符合天之道,这是其他文化不具有的,也是学不到的,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中国文化终会融化一切外来文化)。
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树的粗壮主干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修身正心为中心内容的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存在逻辑
人是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要素。事物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人的问题,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人的问题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抓住了。
心主神明。人的决定因素是人心。人心,是人立身天下,人的存在价值,人的生存、生活、发展、成就的核心关键要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修身正心,是对人心的修养与净化,解决的是人的根本性问题。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先修身正心,而后方能“平天下”,“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正心是治人之本。
2,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检验、选择与积淀出很多伟大的文化经典。例如《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这些经典得以形成、传承与丰富。
《道德经》,是把人性及人生的根本问题放在宇宙、天下的大系统里,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通过“观”的科学研究方法,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揭示了天地万物存在的真相,揭示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人生真正意义和伟大价值的唯一途径与方法。故,《道德经》在科学的层面,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修身正心的科学依据、基本原则、具体内容、核心精髓、方法与目标。其科学性决定了其真理性。
《道德经》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使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具有了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特征。
《易经》,乾卦和坤卦指出了修身正心的总方法和总目标。其余六十二卦则是针对假设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修身正心原则性的要求和方法。
《论语》,以“仁”为修身正心的总目标,以君子与小人为人格模型,针对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事情,指出了修身正心的具体要求和处事方法。
《大学》,通过“三纲领、八条目”的阐释,指出了修身正心的目标与存在逻辑。
《中庸》,系统阐述了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
3,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
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是“坚守道心”。
道心,即道之心,道的主宰。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中心、君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宇宙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与道同体,是一不是二。故,宇宙天地万物同心,都是道心。对人而言,也称为“本心”。本心即道心。
人本来的主宰是道心,是“明德”,“良知”。人皆为智者、圣人。只因世人遭尘俗染污,受毁誉得失牵累,被私心私欲遮蔽,迷失、偏离了道心,沦为了世俗人心。修身正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去污还静,坚守道心,脱俗归圣,做个真人。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中,指橐籥的中心,即天地的中心,天地的中心就是道心。守中,即坚守道心。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天地间所有的表现,都不如“坚守道心”。
“中庸”,即“坚守道心”之意。
什么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喜怒哀乐乃人之情,人之情未发之时,人居道心,谓之中。道心乃天下之大本,即宇宙天地万物之中心、根本。“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之情由内而外发出来,就是心之意。发出来的心意保持着道心性质不易不变样,称为“中(zhòng)节”,即心之意与道心正好对上合一,这种情形称为“和”,心意与道心和合。
庸,用也(《说文》)。“中庸”,意为中之用,即道心之用,坚守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中,即宇宙天地之中,指中心中正之道心。允:诚信。执:保持。厥:代词它的,它们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要精深专一的坚守道心。
“致良知”(明•王阳明),意为坚守道心。良知,即道心。
4,修身正心总目标与总方法
修身正心总目标,各经典的文字表述都不一样,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道德经》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
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做到“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时刻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大学》表述为:“止于至善”。
《易经》表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表述为:“仁”。
孝悌,是仁的根本。
《金刚经》表述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慈悲为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修身正心总方法是,效法天地大道,尊道贵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天行健”,“地势坤”(《易经》)。
“格物致知”(《大学》)。
5,修身正心总目标的时代表现形式
修身正心总目标,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时代特征。
远古时代:
敢于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自立自强精神。
春秋战国时代: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克己复礼(克制欲望,遵守道义)的崇德尚贤精神。
和为贵,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
帝国时代(秦朝到民国):
“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大一统”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家精神。
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
“老黄牛”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雷锋精神。
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外的其它中国文化内容,是中国文化之树的繁茂枝叶
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为主干,净化心灵,锤炼人品,重塑人格,提高全民素质,建设人才队伍,在各行各业创造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农业、军事、医学、历史、文学、艺术、建筑、体育、饮食、瓷器、 汉服、……,等等,中国文化之树的树冠枝繁叶茂。
中国文化根柢深固,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是中国文化历经多次时代大变局,并且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能够永立潮头,绵延不绝,璀璨夺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能够血脉相承,绵延不绝,自强不息,再创辉煌的根本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精神支柱。文化的本质意义是以文化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教化个人从孝悌开始,由内而外,养浩然之气,做君子不做小人,思无邪而求仁,止于至善,最终实现天下大道畅行,“安、平、太”的大同社会。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共产主义社会。
来源:古文新得、平常林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来源:凤凰网作者体坛风云纪委监委以及公安机关正在主导的中国足坛反腐、反赌案件调查正在进行中,在官方结论没有出来之前,坊间已经有很多关于相关涉案人员及案情的议论。有...
-
兰陵笑笑生被称为“迷”一般的存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独立创作长篇“白话小说”的作家,亦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金瓶梅》的创作者。然而,对于他的身份,400多年来,...
-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
-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2023年8月20日,媒体披露称,武汉律师被枪杀案已在4月份一审结束,主犯雷俊被判死刑后上诉。权威人士向封面新闻记者提供的判决书,以及知情人讲述中,事件...
-
转自大河报所谓“放鸽子”,实际上是指爽约,关于其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旧上海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一般都有去无回,所以把这种情况叫放鸽子;第二种是养鸽人的惨痛经...
-
西语字典露端倪,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古名人确实涉嫌虚构作假,甚至根本不存在
关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在古代西语字典中的查阅结果在往期文章已有提及,但尚未结束。标题更正:是绝大部分西史古代名人在往期文章中,笔者已经查到如今使用的亚里士多德的英... -
犹太资本为何变成了过街老鼠?当年犹太人又是如何影响日本侵华战争
唯有义利合一方能久远一、 犹太资本的力量:从欧洲到美国,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犹太人这民族啊,机制设计可真是有一套!他们搞的那个母系继承制度,说白了就是给全世界的能干小... -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他是在突围前往蜀中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所擒杀的。抓住关羽的是武将潘璋手下的小将马忠。曾经威震华夏...
-
872天的壮举:纪念列宁格勒彻底解围80周年,东方战线中国牵制住日本
本周,俄罗斯人庆祝列宁格勒从法西斯围困中完全解放80周年,追忆苏联公民的英雄功绩。对圣彼得堡居民来说,这一天犹如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那样重要。大围困从1941年9月8日开始... - 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最早的记载见诸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有一位名气很高的相声艺人名叫马三禄,他对相声的研究和表演使得这种艺术广为人知而且大受欢迎,渐渐有人向他拜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