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历史的四个时代及中国文化的系统架构

繁体

站在今天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史,以“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为坐标,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一是启蒙时期,主要为春秋战国之前时期。

这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劳动实践,总结经验,形成文化,留下了许多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伏羲画卦、周文王推演周易等。这些“传说”,其实是真实的历史,只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在口口相传中,被夸张和神化罢了。

二是奠基时期,主要是“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旧的文化和体制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中华民族陷入了战争和混乱。这时期,一大批文人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学说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圣贤人物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三是形成时期,主要是秦朝至清朝时期。

这时期,中国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呈现出具有东方特色的诗歌、文学、书法、国画、建筑、服饰、戏曲、菜系、宗教等,并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之根本。这时期的文艺作品丰硕,如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词、王羲之的书法、黄公望的画、以及戏剧等文艺作品,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四是发展时期,即 “新文化运动”至今。

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社会治理迂腐,国家积贫积弱,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期,又大量涌现出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陶行知、胡适等,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主张和学说,并通过革命和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形成了今天的新局面。

中国文化的系统架构

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以“华夏”、“中华”、“中原”、“神州”、“九州”等等代称出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多彩,很多人感到中国文化是散乱的,好像不成系统,没有自己的文化主干和核心。其实,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主干和核心,是自成系统、科学的文化体系。如果把中国文化体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中国文化之树是根深柢固,主干粗壮,树冠枝繁叶茂的长青树。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文化之树的深固根柢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先祖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就认识到人在天地之间的伟大价值。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燧人取火,神农尝草,伏羲画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中国神话和历史故事,鲜明地表达了人是万物之灵的观念。

中国的古圣明君,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植根于治国理政及百姓的教化之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禹)。“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人是一切事物的决定因素,也是文化的决定因素。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人创造了文化,传承、改造与发展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文化存在的生命之本。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类文化。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人。人享受文化,也受文化的净化与改造。

总之,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的灵魂与根本。中国文化植根于人,以人为本,于是抓住了自己的灵魂、核心与生存的根本。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确保了自身存在的鲜活性,时代性,先进性,生动性,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与源泉。

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几万年,文化之树长青的根本原因。

在悠长的中国发展历史上,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的大交汇、大融合。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所以,历史上任何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交汇,最终都是在吸收中原文化、汉文化的过程中被融入中国文化。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根柢深固,所以,世界文化的未来将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都将在吸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在保存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统一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现在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未来将是世界文化的宗主国。

(注:文化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科学技术。有人被当下某些国家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先一叶障目。宗主国不可能是每一个项目都是领先的,世界文化会各具特色,富有多样性。中国文化的秘密是,把握住了“有无相生,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天地真相,故其存在与发展符合天之道,这是其他文化不具有的,也是学不到的,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中国文化终会融化一切外来文化)。

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树的粗壮主干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修身正心为中心内容的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存在逻辑

人是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要素。事物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人的问题,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人的问题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抓住了。

心主神明。人的决定因素是人心。人心,是人立身天下,人的存在价值,人的生存、生活、发展、成就的核心关键要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修身正心,是对人心的修养与净化,解决的是人的根本性问题。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先修身正心,而后方能“平天下”,“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正心是治人之本。

2,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检验、选择与积淀出很多伟大的文化经典。例如《道德经》、《四书五经》等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这些经典得以形成、传承与丰富。

《道德经》,是把人性及人生的根本问题放在宇宙、天下的大系统里,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通过“观”的科学研究方法,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揭示了天地万物存在的真相,揭示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以及实现人生真正意义和伟大价值的唯一途径与方法。故,《道德经》在科学的层面,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修身正心的科学依据、基本原则、具体内容、核心精髓、方法与目标。其科学性决定了其真理性。

《道德经》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使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具有了系统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特征。

《易经》,乾卦和坤卦指出了修身正心的总方法和总目标。其余六十二卦则是针对假设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修身正心原则性的要求和方法。

《论语》,以“仁”为修身正心的总目标,以君子与小人为人格模型,针对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事情,指出了修身正心的具体要求和处事方法。

《大学》,通过“三纲领、八条目”的阐释,指出了修身正心的目标与存在逻辑。

《中庸》,系统阐述了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

3,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

修身正心的核心精髓是“坚守道心”。

道心,即道之心,道的主宰。是宇宙天地万物之中心、君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宇宙天地万物都来自于道,与道同体,是一不是二。故,宇宙天地万物同心,都是道心。对人而言,也称为“本心”。本心即道心。

人本来的主宰是道心,是“明德”,“良知”。人皆为智者、圣人。只因世人遭尘俗染污,受毁誉得失牵累,被私心私欲遮蔽,迷失、偏离了道心,沦为了世俗人心。修身正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去污还静,坚守道心,脱俗归圣,做个真人。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中,指橐籥的中心,即天地的中心,天地的中心就是道心。守中,即坚守道心。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天地间所有的表现,都不如“坚守道心”。

“中庸”,即“坚守道心”之意。

什么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喜怒哀乐乃人之情,人之情未发之时,人居道心,谓之中。道心乃天下之大本,即宇宙天地万物之中心、根本。“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之情由内而外发出来,就是心之意。发出来的心意保持着道心性质不易不变样,称为“中(zhòng)节”,即心之意与道心正好对上合一,这种情形称为“和”,心意与道心和合。

庸,用也(《说文》)。“中庸”,意为中之用,即道心之用,坚守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中,即宇宙天地之中,指中心中正之道心。允:诚信。执:保持。厥:代词它的,它们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要精深专一的坚守道心。

“致良知”(明•王阳明),意为坚守道心。良知,即道心。

4,修身正心总目标与总方法

修身正心总目标,各经典的文字表述都不一样,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不同的语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道德经》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

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做到“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时刻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大学》表述为:“止于至善”。

《易经》表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表述为:“仁”。

孝悌,是仁的根本。

《金刚经》表述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慈悲为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修身正心总方法是,效法天地大道,尊道贵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天行健”,“地势坤”(《易经》)。

“格物致知”(《大学》)。

5,修身正心总目标的时代表现形式

修身正心总目标,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时代特征。

远古时代:

敢于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自立自强精神。

春秋战国时代: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克己复礼(克制欲望,遵守道义)的崇德尚贤精神。

和为贵,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

帝国时代(秦朝到民国):

“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大一统”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家精神。

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

“老黄牛”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雷锋精神。

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之外的其它中国文化内容,是中国文化之树的繁茂枝叶

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为主干,净化心灵,锤炼人品,重塑人格,提高全民素质,建设人才队伍,在各行各业创造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如政治、经济、科技、农业、军事、医学、历史、文学、艺术、建筑、体育、饮食、瓷器、 汉服、……,等等,中国文化之树的树冠枝繁叶茂。

中国文化根柢深固,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是中国文化历经多次时代大变局,并且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能够永立潮头,绵延不绝,璀璨夺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能够血脉相承,绵延不绝,自强不息,再创辉煌的根本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精神支柱。文化的本质意义是以文化人。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教化个人从孝悌开始,由内而外,养浩然之气,做君子不做小人,思无邪而求仁,止于至善,最终实现天下大道畅行,“安、平、太”的大同社会。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共产主义社会。

来源:古文新得、平常林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