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称谓,如何真诚又不失优雅、含蓄又恰如其分地道歉,是一门“艺术”。让我们一起瞧瞧古人们如何表达歉意,探一探道歉的学问。
写诗、拱手、哄一哄
古人们道歉也分轻重。若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最好的方式便是摆弄点诗文,既显得通情达理,又不会伤害彼此的关系,令双方陷入尴尬之地。
比如,你可能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又有不喜欢的人向我表白了,怎么办?这时候,发张好人卡,显得太虚伪,若直接拒绝,又怕落个无情的名声。其实,最好的方式,古人们早已告知我们了。
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可以说将“婉拒”的艺术发挥至了极致: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这首诗原是“寄东平李司空”,李司空是当时藩镇的节度使,因听闻张籍的才名,有意拉拢他作幕僚。
然而张籍不满藩镇割据,又不敢公然得罪李司空,便借以这首诗表明自己的立场。虽说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但用在男女关系上,也是巧妙得当。
女子是有夫之妇,却收到了一串“双明珠”,意为“双宿双飞”。女子一看便知其意,但她并没有立即严厉地拒绝,或斥责男子的逾越,而是小心地将礼物收下,系在红罗襦上,表示对这份情意的珍重。
接着,她化缠绵为郑重,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身处闺阁,丈夫正在沙场的刀光剑影杀敌,虽然我知道您的情谊有如日月般光明正大,但我早已与夫君立下同生共死的盟约。言外之意,便是我不能答应你的表白。
一方面,女子如诉衷肠,尽力地安慰男子,表达自己的歉意,希望得到谅解。另一方面,女子又在字字句句中透露出她身份的尊贵以向男子施压:丈夫是天子护卫,住在高楼别苑,二人感情甚好……
此番话一说完,女子再次柔肠四起,含着泪将那一对亮莹莹的明珠交还于男子,以示自己“事夫誓拟同生死”的决心。
万般的歉意之中,她以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斩断情思。无情之中,饱含深情,深情之中,又充满决绝。
老夫老妻之间,拌个嘴,吵个架是常有的。不过,吵完之后怎么和好,真是难煞人。无论哪一方先低头认错,都拉不下这个脸。这时该怎么办呢?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室,史料中记载她无子,一直将另一位早逝的刘夫人的儿子曹昂视如己出。
建安二年,曹昂随父出征,讨伐张绣。原本张绣已经投降,但曹操竟勾搭了叔叔张济的妻子,导致张绣复叛,对曹军突然袭击。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撤退时曹昂不幸战死。
丁夫人闻讯后,悲痛欲绝,每日哭闹不止。曹操一气之下,将丁夫人遣回娘家。
可是没过多久,曹操就后悔了。于是,曹操来到了丁夫人的娘家。
刚到丁夫人处,就有人通报。丁夫人假装没有听到,继续若无其事地织布。曹操看丁夫人没有回应,七尺男儿只得放下脸面,用手抚摸着丁夫人的背,哀求着:“跟我回去好不好?”
然而,无论曹操怎么哄,丁夫人就是无动于衷。无奈,曹操挥手离去。但走到门口,又忍不住回头望了丁夫人一眼,丁夫人还是没有抬头。两人最后以离婚收场。
也许丧子之痛对于丁夫人来说,是无法愈合的一道伤口。两人无法冰释前嫌。但无论如何,一向在世人眼里龙骧虎步的曹操,为我们演绎了一回铁血汉子式的柔情。
曹操“抚背”这一动作,带有“致歉”的意味。当语言不足以传递心意时,配合一些肢体动作,也能锦上添花。
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拱手”一般作为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但是,“拱手”也有表达歉意的意思。
易宗夔《新世说·轻诋》中有一段话:“越日,续又谒胡,胡一见即拱手道歉。”
这里的“拱手道歉”,就是一个例子。
免冠、徒跣、肉袒
面对生活中的小摩擦,古人们的致歉方式相对柔和。但一旦牵扯到社稷、君王,那么,代价便更大,甚至会连累“皮肉受苦”。
《战国策·齐策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有个叫貂勃的人,喜欢在背后诋毁国相田单。田单得知,不但没有生气,还觉得对方是个正直之人,将他推荐给了齐襄王。一日,齐襄王派貂勃出使楚国,有人借机挑拨,说貂勃在楚国受到楚王高规格的接待,是仗着田单撑腰,并污蔑田单笼络百姓,勾结诸侯,心怀不轨。
齐襄王听了,心中不快,便命田单立即进宫。田单知道自己触犯了天威,必须以最大诚意向君王道歉请罪。于是他“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
田单摘下帽子、脱下鞋子、袒露着上身,诚惶诚恐地觐见齐襄王,听候他的处置。
在古代,“免冠、徒跣、肉袒”是大臣向皇帝请罪的仪式。古人讲究衣冠整齐,方为得体、自尊。而免冠、徒跣、肉袒,则是衣衫不整,表示自贬,降低自己的身份,祈求对方开恩和原谅。
许多史书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汉书·霍光传》中,西汉大将军霍光被燕王等诬陷,霍光进宫向汉武帝请罪,一见到汉武帝便立即“免冠顿首谢”。
唐代韩愈的《毛颖传》中“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毛颖因谒见时皇上拂拭擦弄了他一下,立即脱帽谢罪。
以及清代陈梦雷的《绝交书》中的“免冠引咎,积诚动天”等。
最著名的要数“负荆请罪”。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蔺相如因在渑池之会上凭三寸不烂之舌与秦王巧辩,使赵王免受屈辱,而被封为上卿,这引起了赵国大将廉颇极大的不满。
蔺相如面廉颇的挑衅,谦虚退让,还说道:“我是因为顾及到国家的安危,才把个人的恩怨放到一边。”
廉颇听后,惭愧不已,一日,他“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不仅褪去了上衣,还背负上荆条。荆棘刺进肉里流出鲜血,表现出廉颇至歉的诚心以及深刻的悔过之意。
一旦犯了比较严重的罪,古人们不惜肉体受苦,卑躬屈膝地道歉,也要尽量使德行不有所亏损。
现代人当然不必用如此“血腥”的方式,但是,古人们在面对错误时的谦卑,知错就改的品德,以及道歉时的用心良苦,却仍是值得学习的。
中华网文化:《古人道歉的时候,都怎么说?》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956年,新凤霞见到自己演了多年的真实杨三姐,心中为何大失所望
《杨三姐告状》最早是以评剧的形式,在民国之初的1919年此案尚未审结时就登上舞台开演。历经一百多年岁月,它一直受到观众喜爱。在中国民间,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
51年杀害李大钊的凶手,潜逃24年后瘫痪在家,彭真:剩一口气也要抓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让原本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但有这样一群人,在国家和民族处在危... -
潍坊村书记和妇女主任不雅视频流出——那把承受压力的破椅子“劳苦功高”
近日最热的话题是山东潍坊于河镇的两名村干部在视频会议结束后忘记关闭摄像头,结果意外进行了一场不雅直播,还被人录屏传播出去。然而,后来媒体进行了辟谣,表示这不是因为... -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星空之上,诞生了许多璀璨的将星,他们在战争中大显身手,在疆场上和 敌将的谋略交手中尽显智慧,五千年的星河之中,这些人无比的闪耀。比如远古神话时期的...
- 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最早的记载见诸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有一位名气很高的相声艺人名叫马三禄,他对相声的研究和表演使得这种艺术广为人知而且大受欢迎,渐渐有人向他拜师学...
-
转自历史大学堂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人万分敬仰的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岳飞和岳家军将士反抗侵略的事迹通过小说和评书等艺术形式被无...
-
2003年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死亡内幕:精英警察部队领头,2位黑帮骨干补刀
来源:枕猫这是一起让人大跌眼镜的刺杀。2003年3月12日,塞尔维亚总理金吉奇在政府大楼外遇刺而亡。塞尔维亚乃至国际社会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刺杀砸懵圈了,但更懵的还在后头。经... -
“开封犹太人”,来过中国但没成规模——嫁接在中华信史上的一段龌龊伪史
总目录前 言第一节 前奏:“开封犹太人”是从哪里“掉”下来的?一、“开封犹太人”传奇故事的缘起二、“开封犹太人”传奇故事的源头——“三大碑” 1、《重建清... -
1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太祖高皇帝一统四海建立基业,其次是选择接班人保证“第二代”平稳过渡,形成历史惯性。这道题,秦始皇没做好,刘邦也没有做好...
-
希特勒3句霸气之言,让士兵激动沸腾,第3句被创业人士当座右铭
来源:众播历史在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带给了人类乃至整个地球文明无比惨痛的代价。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后果是最严重的,参战国有六十多个,战火覆盖范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