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孔丘等 繁体
【原文】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2);邦无道,则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宁,音“宁”。
(2)知:通“智”,显露品德才能而为人所知所用。
(3)愚: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
【语译】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修明伦理道德时,会显露品德才能,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国家伦理道德坏乱不修时,他就不再显露品德才能,不再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他的显露才能而为人所知,是许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研析】
为何宁武子在邦无道时要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又为何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想想邦无道之时,昏君当权,小人得势,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争权夺势之徒,也许在这种社会环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长大的人,已经无法觉察到道德的败坏程度,就这样跟着世风日下而随波逐流,根本无法理解追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对!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能超脱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浊世中依然洁身自爱,屹立不摇,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如一。有名有能者在邦无道之时,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难再有作为,还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权力漩涡,穷于应付纷乱的政争和党派倾轧。宁武子能顺应天时、世局而动静皆宜,而且有为有守,大概是因为他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这道理有几人能明白?有几人能做到呢?
【延伸思考】
1、追求美名光环、金钱私利、喜好欲望的满足,是人之常情,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现代人往往只是视为表面可有可无的规范。许多人越是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厌的道德规范。对于他们而言,良心道德、真诚善良、克己复礼,已经太过虚无飘缈、太不切实际而令人难以理解,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会很看重物质生活,远离精神文明,整个社会会认为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有什么不对?亏损道德良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有什么不对?这像不像邦无道?整个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是不是颠倒了?坚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是不是就成了社会大众眼中最愚昧无知的人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压力很大?是不是社会未来瓦解后重建的希望?像不像亭亭玉立的浊世清莲?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你能举出社会中哪些人是这样的吗?
2、邦有道之时,贡献才能,为社会人民谋福利;邦无道之时,收藏才能,坚守道义远离名利的诱惑。你认为这样做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参考】
社会人心私心小时,注重道德,社会就稳定,在这样的天时和人和,人民本来就应该享有地利、福份,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也不会违逆天意、道德、人心;反之,社会人心私心大时,鄙视道德,社会就祸乱,天灾和人祸即将到来,人民本来就不该享有多少地利和福份,有才能的人,如果再不谨言慎行,还想着谋私利和为大众谋福利,就违逆天意、道德、人心,要招天惩了,这岂不是自作自受?如果人真能越鄙视道德越有福利,天、地、人、心就真要错乱了。
【历史故事】
仁义重于利
《战国策·齐策四》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像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