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主席驾驭全局的能力超过所有人?

繁体

在1960年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英国著名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杰出将领蒙哥马利元帅,在与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会面中,充满敬意地: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战略智慧与战斗艺术,足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场著名战役。然而,毛主席只是淡然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三大战役不过如此,真正让我自豪的是四渡赤水。”

这番话虽是毛主席的谦虚之词,但细思之下,却别有一番深意。四渡赤水,是在最为艰难困苦的境地中,毛主席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引领红军在绝境中找到生机,这一举动充满了奇思妙计,其精髓就在于一个“奇”字。而三大战役,则是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扫百万敌军的大手笔,其核心就在于一个“大”字。正是这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充分展示了毛主席超凡脱俗的统御能力和对全局的精准把握。

为什么说毛主席驾驭全局的能力超过所有人?

回顾1948年8、9月间,国共两党在各自的最高领导人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大决战前的战略部署。双方都满怀信心,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大决战中一决雌雄。然而,蒋介石怎么也没有料到,大决战的序曲——济南战役,竟会以解放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在毛主席的精心策划下,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华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成功攻占济南,一举歼灭敌人11万有余,并且生擒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兼山东保安司令王耀武。这一战,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攻占省会城市,更是证明了人民军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攻坚能力。

随着大战的临近,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截然不同的指挥风格愈发鲜明:蒋介石依靠专机,哪里战事紧张便飞往哪里,亲自前线督战;而毛主席则始终稳坐西柏坡,以电报的形式向各野战军发出指令,展现出他的冷静与从容。

大决战首先在东北地区展开。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向锦州发起猛攻。锦州形势告急,蒋介石急忙携带宋美龄乘坐专机从南京赶赴沈阳,亲自坐镇指挥。他派遣飞机向锦州的范汉杰投下亲笔手谕,指示其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出锦西。然而,这一切都已无法改变战局。

东北野战军仅用31个小时就成功拿下锦州,生擒范汉杰,歼敌10余万人。毛主席坚持要先打下锦州的决策,无疑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这一决策不仅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更是毛主席超凡的统御能力的生动体现,使得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队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焦虑。

蒋介石不敢在沈阳久留,担心被毛主席围困,于是匆忙飞往北平。然而,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岂是蒋介石所能预料的?在解决锦州问题后,毛主席立即决定解决自6月22日起就被围困的长春。在巨大压力下,长春的国民党守军最终选择了起义的道路。

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17日率部起义,新7军军长李鸿在19日率部投诚,镇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成为“光杆司令”,最终也选择了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锦州和长春的解放,使得沈阳成为了一座孤城。

为什么说毛主席驾驭全局的能力超过所有人?

蒋介石仍不死心,急召杜聿明至北平,任命他为东北“剿匪”副总司令,命令他无论如何都要夺回锦州。然而,这一愿望显然是遥不可及的。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成功拿下沈阳和营口,歼敌14.9万余人。至此,辽沈战役落下帷幕,共歼敌47万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蒋介石心情沉重地返回南京,他和毛主席都没有料到国民党军队竟如此不堪一击。辽沈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使得毛主席不得不将之前制定的“三五计划”修改为:从现在起,再有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

在辽沈战役激烈进行的同时,毛主席已经开始部署下一场大决战——淮海战役。1948年10月11日,毛主席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具体指示,这一指示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对全局的精准把握。

在淮海战役中,毛主席一改辽沈战役的战略思维,采用了中心开花的战略,明确指出战役的第一阶段重点是集中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实现中间突破。这一战略与攻打锦州的战术如出一辙:黄百韬的第7兵团17.8万多人被彻底歼灭,黄百韬在兵败前自杀身亡。

尽管蒋介石在黄百韬被围困时紧急派遣第12兵团前往增援,但最终第12兵团的12万人也未能逃脱被歼灭的命运,司令黄维被俘,第二阶段战役就此结束。蒋介石意识到增援的杜聿明也将面临失败,急忙下令杜聿明率部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逃脱。

然而,时机已逝,围歼杜聿明麾下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成为第三阶段战役的关键。先是孙元良兵团被歼灭,他本人逃脱;毛主席亲自撰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广播稿,指出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是他们唯一的生路,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杜聿明等人拒绝投降,1949年1月6日,毛主席下达总攻令,1月10日,杜聿明部被全歼,邱清泉战死,李弥逃脱,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至此结束,国民党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高达55万人。

为什么说毛主席驾驭全局的能力超过所有人?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毛主席已经着手策划大决战的第三场战役——平津战役。驻守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三角地带的是傅作义集团,拥有4个兵团、13个军,加上地方保安团共有兵力60多万人。在平津战役中,毛主席采取了与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不同的战术。

毛主席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上佯攻北平,实际上目标是天津。1948年12月11日,毛主席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真正的目的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而不是首先包围北平。

毛主席的这一战略部署展现了他卓越的全局驾驭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术。他发现傅作义已经成为惊弓之鸟,此前在东北和淮海的失利使得他们认为平津也难以守住。蒋介石曾命令傅作义率部南撤,放弃平津,退守宁沪,但傅作义有自己的打算,因为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傅作义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撤退到察哈尔、绥远一带,他担心一旦进入宁沪,就会失去自由,完全受蒋介石控制。因此,他提出暂守北平,蒋介石同意了他的计划。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精准预判傅作义可能会从天津经海路南逃。

毛主席决定首先切断傅作义的退路,但又不能让傅作义察觉,因此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秘密调动东北野战军入关,并特意指示主要领导在《沈阳报》上报道他们在沈阳的活动,以此迷惑并稳住傅作义。

就在傅作义意想不到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已经迅速入关,逼近他的防线。与此同时,毛主席命令淮海战场暂缓围捕杜聿明集团,以免促使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毛主席指示在两星期内一般采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策略。

紧接着,毛主席通过地下党组织安排傅作义的长女傅冬菊从天津回到北平,傅冬菊成为毛主席与傅作义之间的联络员,毛主席通过她了解了傅作义在北平的一举一动,并通过她及其社会关系争取傅作义起义。

为什么说毛主席驾驭全局的能力超过所有人?

1948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张家口,歼灭傅作义部5万多人。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在巨大的压力下,傅作义最终选择了投降的道路。毛主席加大了工作力度,最终迫使傅作义于1月21日与中共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至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至此,三大战役圆满结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多人。在指挥三大战役的过程中,毛主席多次展示了他超凡的驾驭全局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来源:光阴掌故人

1
0
27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