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东方直心 繁体
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8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了养生著作《彭祖经》。他建的大彭国,在夏商时期比较强大,后被殷商武丁灭掉,前后存在800年。大彭国灭亡后,彭城曾属宋、齐、楚。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
说到这里,毛泽东站起身来,向外一挥手,说:
“走,不能光在车上坐而论道,我们出去实地考察一下。”
毛泽东等人下了专列,随行人员也都簇拥而下。王鹤滨走到滕代远的卧铺车厢时,见他仍然坐在铺位上不动,面色有些苍白,便俯身凑近他,问道:
“滕部长,有什么不舒服吗?”
“没什么。”
滕代远无力地回答,说罢起身向车厢门口走去,没走几步,突然倒下了,黄豆大的汗珠涌满了额头。王鹤滨判定他是由于疲劳过度,饮食不足,发生了低血糖。一位年轻的女乘务员也急忙赶了过来,焦急地问:
“发生了什么事?”
王鹤滨顾不上回答,连忙说:
“餐厅有糖没有?”
“有,干什么?”
“快!端一碗热糖水来。”
不一会儿,乘务员端来半碗白糖水,王鹤滨把滕代远的上身稍微抬高一点,说:
“滕部长,不要担心,喝下这碗糖水便会好的。”
滕代远把嘴凑近碗边,一口气喝了下去。他的病情很快好转了,冷汗停止了。他试着从地上站了起来,说:
“王医生,不要管我了,快跟上毛主席!”
说罢,用手帕擦去头上的汗珠。王鹤滨问:
“过去发生过这样的情形吗?”
“没有,第一次。”
“这糖水喝了就会好的。”
王鹤滨和乘务员一左一右把滕代远扶回到卧铺上坐下,滕代远脸上泛起了笑容,说:
“王医生,我没事了,你快去赶毛主席。”
王鹤滨说:
“滕部长,你休息一下,我去啦。”
说罢,他出了车厢,向毛泽东去的方向追了过去。汪东兴见他来了,不解地问:
“王大夫,干什么去啦?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王鹤滨稍微调整了一下呼吸,向汪东兴报告了滕代远的病情和处理情况。汪东兴一听,拉着王鹤滨向杨尚昆作了汇报,杨尚昆也加快脚步赶到毛泽东身侧,报告了滕代远的病情。毛泽东回过头问王鹤滨:
“病得重吗?”
王鹤滨忙跨前两步,说:
“病情缓和了。由于低血糖,晕倒在车厢的门口,喝了碗糖水,好了。”
毛泽东一行乘车来到徐州市市委招待所,在一间不大的会客室里休息。毛泽东坐在东侧靠山墙的沙发上,从卫士那里要来一支香烟吸着。其他随员坐在四壁前的沙发上,每人面前放着一个盛着茶水的带盖白色瓷缸。服务员又端来3个砀山梨,每一个足有2斤重。服务员将梨子削了皮,切成条状,在每一块梨上插两根木质的牙签,首先端到毛泽东面前,半鞠着躬说:
“主席,请尝尝这砀山梨。”
“我的牙齿不行,吃了会疼的,谢谢。”
毛泽东微笑着拒绝了,他环视一下他的随员们,说:
“大家尝尝吧!”
服务员端着盘子,在室内转了一周,削的梨子还没有分完。这种请客方式真巧,一个梨子请了一群人,尚有富余。毛泽东看大家都尝了梨子,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握别了接待人员,乘车观看了市容,还要去看黄河故道。徐州有不少山头分布在市郊,每个山头都有动听的历史故事。毛泽东对众人讲道:
“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
罗瑞卿接着说:
“这里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争夺要地,占据了徐州,南可夺南京,东可取上海。淮海战役时,就是如此,我们一占领徐州,蒋介石就守不住上海和南京了。”
汽车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南侧停了下来,江渭清说,已经到了云龙山东麓。
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南部,在唐代时习称石佛山。据史书记载:“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南朝宋武帝刘裕年少时曾登此山,见有云龙环绕之异,他即位后即将石佛山改名为云龙山。
毛泽东下车后来到山脚下一道围墙的大门口外,见门口旁在墙上所嵌着的一条横石上镌刻着“云龙山”3个大字,走进大门,来到东半山的兴化寺,又叫石佛寺,在一尊石佛像前驻足观看。这尊大佛,头像大概是在北魏时期凿成,而两臂和前胸则是在清朝康熙三十四年所补建。只见他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而坐,法相庄严。毛泽东仔细看了一会儿,说:
“国之瑰宝啊!”
从兴化寺来到放鹤亭,他对身边的人说:
“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他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他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甚至放声大哭。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到他那里登门拜访,他们一起饮酒赋诗。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修建了一座草亭,名曰‘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
毛泽东说罢,问身边的一位地方领导人:
“能背出《放鹤亭记》吗?”
那位领导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毛泽东遂轻声吟道: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毛泽东吟罢,又看着亭前乾隆题诗的石碑,说:
“乾隆这个人好题诗。”
一行人登上云龙山山顶,极目望去,山脚下的山峦、河道、村庄、城镇、沟壑、林木,就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地方领导人,用手朝北边指着视线下的黄河故道,侧着头看着毛泽东,请毛泽东看黄河故道。毛泽东眯起了双眼,用力望了望,也用手指了指黄河故道,微笑着说:
“啊!那就是黄河故道啦?”
江渭清说:
“是,主席,那就是黄河故道。”
毛泽东皱皱眉头,说:
“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市委市政府应当及早采取措施,变灾为利。”
华诚一、张光中连连点头称是。毛泽东接着议论道:
“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与徐州有关。据统计,徐州籍的皇帝有十几人之多,除了远古时期的篯铿,还有刘邦、刘秀、曹丕、刘备、刘裕、萧道成、萧衍、朱全忠、朱元璋等。著名的文臣武将,有西汉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还有抗金英雄赵立,刚直廉洁的彻里氏,反清复明的阊尔梅,义不仕清的万寿祺,蔑视奸党的李向阳等等。近代则有辛亥志士王少华,以身许国的吴亚鲁,工人领袖姚佐唐,雨花巾帼吕励之,民族英雄李云鹏,我们的炮兵司令朱瑞等。
历史上很多名人来过徐州,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如秦始皇为了秦政权的巩固和持久,曾亲临彭城,于泗水求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隐居在古邳镇,并在那里的圯桥见到了黄石公,黄石公给他一部兵书,帮助张良成就了大事业。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诗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天祥、李渔、苏轼、韩愈、李煜等,都来过徐州。
大诗人李白专程去下邳圯桥凭吊张良往事,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这李白也想见黄石公,得到上天指点,干点大事业,可惜,黄石公不在了!
大诗人白居易父亲曾任彭城令,他9岁时便来过徐州,以后又多次来徐州。他曾写下著名的《燕子楼诗》,这首诗还引起了一些矛盾。清朝的乾隆皇帝经常出巡,4次来徐州,在这里也研究过治理黄河的事,并留下过诗篇和题词。
在徐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刘项楚汉相争。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吕布等在这块地区群雄逐鹿,导演了多幕历史活剧。《三国演义》中写了许多故事,如曹操血洗徐州,泗水因此断流!吕布在沛县辕门射戟,张辽招降关羽等。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曾是东晋北服军的战将,后掌握军队大权;刘裕发动两次北伐,收复了一些失地,并建立了新的朝代,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徐州;历史记载,他曾大兴土木,扩建了徐州城。总而言之,徐州不愧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很值得学习和研究。”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吸了一口,指着四周对江渭清说:
“渭清啊,你说这石头山上没有植被,能不能搞绿化造林呢?”
江渭清想了想,回答说:
“世上无难事嘛,石山绿化一是可以搞人工植被来解决,二是可以在石头上打眼,再向洞眼石缝中填土,播树种和植小树苗,我看总是有办法的。”
毛泽东说:
“那好嘛,就按你说的办吧。这么大的一座山,荒秃秃的多可惜。我问过专家,种一棵树就可以含吸住一吨水,既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又能美化环境,产生经济效益,岂不是一举两得。你们应当治好战争创伤,加快建设步伐。发动群众,上山栽树,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
华诚一、张光中等人表示,一定照办。
眼见日当午时,毛泽东一行便从北坡下了云龙山。
10月29日中午,毛泽东一众人等简单吃了饭,稍事休息,便乘车沿中山路向北行驶,前往九里山。
九里山在徐州市西北郊,东西走向,逶迤9里。西起第一峰名象山,当中是团山。九里山上保存了很多古迹,有樊哙磨旗石、白云洞、刘向墓等。
毛泽东坐在车上,非常兴奋,他对身边的人说: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文献记载,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起4000多年里,在徐州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就有400起。九里山则是一个重要战场,更是军事要塞。你们看过《水浒》吗?那里有一首歌谣: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说的正是刘项楚汉相争的故事。”
有人插话说:
“主席,为我们讲讲楚汉相争的故事吧。”
毛泽东说声“好吧”。他点上烟,抽了几口。说:
“秦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沛县人刘邦起义后,被称为沛公。下相人也就是今日宿迁人项梁、项羽,避仇吴中,杀死吴郡太守,也举起义旗。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民以及原六国旧人纷纷起来反秦。当时的刘邦官居泗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长吧,他已经48岁了。那位以‘万人敌’为志向的项羽,才28岁,是个年轻小伙子。
刘邦起兵后,在山东西南江苏丰沛一带,打了几个小胜仗。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挥师北上,而且力量很快扩大到六七万人,两军合并,力量更大。
陈胜、吴广西进起初顺利,当打到离咸阳不远的戏时,被章邯打败。陈胜退到今安徽蒙城一带,被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
这时反秦力量主要是项、刘两支。项梁因骄傲,在定陶被章邯打败身亡。刘、项把他们拥立的楚怀王,从盱眙接走,退守徐州。
章邯以为杀死项梁,楚军不再构成威胁,便挥师攻赵。赵大败退守巨鹿,向怀王求救。楚怀王命宋义、项羽、范增率一路人马救赵,攻打章邯;另外命刘邦率部西进,攻打河南,而后取咸阳。
此前,楚怀王对诸将有言:‘先入关者王之’。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开始争夺天下……”
毛泽东正说着,车子已经到了九里山。下车后,大家一边走,一边听毛泽东继续讲故事:
“刘邦乘项羽攻打齐国之际,迅速东进,数十万大军很快占领了彭城。但刘邦因为产生了骄傲,对项羽反扑估计不够。当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彭城,大为惊慌,急率精兵3万返彭城。这时的刘邦,却在彭城置酒与各路诸侯喝庆功酒呢!楚军在早晨向汉军发起进攻,先击破汉军驻鲁就是现在曲阜的樊哙部,又穿越胡陵,过九里山,大败驻萧县的汉军,而后直趋彭城。一日之内赶回彭城,可谓神速。刘邦急促开城迎战,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汉军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杀十几万,在东濉水上又被项羽赶上杀死十几万人,史书上说:‘濉水为之不流’,可见死人之多。刘邦只带数十骑逃走,他的父亲和老婆都落到项羽手中,真是惨败啊!
刘邦逃到荥阳,收集逃散士卒,萧何从关中派来增援部队,他又把韩信的部队收来,汉军重新振作起来。
此后,刘项长期对峙,或拉锯战于荥阳、成皋一带。经几年对峙,项羽疲于奔命,只好提出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刘属,东为项属。刘邦表面同意双方都撤军,其实他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耍了个鬼把戏,当项羽后退时,他却偷偷从后边杀来。同时,刘邦命令韩信从齐,彭越从梁,英布从淮南,会战项羽,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
项羽边战边退,而刘邦步步进逼。民间传说在九里山,韩信曾指挥军队与项羽发生过激战,项羽由此退往垓下。”
毛泽东一行人来到团山樊哙磨旗石前,当地人解释说:
“相传楚汉决战时,汉军大将樊哙在山上竖起一面大旗指挥作战,因为旗能磨倒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泽东细看这团山之石,果然奇怪:岩石上有一个大洞,长3米,宽1.3米,深1.7米。一行人又来到象山半山腰的白云洞,当地人介绍说:
“据说它是项羽命令士兵挖的隧道,出口在汉军阵后,因而摆脱了汉军的包围。”
毛泽东笑着说:
“看来项羽还懂得地道战呢,要不是这个洞他早就完了。”
顺着白云洞向下,毛泽东又去看了刘向墓。在返回途中,毛泽东接着讲楚汉相争:
“项羽最后退到垓下,被汉军团团围住,刘邦、张良采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计谋,从军事实力上和心理上瓦解楚军。项羽绝望得慷慨悲歌,别姬南下,到乌江时自刎而死。这场战争最后以刘胜项败而告终。”
他吸了一口烟,继续说:
“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以实力而论,项羽比刘邦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其间各有胜负,最后刘邦胜利,原因有三:一是刘邦实行的政策比较符合历史潮流,得到人民的拥护。如约法三章,为义帝发丧等。而项羽则烧杀抢掠太甚,分封也不公平,阴谋杀死义帝。二是刘邦有一条正确的作战方针,正面由刘邦与项羽对峙;北面由韩信消灭魏、赵、齐后,南下对项羽施加压力;南边由英布、彭越侵扰项羽后方;总体上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同时,采取离间计,除去项羽大谋士范增,削弱其领导核心力量。而项羽则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以一己之勇横冲直闯。三是刘邦用人政策正确,正如他自己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刘邦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较明白自己胜利的原因。而项羽则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如司马迁批评的那样:项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5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欲知毛泽东在视察途中,还会道出什么宏论妙语,且看下一章详述。
东方翁曰:毛泽东评楚汉相争之刘邦胜利、项羽败亡的三个原因,的确是高论!人心之向背、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和用人之道,自古以来都是决定创业、治国胜负成败的关键,后人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