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四月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这首诗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1979年《党史研究资料》第10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注 释】

〔七古〕七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七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不像七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

〔纵宇一郎东行〕纵宇一郎,罗章龙在1915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用过的化名。1918年4月,罗去日本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这首诗送行。罗到上海恰好碰上5月7日(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复承认日本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的爱国留学生,迫使他们回国。罗因此没有去日本。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开除出党。后历任河南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等校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衡岳〕南岳衡山。这里指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

〔天马凤凰〕指岳麓山东南、湘江之西的两座毗邻的小山。

〔屈贾〕战国时楚国屈原,西汉贾谊,皆极有才华。

〔钟〕聚集。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人才。

〔鲲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大鱼和大鸟,这里是偏义复词,即鹏。

〔洞庭湘水〕指湖南省的洞庭湖和湘江。

〔艨艟(méngchōng萌充)〕战舰。此指轮船。

〔宇宙看梯(tí题)米〕把世事看作平常。稊,草名,结实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世事纷纭从君理〕据罗章龙说,作者原诗如此。1979年罗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本诗时,觉得有负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纷纭何足理”。后来他曾表示恢复原诗句。

〔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著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沧海横流〕喻动荡的局势。

〔诸公碌碌皆馀子〕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馀子,其余的人。《后汉书·祢衡传》:“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足数也。’”

〔崇明对马衣带水〕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据《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说隋和陈只隔“一衣带水”,把长江比做一条衣带。

〔东瀛(yíng营)濯剑〕喻指到日本留学。东瀛,东海,后也指日本。濯剑,洗剑。

〔我返自崖君去矣〕《庄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反通返。作者是送行者,所以称“我返自崖”。

【考 辨】

这首诗最早非正式地发表在《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0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此诗写作时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中署为“一九一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进一步核定为“一九一八年四月”。

罗章龙健在时,曾访问过他,请他回忆了有关这首诗的一些情况。他说:这首诗毛泽东写于1918年春,是写在一张纸上的,用信封套着,当面交给我,并说“有诗一首为赠”。我看诗写得很好,就抄在本子上。后来原件和抄件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是凭记忆追记的。又说:他和爱好文学的妹妹都能背诵这首诗,所以保存下来了。他妹妹去世前,他同她核对过这首诗。

纵宇一郎,是罗章龙的化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里,曾作注说明这个化名是罗章龙在1918年将去日本前取的。根据罗章龙本人在《椿园载记》一书中回忆,这是他在1915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经用过的化名。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对此作了订正。

“世事纷纭从君理”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里,曾是“世事纷纭何足理”。罗章龙在《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0期发表回忆文章,第一次提供这首诗时,觉得有负作者厚望,将原诗句中的“从君理”改作“何足理”。后来,他曾表示要恢复原诗句。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恢复了原诗句。

原“艟艨巨舰直东指”句,后来发现罗章龙在他的《椿园载记》一书中已将“艟艨”改为“艨艟”。“艨艟”同“蒙冲”,宋朱熹《观书有感》诗:“蒙冲巨舰一毛轻。”为此,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重印《毛泽东诗词集》时已作了订正。

【赏 析】

视宇宙如稊米 展鹏翼而击浪——《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赏析

李子建

本诗作于1918年春。最早非正式地发表于《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0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正式地收录了此诗。在毛泽东逝世1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1986年9月9日特地发表了毛泽东这首早年的诗作。

1915年9月,毛泽东曾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毛泽东”三字的繁体为28画)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旨在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罗章龙认为此举不凡,便署名“纵宇一郎”首先响应。1918年4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毛泽东创建新民学会,罗章龙又是新民学会的最早成员之一。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罗章龙决定赴日留学。行前,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其他成员,在长沙城外的平浪宫会餐,为罗饯行。分别时,毛泽东又到码头送行,当面交给罗一个信封,说内有一首诗相赠,这便是他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罗到上海后,正值5月7日(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日子),当时日本军政当局以暴力压迫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迫使他们回国。罗因此没有去日本。

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因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进行右倾分裂活动,被开除党籍。后历任河南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湖北大学等校教授。生前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送纵宇一郎东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政府提出阴谋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国内各派军阀,在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势力的操纵下,形成军阀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生内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国际风云变幻、内忧外患交迫时期,新的时代转机也在萌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军国主义顽固堡垒沙俄的土地上,树立起一面崭新的旗帜。中国国内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秘密组织也应运而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准备。毛泽东当时创立的新民学会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组织。

我们在搞清当时历史背景的前提下,现在就可以进一步赏析原诗了。全诗可分以下四层意思来理解:

“云开衡岳积阴止”至“山川奇气曾钟此”四句为第一层。点明送行时间、地点、气候及地理环境。时间为1918年春天(“春树”)。地点在岳麓山下、湘江边的长沙。气候是久阴转晴的日子。地理环境是山川奇气所钟之地。据罗章龙《椿园载记》说:“我东行前,连日阴雨,轮船启碇时,积阴转晴”。毛泽东这首诗开端“云开衡岳积阴止”,非常切时切地。衡岳云开、积阴截止。这一“开”一“止”,既使人想到“积阴”时的沉郁,又得到“云开”日出时的兴奋的感受。在一个意象中包含衡岳阴时与晴时的两重景象,含蕴深厚,真是神来之笔。次句的“天马凤凰”,既是山名,又赋以山形峰影在蓬勃生机的“春树里”昂首腾空,展翅欲飞之势,静中显动。这两句,既写实,又象征,虚实相参,烘托出送别的环境气氛。

面对壮丽河山,自然会使人想到植根这块土地的光辉灿烂、享誉古今的楚文化,想到湖南的历史,想到“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并引以自豪。“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长沙岳麓书院门联),湖南山川秀美,地灵人杰,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屈原、贾谊那样出类拔萃、彪炳千古的英才。楚湘儿女素有上下求索、激昂奋进的士气民风和反抗侵略、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入近代以后,湖南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而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正是响应时代历史的号召,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奋斗。“山川奇气曾钟此”,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钟”),便产生人才,诗人在这里用以表现新民学会的进步青年才隽之气。言外之意,今日我新民学会诸君,亦当不负湘楚之秀,勉为卓荦超群人物。于此可以窥见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理想和抱负。

概括说来,首两句横览山河,次两句纵观历史,均如登高临深,有俯视一切的气概。由此见出作者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怀与气度。四句虽尚未涉及送别主题,但已蕴足送别之情,为下文作好铺垫。

“君行吾为发浩歌”至“幸被东风吹万里”六句为第二层。是送别赠行之语,想像着友人乘风东行的情景,寄托了诗人的殷切期望,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壮阔胸怀。“君行”二句承“年少”二句而来,由过去的时空到现实的时空,点明送行题旨。即是说,你要远行离别,我唱着雄壮的歌子为你壮行。一扫过去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感情氛围,语挚情深地激励远行者能像鲲鹏展翅,乘风破浪,可谓想像奇瑰,词句壮美,音调高昂。紧接下来的“洞庭”二句,则由别时的时空设想到别后的时空,这是作者为友人设想行进的路线。“洞庭湘水涨连天”,既描绘出春汛时节江湖波澜壮阔的景观,又概括了“五四”前夕变革大潮涌动的时代特点,而“艨艟巨舰直东指”,则是鼓舞友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可谓笔健墨豪,气势浩瀚,节奏劲遒。再接下去的“无端”二句,又由别后的时空回到别前的时空复再回到别时的时空。这种时空的安排与变化,从美学上构成了诗的多层结构,包含了深厚的内容,形成了深远的美学境界。对“无端”二句,现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按历史背景,认为意境深远。溯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未摆脱黑暗、腐朽、恶劣的政治环境,使进步青年感到十分窒息,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犹如强劲的东风,吹散了万里阴霾;另一种是按罗文回忆,他当时很愿意去日本留学,但家庭经济困难,于是个别向毛泽东吐露,后来得到了新民学会的部分资助,便解决了实际困难。“东风”既切合时令,又喻指同志们对罗的关怀和帮助。笔者认为,两种理解均可,但细较之,后者未免过于拘实,意境不高;不若前者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下来领悟,更为胸襟豁达,情深意远。

“丈夫何事足萦怀”至“诸公碌碌皆馀子”八句为第三层。纵论世界形势、身心锻炼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抒发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是对友人的慰勉,也表现了诗人坦荡而博大的情怀。这是全诗的主要内容。“丈夫”两句是说,一个有志的男儿,没有什么事足以萦绕于心、恻恻不已的,要把宇宙之浩大看成梯米之微小,无足牵挂。“沧海”二句,是“丈夫”二句的引申和展开,连用“安足虑”等强烈的反问语气,激励对方不要纠缠计较琐碎小事,不必畏惧险恶动荡的社会环境,而要有为于天下。“管却”二句则强调个人主观意志的能动作用,殷切地希望友人加强自我修养,时时保持“胸中日月常新美”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华朗清新。以上六句,有着自在的联系,足以反映作者的崇高理想、倔强无畏的性格,劝勉友人要少忧虑、多信心。这表达的完全是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也正与前两句“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互相呼应。“名世”二句,化用《孟子》、《汉书》、《后汉书》中的典故,以古证今,既展示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的激昂慷慨的勃勃英姿,又抒发了睥睨当代的宏大抱负。这一层虽然以意为主,直抒胸臆,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正如林一顺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对远行者的叮嘱,是借助具体生动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美和抒情美高度结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显示了作者所站之高、所见之远,所怀之广和所发之诚,包含了横向的时代感、纵向的历史感和纵横交织的宇宙感。”(苏桂主编《毛泽东诗词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

“平浪宫前友谊多”直至最后“我返自崖君去矣”四句为第四层。以豪笔写柔情,再次点出远行题旨,首尾相应。“平浪宫前友谊多”一句,既交待饯别的地点,又写出送行诸君的感情氛围。“崇明对马衣带水”一句,在点明东行路线的同时,也给友人以两岛一水相隔、路途非遥、海天若比邻的宽慰。“东瀛”二句,豪情与柔情并发,“濯剑”、“书还”,“我返”、“君去”,依依话别,恳切希望友人抵达日本后,当即来信,以免大家牵挂,在深情叮嘱中结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值得称道之处,是青年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他早年的《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中突现出那巨人般的胸怀和一代进步青年的精神世界,视宇宙如梯米,展鹏翼而搏巨浪,要在自己手中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过去“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旧中国青年,固然要有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跨进21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青年,面临着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重新组合,全世界科学竞争异常激烈的挑战;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面临着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严峻考验,更应当发扬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较大的贡献。

这首诗总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送别与自抒胸臆互为主宾。诗人立足高、取境深、挺拔纵横,时空观极为强烈;结构有层次,但却统一在浑然一体的境界氛围之中。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熔为一炉,既跳脱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全篇虽分层展开,但一气贯注,自然流走,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写景,时而道别,时而说理,别后情景两度交错其间,现实与想像、言志与抒情交织融合,显出一种突兀参差而又统一和谐的崇高美意境。

这首诗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典故。作者在驰骋想像时,把一些典故,信手拈来,融入其中,集思古、议今,用典、言志于一体,从而构成一个奇情壮采的艺术境界。这首诗中引用《庄子》、《孟子》的话,都是批判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如《庄子》大仓梯米的比喻,是说一切事物的大小,只能听其自然,无须加以辨析,这跟诗中“要将宇宙看梯米”不是一回事,而是赋予了“敢于担当天下大事”的新意境。又如《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我们也不能从天生圣人创造一代王朝的唯心史观的原意去理解,而是要跟当时新民学会以“联合民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去体会,以切合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贯主张。毛泽东这首七古诗中用典不下七八处之多,总是运用自如,赋予新意,做到不露痕迹,含蓄洗炼,启人遐思,催人奋进,从而增强了诗词审美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