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律 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这首诗根据抄件刊印。
【注 释】
〔少年倜傥(tìtǎng替淌)廊庙才〕本句是说,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据《汉书·贾谊传》载,贾谊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20多岁任博士,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廊庙,指朝廷。廊庙才,指才能和才气可任朝廷要职的人。
〔胸罗文章兵百万〕胸罗文章,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他的政论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才能。兵百万,比喻贾谊的治国策略好像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
〔胆照华国树千台〕胆照,肝胆相照。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分别掌管政事、监察、外交。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雄英〕出类拔萃的人。三国魏曹植《大司马曹休诔》:“年没弱冠,志在雄英。”
〔圣主〕借用古代称颂帝王的惯用语,这里指汉文帝。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君逢圣主游丹阙”。
〔长沙傅〕指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
〔空白汨罗步尘埃〕空白,徒然说,白说。汨罗,即汨罗江,在湖南省东北部。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选择投江殉国的归宿,颇不以为然,说“所贵圣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本句意谓贾谊对屈原投江的议论是白说了,他虽没有投江而死,但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后尘。
【考 辨】
这首诗根据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林克的抄件刊印。
有的论者为了证明此诗不是毛泽东的作品,是伪作,提出的论据是“通篇严重失律”,“用语颠三倒四,语句不通”。关于毛泽东几首诗词的格律问题,在《五律·看山》考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考辨中,已有简略的论列,这里不赘述。
至于对此诗“用语颠三倒四,语句不通”的指责,下面一一加以辨析。
关于“廊庙”。有的论者说,“将‘庙廊’颠倒成‘廊庙’”。其实在古籍中“廊庙”和“庙廊”,都是习用词,根本谈不上是颠倒。例如,《新唐书·张行成传》:“行成体方正,廊庙才也。”《宋书·裴松之传》:“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又如,东晋王羲之《报殷浩书》:“吾素自无庙廊志。”
关于“雄英”。有的论者说,“把‘英雄’颠倒成‘雄英’,毫无道理,更不可解”。这一指责确实是毫无道理的。“雄英”是文言语词,作出类拔萃或出类拔萃的人解释。例如,三国魏曹植《大司马曹休诔》:“年没弱冠,志在雄英。”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四海脱有微风摇之者,雄英之魁,卿其人矣。”“雄英”与“英雄”的词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也谈不上是颠倒。
关于“步尘埃”。有的论者说,此词语不通。步尘埃,即步后尘、步人后尘,意为跟着人家扬起的尘埃走。这是出于押韵的需要而将词语颠倒用之的,既合诗法,也合语法。
关于“倜傥”。有论者说,这是“轻浮谀词”。倜傥,卓异,豪爽洒脱。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此诗称贾谊“少年倜傥”,同作者在读《初唐四杰集》时作批语称赞贾谊等是“少年英发”、“英俊天才”,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胸罗文章”。有论者说,“有点文理欠通”。作者意谓贾谊胸有锦绣文章;就是把它直译为“贾谊胸中罗列(容纳)文章”,也谈不上有什么语病。
关于“胆照华国”。有论者说,“‘胆照华国’与‘胸罗文章’一样,有辞义不通的毛病”。也许“胆照”和“华国”两个词语生僻一些,但并不费解。“胆照”,是肝胆相照的略语。旧体诗词用略语是诗法之一,当然要用得能理解。华国即华夏,这里指汉王朝。作者意谓贾谊与汉王朝肝胆相照。如果这样来理解,也谈不上辞义不通。
这首诗用典故和生僻词较多,读起来略感晦涩难懂。但这是一首咏史诗,使事用典是咏史诗特点之一,不能以一般写景抒情诗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
《诗人玉屑·下字》用字颠倒条:“古人诗押字,或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者。如韩退之以‘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毛泽东诗词中因押韵或调平仄之需,也时有颠倒用字,例如“大军纵横驰奔(奔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九重霄)”,“六亿神州尽舜尧(尧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攀登)”,等等。颠倒用字也是一种诗法,如果不懂得也可能加以诟病。
【赏 析】
千古同惜长沙傅——读《七律·咏贾谊》
丁 毅
这首咏贾谊的诗写作年代待考,估计是毛泽东晚年所作。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河南洛阳人,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生产,对北方边患匈奴实行强硬的对抗政策,这些成为当时和以后相当时期内汉朝奉行的国策。而贾谊本人却在朝中大臣反对及奸佞小人谗毁下,逐渐失去汉文帝的信任,最后竟郁闷而死,年33岁。
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曾提到贾谊年轻有为,“英俊天才”。在这首诗里则对其才能高度赞扬并对其不幸遭遇表示无限惋惜之情。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首联先对贾谊的才华以及作者对其不幸同情态度作一概括交待。贾谊18岁时,就以能诵《诗》、《书》和善写文章扬名于郡中,得到河南郡守吴公重视,成为吴的门客。又由于吴公推荐,汉文帝刘恒召贾谊为博士,此时他才22岁。在诸博士中贾谊最年轻,却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才能。每当文帝下诏令交付讨论,诸老博士欲语不能,而贾谊却能尽为之对,且能道出他人要说的意见,因此公认贾谊才能高出众人不少。这当然引起文帝赏爱,又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成为皇帝的高级顾问官。大约在这时贾谊写了三篇《过秦论》,这是一组现实感很强的史论,文章就秦的兴衰总结历史教训,借以告诫汉王朝统治者。文章气势磅礴,议论英发,看得出是少年才气发扬之作。这组史论历来受文学推崇,其上篇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采用,几成为人人必读范文。毛泽东誉贾谊“少年倜傥”,我们可以从这组文章中得到一些感性认识。
作为高级顾问官,贾谊也不负文帝提拔,他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如改革旧的律令,命令住在长安的诸侯回到自己封地,都得到采纳实行。当然也有一些建议,限于条件缓期实行。这些都看出贾谊确实才识过人,是精通国家政治的“廊庙才”,是朝廷的栋梁。
汉文帝二年(前178),正当汉文帝打算“任(贾谊)公卿之位”时,朝廷上出现了一股反贾谊的力量,这里既有奸佞小人,也有功高卓著的大臣如绛侯周勃等人。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因此汉文帝就疏远了他,“不用其议”。先是贬他作长沙王吴差的太傅,以后再也没有信任他。贾谊的才能始终未得到施展,“壮志未酬事堪哀”,这位历史上少有的青年政治家,最后结局竟如此悲惨,实在让人哀叹不已!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颔联照应首联第一句,是“少年倜傥廊庙才”的具体化。贾谊是理论创造者,故用“胸罗文章”赞其理论上的建树。罗,帛之美者,这里作动词用。“胸罗文章”,如注中说是指贾谊胸有锦绣文章,就是说他的理论创造很了不起。“兵百万”,是对“胸罗文章”的补充说明,即贾谊的理论著述其作用顶得上雄兵百万。宋朝范仲淹抵抗西夏,守边数年,西夏人畏惧他,不敢侵犯边境,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毛泽东的“胸罗文章兵百万”一句诗即从这句古语化出。贾谊的理论主张对于汉王朝前期稳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确顶得上百万雄兵。再说贾谊主张一改自汉高祖以来对匈奴实行的退让政策,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作用,这一点引起反对霸权主义的毛泽东重视是很自然的,用军事上提法来称赞文章功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胆照华国树千台”一句,照注中所说是指贾谊忠于汉朝提出了建立众多诸侯国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势将设立很多下属行政机构。这样理解是可以的。这里再提一个说法供读者参考。贾谊《新书》里有一篇《君道》,是专讲帝王之术的,内言:“文王有志为台,令匠规之,民闻之者裹粮而至,问业而作之,日日以众。故弗趋而疾,弗期而成。命其台曰灵台,……爱敬之至也。”《诗经·大雅·灵台》专题歌颂之,贾谊文中引了这首诗。《孟子》开篇也引了这首诗并发表议论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看来这是儒家鼓吹民为邦本思想常用的典故。毛泽东用此典是说贾谊赤胆忠心对待朝廷,目的就是希望汉文帝成为周文王那样受百姓拥戴的明君。
尽管贾谊如此忠于国家,其命运却又极其不幸。颈联“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则是对首联第二句“壮志未酬事堪哀”的详细阐明。贾谊在反对派的攻讦之下难以再取得汉文帝的信任,才能再大也施展不开,这是最让人叹惋的。“雄英”一词与“英雄”无本质区别。细思之,又略有差异。“雄”指力量过人,“英”指在智慧方面出类拔萃。“英雄”偏在“雄”义,是力量上的强者,“雄英”偏在“英”义,是智者之美。所以此联出句就应该理解为:尽管贾谊聪明过人他也想不出办法让汉文帝倾听他的意见。文帝七年(前173)贾谊被召回朝廷,文帝在宣室接见了他,可惜不询问政事而问“鬼神之本”,贾谊答得认真,文帝听得有趣,而且称赞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荒诞无稽的鬼神说倒引起皇帝的欣赏,而且也给贾谊的命运带来小小转机,汉文帝让贾谊作他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这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其后,贾谊多次上疏,即后来合成一长篇的《治安策》,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见解,文帝也采纳了其中的建议,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则付诸实行,而贾谊却仍不得重用,“高节终竟受疑猜”,原来一片忠心换来的还是被怀疑,文帝是在控制使用他。
为什么贾谊不被重用,苏轼在《贾谊论》中批评贾谊“不能自用其才”,毛泽东在这首诗里把责任归到汉文帝这边我认为倒是正中肯綮。既然贾谊已多次表现出政治才能,是难得的人才,反而猜疑他,不是你最高统治者的过错吗?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时,不小心堕马而死,贾谊身为太傅有失职之嫌,惧怕与歉疚兼而有之,经常哭泣,一年后竟在精神十分痛苦中死去。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不幸结局引起后代不少人同情,也成为不少诗人歌咏的对象,引起政治家、诗人毛泽东的同情也是自然的,“千古同惜长沙傅”,千百年来大家一致惋惜贾谊的遭遇,毛泽东在惋惜之余也觉得贾谊有可议之处,“空白汨罗步尘埃”一句大有深意,值得玩味。贾谊在长沙渡湘江时,写过一篇《吊屈原赋》,借对屈原的同情发泄自己的愤慨,并批评了屈原不能“远浊世而自藏”,似乎比屈原还高明些。毛泽东说他“空白汨罗”意思应该是你这样评屈原不是白说了吗,你因梁怀王堕马死而忧伤死去,还不也是步了屈原的后尘,你也没有作到“远浊世而自藏”啊!再说屈原自杀完善了他的坚持正道直行的崇高形象,贾谊哭泣而死留给人的是懦弱伤感印象,虽都是死,其意义并不相同,反过来再看贾谊对屈原投汨罗所发议论不是感到徒然吗?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显著特点是处处运用对比手法。贾谊本人才能甚高与命运多舛形成强大反差,个体的贾谊与“兵百万”、“树千台”之间是“一与多的对立统一”,“雄英”与“高节”的贾谊反受“圣主”“疑猜”让人感到太不公平,与屈原结局虽同,两相比较仍有差异,用“空白”一词委婉点出。就在这一系列对比之中,作者的赞美、惋惜、批评态度与感情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材决定了这类诗难以写得形象鲜明、情感饱满,弄不好就“质木无文”缺少诗味。这首诗在题材处理上颇见匠心。首联概括交待人物命运时以一“哀”字点出所抒之情,尾联再以“惜”字予以呼应,这样全篇就笼罩在浓郁的抒情气氛之中。颔联抓住人物才德两方面特点刻画其形象,颈联叙事是对人物命运所作高度概括。中间两联写人、叙事是首尾两联所抒之情的基础,人、事因情而设,情又以人、事而发,作到了抒情、叙事、写人完美统一。
最后要提及的是,作为党和人民领袖写咏史诗决非发思古之幽情。晚年的毛泽东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基本国策,贾谊的政治主张与毛泽东制定的政策有相通之处,或者为毛泽东制定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些应是这首咏史诗产生的基础。既决定了这首诗的内容,又决定它的艺术贡献。那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古人,为现实服务,也是不同于历史上所有咏史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