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七律 读报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铅印件刊印。近年来
此诗不少出版物所载,略有讹误。
【注 释】
〔托洛茨基到远东〕托洛茨基(1879—1940),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18年反对列宁关于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主张,提出了“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的口号。列宁逝世后,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1927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这里暗指赫鲁晓夫1959年10月访华回国后到了苏联远东海参崴等地。
〔不和不战〕这原是赫鲁晓夫攻击中国的话,1959年10月他访华后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说中国在台湾海峡问题上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这里作者是对赫鲁晓夫的反击,讽刺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尴尬立场。
〔列宁竟撇头颅后〕把列宁的教导抛到脑后,都忘了。
〔叶督该拘大鹫峰〕叶督,指叶名琛(1807—1859),湖北汉阳人。1852年任两广总督。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他既不积极备战,又拒绝同敌军议和,临战还不肯抵抗,被当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广州失陷后,他被俘,押解到印度加尔各答拘禁,不久死于该地。大鹫(jiù就)峰,即印度灵鹫山,或称鹫峰,为佛说法之地。这里代指印度。
〔螳臂〕《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来用“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失败。
〔独惜神州出蠢虫〕蠢虫,糊涂人。本句是反话,针对上句“人人尽说西方好”,说惟独中国出了对此持相反观点的“糊涂人”。
【考 辨】
这首诗写于1959年12月,当时作者住在杭州。这年12月4日至6日,他在杭州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期间曾指示将此诗打印发给与会者征求意见。后来作者对此诗又作过一些修改。近年来不少出版物所载,略有讹误。如“不和不战逞英雄”句,被误为“不战不和逞英雄”。此诗原题《读报有感》,定稿改为《读报》。1963年作者原拟将此诗收入《毛主席诗词》,曾印出清样,付梓前他决定“缓发”,从集中删去了。
【赏 析】
“既反列斯又反华”——读《七律·读报》
吴正裕
这首《七律·读报》诗,是辛辣的政治讽刺诗,在毛泽东诗词中别具一格,是对旧体诗词体裁的颇有价值的创新。
毛泽东在1959年和1960年,先后写了五首“读报”诗。其中,有四首初稿题为《读报有感》;有一首初稿题为《改鲁迅》,就其内容来说,实质上也是一首“读报有感”诗。1963年毛泽东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集子时,原拟收入其中四首诗,在清样稿上已将《读报有感》改题为《读报》,将《改鲁迅》改题为《改鲁迅诗》。同年12月5日,即在该书付梓的前夕,毛泽东给田家英作批示:“‘小小寰球’一词似可收入集中,亦请同志们一议。其余反修诗词,除个别可收入外,都宜缓发。”这里所说的“同志们”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所说的“其余反修诗词”,就包括这四首“读报”诗。于是,该书在出版时已删除了这四首诗。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提出这些诗“宜缓发”,并非意味着作者不准备发表。1973年冬,作者对这些诗修改定稿后,曾请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足见他对这些诗是珍爱的。1964年1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斯特朗问毛在中苏“大论战”中起什么作用,毛回答说:“我在这次斗争中做得很少,只写了几首诗,我自己没有什么其他的个人武器。”这说明,毛泽东把他称作反修诗词的作品,也包括这些“读报”诗,是看成他在中苏论战中自己所使用的投枪和匕首。
1959年12月作的《七律·读报》诗,写作背景大体如下。这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总统别墅戴维营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会谈,献媚讨好美国,同美国搞缓和,乞求和平。随后,他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同艾森豪威尔的会谈“在国际关系的气氛中引起了转暖的某种开端”,苏、美两国首脑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同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美后匆匆赶到中国,参加中国国庆。10月2日举行的中苏会谈,内容包括台湾问题、释放在押美国人问题、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除印度支那问题双方有一些共同点外,在其他问题上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赫鲁晓夫试图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他改善苏美关系;中国则加重了对赫鲁晓夫对美政策的疑虑。赫鲁晓夫回国后到苏联远东的海参崴发表演讲,批评中国像“好斗的公鸡”,热中于战争。他回莫斯科后,又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讲,批评中共领导人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毛泽东读报得悉上述消息,赋诗予以反击。
“托洛茨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首联比喻赫鲁晓夫是托洛茨基式的人物,二人是一丘之貉。托洛茨基(1879—1940),1917年8月加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任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曾对抗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列宁逝世后,他组织反党联盟阴谋推翻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他于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本诗用托洛茨基暗喻赫鲁晓夫,不直接指名道姓,一是用的比兴手法,使讽刺性更强;二是避免直露,引起当时的政治纠纷;三是以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定性,表示赫鲁晓夫同托洛茨基一样是机会主义者。远东,这里指苏联的远东地区。赫鲁晓夫访华回国后的第三天,即10月6日,就到远东海参崴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说:“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只有不理智的人才会不害怕战争。”“像公鸡喜欢打架一样地热中于战争,这是不明智的。”这里赫鲁晓夫不指名地批评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政策。10月31日,赫鲁晓夫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会议上发表演讲,在谈论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政策时,特别提到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分歧,以此类比今天他同中国在对待西方帝国主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他说:“托洛茨基在当时发表左倾的反对意见,并提出臭名昭彰的口号:‘既不签订和约,也不进行战争!’他这样做迎合了德国帝国主义者的口胃。大家知道,德国帝国主义者就利用了托洛茨基的冒险立场来反对苏维埃国家。年青的苏维埃国家不得不克服不少的困难。政策中冒险主义的结果就是这样。”这里赫鲁晓夫不指名地批评中共领导人是“冒险主义”。他在那次演讲中还指责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是“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本诗首句中的“到远东”,有论者解释为赫鲁晓夫访华,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中国虽属远东,但赫鲁晓夫访华的情况,作者不需要从读报获悉,也就不会写《读报》诗。本诗“不和不战逞英雄”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说赫鲁晓夫蛮横逞强,攻击中共领导人是“不战不和”
的托洛茨基主义;第二是作者反唇相讥,暗喻赫鲁晓夫是搞“不和不战”的狗熊,揭露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尴尬立场,即既同美国搞缓和又同美国搞军备竞赛,既不肯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战争,又不愿真心维护世界和平,是真正的“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逞英雄”,是反讽的语调,化庄为谐,使讽刺对象成为滑稽形象,意谓赫鲁晓夫表面上是蛮横逞强,骨子里是狗熊丑态。
“列宁竟撇头颅后”,比喻赫鲁晓夫将马列主义置诸脑后。同时,喻指赫鲁晓夫的“不和不战”方针,是同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是把列宁“撇头颅后”的结果。毛泽东在1956年11月15日,谈到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时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三年后,毛泽东敏锐地发现赫鲁晓夫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已背叛列宁主义,并把这点看成是他变“修”的标志。
“叶督该拘大鹫峰”,用古典喻指本诗的讽刺对象。叶督,指叶名琛(1807—1859),在我国清末曾任两广总督,拜大学士。其人自大虚骄,残暴昏庸。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进攻广州前后,叶名琛既不积极备战,又拒绝同敌军议和,临战还不肯抵抗,被当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广州失陷时他当了英军俘虏,被解往印度加尔各答,拘禁在大鹫峰下的镇海楼,不久吞石自尽,客死他乡。大鹫峰,即印度灵鹫山,也称鹫峰,为佛说法之地。这里代指印度。本句意谓对侵略军采取“不战不和”对策的叶名琛总督,被拘禁在印度而死是活该;并喻指对帝国主义采取“不和不战”方针的赫鲁晓夫该遭叶名琛的下场。本句和上句即颔联,批判的分量非常重,将赫鲁晓夫之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颈联用比兴手法揭示赫鲁晓夫的反华嘴脸。由于这两句诗写得比较含蓄,往往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有的论者把“狂蜂”解释为印度扩张主义者,把“敢向邻居试螳臂”,解释为1959年8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挑起武装冲突,侵入我国领土。笔者认为这个解释脱离了本诗的主旨和讽刺对象,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要理解这两句诗,首先要弄清“狂蜂”比喻谁。从本诗的主旨和讽刺对象,可以判定“狂蜂”就是比喻的赫鲁晓夫。另外,邻居,指中国;螳臂,指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只缘,只因为。颈联是一个倒装的因果复句,意谓赫鲁晓夫推行其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不自量力,敢于向中国挑衅和攻击,只因为他像发了狂的马蜂,政治上丧失了理智。这一联显示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心,和对霸权主义者的鄙夷与蔑视。本联出句中“试螳臂”的本事是指:1958年赫鲁晓夫集团向中国提出建设长波电台和成立共同舰队问题,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1959年9月9日苏联塔斯社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中偏袒印度当局,从而将中苏分歧公开暴露在全世界面前;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在中苏会谈中和回国后对中国政策的指责和批评,等等。
“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尾联用调侃和轻松的语调,正话反说。出句是指赫鲁晓夫集团人人都说西方帝国主义的好话,这里特指赫鲁晓夫访美后美化美国总统的论调,说什么艾森豪威尔是“明智”派,“真诚希望和平”,和我们一样“热爱和平”,等等。这句诗揭露了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抱有幻想,没有看到美帝国主义的本质。尾联对句的“蠢虫”,指糊涂人,这是反话,透露的正意是明白人、明智人;同时,整个对句也是反话,针对出句“人人尽说西方好”,对句意谓惟独中国出了对此持相反观点的“糊涂人”。这就是说中国真正明智的人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对西方不抱幻想,从而同赫鲁晓夫集团划清了界线。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读报》诗,是政治讽刺诗,与其他体裁和题材的诗作不同,用诙谐、调侃的笔调,并用了反话,通过冷嘲热讽、嘻笑怒骂,表明了政治理念,抒发了感慨义愤,揭露了政敌丑态,收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此诗虽用了古典,但融入了新名词,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虽有一些议论,较直白显露,略欠含蓄,但善用比兴手法,讲求对仗,全篇有很多形象的描写,这些议论是同形象的描写结合着的,不失旧体诗词的韵味。
董必武在1959年12月10日写了《奉和毛主席读报有感七律一首》,首联为:“垂危阶级乱鸣蛙,既反列斯又反华。”这里不妨借来半联,作为本文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