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天地篇第二

天无形,三光以形其形;地无形,五行以形其形;人无形,百骸以形其形;心无形,七情以形其形;性无形,五常以形其形。

天地生万物,曰形与气,有纯有正,有偏有杂。纯无不正,有正而不纯者。杂无不偏,有偏而不杂者。圣曰纯,贤曰正,才曰偏,愚曰杂。气清形浊,气觉形昏,气粗化形,形精化气。气宰形,形寓气。气之神,心也。形之妙,情也。形气之德性也,诚也。养心存诚,尽心明诚,守礼存诚,致知明诚,诚明义尽,诚存仁至。

天命之谓性,天地父母之恩,与其性耳。雨露之,教育之,天地父母之尽其性也。雨露而不长,教育而不成,自失其性也。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非天培之覆之,人自栽之倾之也。天道善因,因而损,因而益。禅家戒勿造因,不造因则善因,无因而损,无因而益,与天地参矣。贤者因人,圣人因天。

杨九畹曰: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天之善因,即天之无因也。人不造因,则与天同体矣。

曰天道,道在天上;曰地理,理在地下;曰心性,性在心中,而要之,皆气也。分之为三才,合之为一德。德者,得也,使万物各得其所,则与天地合其德。

圣经以一身,内贯天道,外贯地道。格致诚正,体天道以成己也;修齐治平,体地道以成物也。成己之功,明善复初,气归天真,精于一。成物之效,顺承化育,气洽阴阳,燮于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抱一函三,内以驭外,外以验内,内外相维,合其生成。合内外而体天地,本一身以为枢纽,故经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易》曰:“天地 缊,万物化醇。”盖万物感真乙之气,化于 缊,神也;资纯壬之水,育于精醇,精也。先天之气,精神也。凝之成形,形中又含始气,阴阳再合,又生精神。后天之气,精神也。先天天命之性,浑沦天理,天无善恶,后天知识之心,活泼昭灵,人有是非。

心为天根,气为天体。复之象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天根也。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也。元者,善之长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养其天根,以复其天体也。天根者何?乾元也。乾元者何?复之一画也。复之一画,仁也。不远复,无祇悔。

承注曰:《三统历》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又曰:“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惠征士曰:“冬至复加坎,坎为亟心,亟,古文极中也。然则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也。董子《繁露》曰:‘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如董子之言,则天地之心,兼二至也。”承注每读此,未尝不叹其与先后天及圆图意旨,如函得盖,如箭值锋。征士深于汉易。

近世儒宗,其言固精邃通显,若是学者,苟能折衷众说,实考其理义之切于性命身心与否,而置雷同剿说分争辨讼于不问,则于易也,庶有瘳乎?

天以一生万物,太极也。地以二成万物,两仪也。太极附两仪,两仪含太极,生之成之,万物各具一太极也。一奕枰也,两白黑也。度,理也。投,气也。善恶,投子之良与不良也。原始,入局也。返终,结局也。善奕者,精思熟虑,自始至终,神凝全局,戒慎恐惧,不睹不闻,善益求善。初虽未觉即胜,先据胜理,终则胜负攸分,归于一劫。

精莫精于神,神命于天地;易莫易于气,气命于太虚。太虚,天地之原;天地,万物之母。量同太虚者,心通造化。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七政有度有原,度可测,原亦可推。今道光壬辰年大雪节,尽以大周法,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二十三分三十四秒四十二微,乘一千零一十五万五千七百四十九周天,分闰月小建,按七政躔度迟留伏逆推之,皆躔于虚,聚于子,即天地开辟之齐元甲子年月日时也。

钦定《数理精蕴》截至雍正元年癸卯岁前,冬至丙申日起,为祖算,以大周法,乘未来之年,除二十二度为法,以三六除之不尽,得冬至日。如道光十二年壬辰十一月初一癸酉日冬至,距雍正元年癸卯一百零九年,以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二十三分三十四秒四十二微乘之,得三万九千八百一十一度四千一百四十四分五十一秒七十八微。法除二十二度,又除零,实三万九千七百八十九度。以大周法三六除之,余一百八十九日。除第一纪上元甲子六十日,第二纪中元甲子六十日,第三纪下元甲子六十日,不尽九日。系第四纪上元甲子,壬申日大雪节尽,次日癸酉冬至。寒来暑往,七政循环。要知来,逆求往;要知往,顺其来。人事衰旺,上应七政。故《易》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孟子曰:“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不知数,何以知天?不知天,何以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先天八卦,乾南之下,坤北之上,天覆地载,万物居中。东之兑、离、震,西之巽、坎、艮,日、月、金、水、木、火、土、星、辰,东西各交缠一爻,递上九重,九重之上,乾之三爻,又三重,共十二重天,牵而环之,包地于中。天左旋疾,七政星辰;右旋迟,七政星辰,亦左旋者疾以运迟也。古圣画卦,象三才、三光、万物,道谓三十三天。乾之内三外三,通其数也。《楞严经》谓:“透过十二种心魔,证入金刚心中,谓纯乾也。”念动心转,即是轮回,至诚无息,度超三界。

地有气,天有数。推步,天之定数也。占验,地之变异也。星在日月之上,大于日月;日月在地之上,大于大地。晕珥虹霓,雷电云雨,在地不在天,可占验也。彗则地之乖戾上凝,逢太岁,对太乙,则见,在运不在星,可推步而知者,不仅于七政也。推步,在数不在气;占验,在气不在数。人事不能逃数,而能化气。推步与占验各殊,何劳千古之聚讼乎!

大公至正,全于包荒,公正而严刻,非大也,非至也,公有甚于天地者乎!恶物毒草,未有不仁育者。

杨九畹曰:仁育者,天地之心;义正者,天地之气。虎狼藏于山,荆棘不生于道,此天地之以义正,为仁育也。

天含五行之气,阳九厄会起于乾,乾之策九,五百四十周天。阳极于上九,亢龙有悔,天之限也。地凝五行之质,百六厄会起于坤,坤之策六,三百六十周天,阴极于上六,龙战于野,地之限也。人秉二气,隶于二限,三十六岁,形之厄会也;五十四岁,气之厄会也。两其形气,七二百八也。天宰一,地融两,人参两一气,天也,命也。静则万物不成,故动,劳运用形,地也,精也。动则万物不生,故静,承播植神,我也调和其间,斡旋上下。有我则滞,天地否而气与精违;无我则化,地天泰而神融气精,原始反终。稽诞生七政,阳九百六厄会,乘归乾坤,上九上六,战野有悔,参两而化于一。

星移斗转,日月循环,寒暑往来,天动也,而恒星不动。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各司其令,地动也,而中土不动,天地之性也。仁义礼智动,而信不动;视听言动动,而心不动,人之性也。然恒星亦七十三年移一度,静极微动,中土亦分旺四季,本体不动,若性与心频移频分,非所以体天地之道也。

承注曰:动静如生死。动之始生也,而有不生者存,而有始于未始,有生者存,动即不动也。静之终死也,而有不死者存,而有始于未始,有死者存,静即不静也。远而天地成坏,近而作止语默。大而阴阳寒暑,小而昆虫草木,皆生死也,皆动静也。动即不动,以动中有至静也;静即不静,以静中有至动也。至动故无动,至静故无静。无动静,故无生死矣。

天动也,四时有序,动中有静。地静也,万物发生,静中有动。人之气动也,动中求静,当如天之四时有序。质静也,静中悟动,当如地之万物发生,人一小天地,所以逊于天地者,不知动静之理,灭而生,生而灭,无尽境也。动无定时,静无化机,非静不能止动,非动无以翕静,悟彻动静之理,不灭不生,不生不灭矣。

晋虞喜考,冬至太阳起于子中,合神从斗建起,斗运差数,立岁差法。始证明汉七宿分属四方。刘歆缪附三统,窜增年岁,为历之误。按晋角宿起辰初三度合钦颁七政台历,角宿起辰正入,乙八度,乙辰同宫,即辰之二十三度,距晋一千五百余年,蹉二十度矣,是恒星七十三年移一度。故历须随时修制,盖天定胜人,人定胜天。人不天不成,天不人不因。天有往复,喜怒儆戒灾沴,惟历能著之、觇之、喻之、弭之。历即理也,是以圣人隆其礼,为钦若昊天之本。钦者,敬也,敬天则天不怒;若者,顺也,顺天则天不逆。然后天禄以永,四海以治,盖可忽乎哉!历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甲子时冬至为齐元,昼夜九十六刻,刻十五分,一千四百四十分。冬至一阳生曰复,京师日出辰初一刻十分,入申正二刻五分,以次日长二分。大寒曰临,雨水曰泰,春分曰大壮,谷雨曰夬,小满曰乾,至夏至前一日止。夏至一阴生曰姤,京师日出寅正二刻五分,入戌初一刻十分,以次日短二分。大暑曰遁,处暑曰否,秋分曰观,霜降曰剥,小雪曰坤,至冬至前一日止。冬至日照四旁,则月照上下。夏至日照上下,则月照四旁,古法宣夜无考。浑天、盖天本属一理,黄赤二道,亦一浑一盖,逆推已往,即顺测将来。故《易》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天地运万物于春夏,遂生成。性以生之曰仁,情以成之曰义,于秋冬肃收藏,情以收之曰义,性以藏之曰仁。万物生藏于仁义也。人体天地为心,见一物不残,以养其性曰仁,使万物得所,以顺其情曰义。生而顺情,不流情于欲,杜其发泄也。灭而还性,不害性失贞,待其重生也。生而灭,灭而生,积至性同天地,以万物为体,不生不灭,与天地同流。

杨九畹曰:万物之形,生而必灭;万物之气,至死不灭。种善得善,种恶得恶。天地万物,皆以气感也。气足以塞天地,则不生而亦不灭矣。此圣贤佛道之所以不入轮回也。

天地运五行之气,万物感化育之气。天地之气有否泰,万物之气有善恶。恶生否,善生泰。善善恶恶,气感天地,形感化育。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类之本也。善恶有定据,交感有定理。善者,由草木昆虫,升而为贫贱、为富贵;恶者,由富贵贫贱坠而为昆虫、为草木。气化无息,生灭无已,积厚流光,不厚不光,积而至于参天地,而不感万物,则为圣为贤,为道为佛,是谓道。

阴阳二气,在天地曰晦明,在人身曰精神。神清而明,魂也;精浊而晦,魄也。魂魄附形,摄后天阴阳之气;魂魄离形,归先天真一之气。恶则屈之为鬼,善则伸之为神。

天地不能使气纯于阳,有阴便有鬼;不能使气纯于阴,有阳便有神。气为天地分阴阳,运行四时昼夜、风云雷雨,生成万物,是鬼神者。气化阴阳,天地之作用也。在天曰鬼神,在国曰政刑,天地之大义也。安天下国家,一阴一阳之谓道,燮其气也。

杨九畹曰:阴阳分则偏,合则和,曰一阴一阳者,分一而两也。其实天地止是一气,中分阴阳,循环消长,如环无端,知此,方知是一,方知是中。

天,气也。地,质也。天之刚健元气,运七政,包地而行;地之凝浊重质,载五行,涵中而浮。天之七政,地之五行,分形于外,人秉天地七政五行之气,相感成形,目袭日月之光,五脏摄五星五行之精,相含于内,呼吸协天之气,动静偕地之运。呼吸有时,而暴气乖于天;动静有时,而戾运乖于地。自乖天地气运,转谓有生气运平常,不知孽由自作也。

鬼神,二气之屈伸,一德之变化也。不入于正,则入于邪;不入于神,则入于鬼。集义养气,一心不二,神化则鬼灭。心亏胆怯,象由心生,神散则鬼作。

气在天地,运行其道;气在人身,运行其才。含之,操性情之要;发之,司理欲之机。秉理为神,中也;纵欲为鬼,失中也。理胜鬼亦神,欲胜神即鬼,在气之善与不善耳。

天以气应运,操万物生杀之权,予万物以自操也;人以气应理,操万事吉凶之权,在一心所自操也。操则存,存则有吉无凶。

天不得其平,则以雷鸣;人不得其平,则以言鸣。雷不遍击恶物,言不轻加恶人。地气上升,阳也。天气下降,阴也。阴弱阳盛,气鬯则晴;阳弱阴盛,气凝则雨;阴阳敌而气结,搏击成声则雷。恶人毒物,偶被雷击者,积恶之气与不平之气相犯也。至于正言训子嗣,峻词饬官方,亦雷也。雷无宿鸣,人无宿怨。

人以爱子之心爱我,我将何以报之?我以爱子之心爱人,人将何以报我?存心图报尽于性,有心望报任于情。人爱视如天之润泽,我爱等于地之发生。违天者,灭性;违地者,溺情。合天地而不务报,同其德也。

理不宜圆,理不宜方。天不见其圆之极,地不见其方之处。方有形,圆无形。圆在天之外,方在地之外。包天地而方圆者,理也。曾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天地,一气也,一理也。气分阴阳于屈伸,理别动静于隐显。屈而必伸,阴亦阳也;隐而必显,静亦动也。周子主静,主于理也,主于一也。不善体者,辨析动静,未有定论。其实气生万物,生于动也。周子曰:“无极生太极。”太极亦动也。万物生有知觉,无物非动。人心得受生气,无息非动。惟以一理主持,即使万变酬酢,动亦静也。若一念纵欲,即冥目凝神,而不得谓之静也,此周子主静之本旨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病无能也。人不立名,无能没世,君子之疾病,亦天地之疾病也。盖人,所以立天地者也。大地苍生,碌碌亿兆,有能德足以名世,功足以救世,言足以法世,能知于世,名称于世。人不虚生于世,天地不虚有其世。人无疾病,天地亦无疾病矣。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