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辅教篇第三

天地尽于五行,修身尽于五德,治世尽于五伦,养生尽于五脏。其原皆本于性,西竺谓舍利,函关谓金丹,东鲁谓中庸,同出于河图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奇位四正;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耦位四隅。金水相生,天一、地四成五;木火相生,地二、天三成五,合中宫之五,成一十五附于一掌,纵横十五在其中,天地都来一掌中。土居中宫,分旺四季,运木、火、金、水,化生万物,生生不已。天地有常信,约仁义礼智,炼精气神,应万理万事,归于至中,彝伦攸敘,天下自平。道有常,脾居身中,运化饮食,生精气神,养五官四体。智虑日生,穷理尽性,修身以道,道合天地。性有常,形存与存,形亡不亡,是谓舍利,是谓金丹,是谓中庸。

阴阳、形气、精神、魂魄,有清浊,无善恶。浊必生欲,欲始生恶,清必循理,理便是善。善恶之机,随阴阳消长,一阳生于子之半,善机多;二阴生于午之半,恶念多。佛道: “子午打坐,存善祛恶之功,内省不疚,然后天君泰然,调息静摄,非徒呆坐。” 孟子发明夜气,善恶之根蒂也。

杨九畹曰:善恶随阴阳为消长,清善浊恶,从其类也。其中消长之机,阳消阴长,则浊能混清;阴消阳长,则清可刷浊。惟能炼阳制阴,炼阴从阳,则清升浊降,有善无恶,浩气长存。

至圣谓道曰犹龙,而佛乃西方圣人。三教圣人,原本于一,后世分门别派,互相排贬,各生荆棘。易曰包荒,剪碍道之荆棘而已。

三教各有流弊,难以枚举。非三教圣人所不逆料,亦所不必料。犹天之生物也,恶虫毒草,雨露亦遍滋之。福善祸淫,自取之也。

醇于儒者,圣门之徒也。精于理曰理学,又曰道学。佛道本同一理,诚能穷得真知灼见,即天地之大道也,何必曰儒,曰释,曰道。

佛说务上,近天道,引上知,诱下愚,使人皆求乎上,其流弊在于渺茫;老氏务下,近地道,抑上知,破下愚,使人常作退一步想,其流弊在于谲诡;圣教适中,尽人道,统上知下愚中人,示以一中,使求合于天地之道,其流弊在于执中无权。诚能心无所为,当为必为,不当为不为。中立不倚,即三教之精旨也。所谓异端者,禅道二家独善其身之过也,儒者辟之。而儒之功利热中,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求独善其身且不可多得也。

或问老氏之无与佛氏之无,何以异?曰,老氏之无,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就心而言,无依旧有;佛氏之无,以天地为幻妄,四大为假合,就身而言,无而极无。然无极生有,是生太极,成大道之始,仍与老氏同归于有,合而为一。圣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而有,有其道也;有而无,无其我也。

神泄于眼耳,丧于鼻舌,耗于身意。佛教曰,无使灭形以保神也。圣教四勿,使凝神以炼形也。子绝四,则形全神融,与天地同流。

性含真神,混混沌沌,故生道心。生识神,昭昭灵灵,故生欲。养性还其真神,存心去其识神。以心存心,非儒之中;以心见心,非释之空;以心修心,非道之元。惟不必以心存心、见心、修心,归于无心,成其道心。

省察于心,识神也。存养其性,真神也。法从心生,法从心灭,不识不生,不真不灭,止其所而不动,是谓至善。

外物诱心,病在眼耳,圣教四勿,君子九思,皆以视听为先,戒声色也。佛虑心无定向,空即是色,教之看经以代色,击木以代声,使眼耳有定,心不外驰;色即是空,戒其小者,而大者渐立,为养其大体也。

养生送死,人子之大事,亦一己之大事也。事之大更有甚于死乎!毋意、必、固、我,圣之教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佛之教也。无欲以观其妙,道之教也。不失其赤子之心,得原始反终之义,试于处大事验之,湛然光明。无得失,无死生,生为三教之完人,死即三圣之高弟。

天动地静,心动性静,道动理静。存心养性,致知明诚。动以生静,从有化无,如举足踏地,内而修性命,外而叙彝伦,以之治事则事治,以之平天下则天下平,大成圣贤,小成功名,内外两得。明心见性,修心炼性,元中了元,空中悟空。静以基动,从无测有,如执管窥天,即之也渺,探之也茫,成则道佛,不成则内外两失。

杨九畹曰:天道於穆不已,圣道纯亦不已,动之妙也。佛道戒妄动,故以寂灭说法,而其言究不能无弊,只缘识见太高耳。

佛说无,圣人不能反无说有;仙说虚,圣人不能反虚说实,第说无用以解脱苦海,说虚用以导气养生,转多障碍,易滋流弊。圣人即天理说虚,虚如天之太虚,空空洞洞,所见风云雷雨,天之作用,顺运流行,何障碍于天哉!即天理说无,无即心之四毋,活活泼泼,所为修举万事,人之作用,顺理流行,何障碍于心哉!

杨九畹曰:致中守一,如天之运,如水之流,如轮之转。乾之自强不息,中庸之至诚无息,即是曰无曰虚之的旨。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佛谓形甚危脆,乃造罪恶之物,假名曰身,沉于老病生死苦海,得灭如杀怨贼,如除恶病。是佛以灭形为道,儒以身修为道,形灭神存,身修心存,殊途而同归也。

圣教知行合一,知贯行之先,后知以表行,行以验知,本一身以达之家国天下。禅之行解相应,以知为行,以行为知,即知即行,即行即知,行不见诸事功,徒托元虚,易臻奥妙,心行路绝,语言道断,所以逊于圣教也。

道以天堂为荣华,佛以西方为极乐,以人世为疾苦,地狱为患难,诱人为善耳。富贵寿考,天堂也,极乐也。奔驰困苦,人世也。疾病囹圄,地狱也。三界在人世,三界在人心。心在于念,一念之善,地狱转为人世,人世转为天堂极乐;一念之恶,天堂极乐转为人世,人世转为地狱,举心动念,即是轮回,可不慎哉!

成圣,成道,成贤,成仙,在临终之一念,又在平素操持此临终之一念。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者,平素坚定纯洁,凝聚宏毅,瞬息无懈,炼成一片心如太虚,无生无灭,操纵自如,不撒手,不撒手,要撒手,就撒手,在我而不在天也。邵子所谓:“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毋我毋到冲漠万象,全体浑然自在,圣之不逾矩,佛之入定境界也。为学还须循序渐进,必有事焉。集义而勿助长为是。人当气体强壮,好动恶静,多入于邪;血气既衰,嫌动喜静,多入于空。总由志无定向,少一段格致工夫耳。

圣寝疾而议殡礼,佛涅槃而垂教诫。圣寿七十三,从心所欲不逾矩,佛寿八十二,自利利人,法皆具足,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顺天命也。

道心,性也,天也,佛谓天堂。人心,情也,欲也,佛谓地狱。本此一心,生而聪颖,天赋智慧,言出礼义,日归道心,上合天理,辞务妍丽,日流人心,下堕地狱。友人有善诗者,丧子一痛而绝,移时而苏,述见王者使吏捧其诗稿诵之,凡有关世道精句,王者必点首赞好;凡生平得意艳句,王者必怒目叱之,皂衣即以水喷面,其冷彻骨,甚于挞楚。诵竟,痛诫,使还。吁!古圣神道设教,或非无因也。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