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心性篇第四

立国大本,首在人心。治世大纲,救正人心。人乃天心,心乃人心,性乃心心。二气 缊,化育成形。一以宰两,左气右精;两以化一,融精凝神。函三抱一,一乃元贞,元贞维何,虚灵至性,至性至中,无臭无声,神生良知,神权良能,知能生意,意诚通神,物来自鉴,达理通情。心阻于念,善恶支分,分之于念,会之于情,根于精气,为魄为魂。魄魂附体,魄浊魂清,善自清虑,恶从浊萦,无善无恶,神明至性,通天彻地,贯一道成。

数生于一,理倚于数,一以生万,一即性也。开辟古圣,只一身一性一气相感。今之众身,皆古圣之化身;众性,皆古圣之一性。圣贤道佛,尽其性耳。希尽其性,希一其性;希一其性,希尽其心;希尽其心,希五常得中,五常得中,即一其性,即天之性,即人之至性。圣贤道佛,莫不成于至性。知中,则知天,不知中,惟知其甘、知其美,食色之性也。恋其生,恋所生,禽兽之性也。因时生灭,万物之性也。好恶无常,气质之性也。希一其性,勿任其性。希圣、希贤、希道、希佛,希一其性。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气之始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形之始也;形气浑合,性之始也,太极也。太极生两仪,两仪既兆,五行斯彰,五行各生一脏;五脏既成,五德亦寓焉。是性禀于天地,合而为一,分而为五,再分而应万理万事者也。一失其正,是谓任性。欲尽其性,希一其性,是谓知止。

性,君也。意,相也。心,政令也。情,百官也。志,帅也。气,士卒也。精,仓库也。神,万民也。欲,盗贼也。念,物议也。修身如治国,君明臣良,政简令易,文修武备,足兵足食,自然民安盗息,横议不生,故《经》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之万理万事,无可形容,故圣人作《易》,演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三百八十四爻以该之,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读书考古,博之以文也。穷究万事,归于一理,约之以礼也。知行合一,犹之约三百八十四爻、八卦、四象、两仪,而归于太极也。性曰君者,乾之体,养之如九五之尊,曰飞龙在天,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君之体也。人不知尽性,是不知有君也。意曰相者,坤之体,诚之如六五之贵,曰黄裳元吉,乃顺承天,资生万物者也。心曰政令者,正之如离之象,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君之用也。情曰百官者,贞之如比之象,五阴群尊九五之一阳,辅而从之,永贞无咎。志曰帅者,持之如夬之象,五阳强盛,于决一阴何有?然须名正其罪,尽诚以呼号其众,相与合力,尚有危厉不敢安肆,然后利有攸往也。气曰士卒者,练之如师之象,五阴群从九二之一阳,师出以律,令出法行也。否臧凶,犹暴其气也。精曰仓库者,实之如损之象,山泽通气。初九急于济上,而不顾其私,九二贞于自守,而不贬其节,犹之知识未开,纯阳体也。六三,损非类,而致同德之孚;六四,损其疾,而见资人之益,犹之受室治事,而不驰于外务也。六五,受天下之益而元吉,人君之德上九,益天下而贞吉,大臣之道,犹之老而闭关也。神曰万民者,抚之如蒙之象,小民何知,犹童稚而未达乎事理者,养之以全其生,教之以成其德。欲曰盗贼者,息之如坎之象,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习失其道,亦犹教之失其道也。然外虚内实,有孚心亨,未有不可教者,亦犹之未有不可除之欲也。念曰物议者,感之如咸之象,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卦,三君三民,四独远阴,二体交感,以通其志,未尽感极,不能至于无思,然天下何思何虑?精义入神,而念一无念矣,故《经》又曰:“修身则道立。”

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数之理,数之性也。肾得天一水之气,毓为智囊,过则诈,不及则愚。地用土之五,防水之一成六,合天一为七,以齐之成智枢,为天理之枢纽也。心得地二火之气,毓为礼窟,过则离,不及则灭。天用土之五,消火之二成七,合地二为九,以纠之成礼节,为天理之节文也。肝得天三木之气,毓为仁本,过则腐,不及则痿。地用土之五,培木之三成八,合天三为十一,以一之成仁德,使万物各得其所也。肺得地四金之气,毓为义府,过则愎,不及则迂。天用土之五,养金之四成九,合地四为十三,以散之成义纬,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也。脾得天五土之气,毓为信基,过则硁,不及则崩。地用土之五倍土之五成十,合天五为十五,以伍之成信守约,仁、义、礼、智,咸使得乎其中,以成其性,天命之谓性也,人能于五常无过不及,非率性之谓道乎?

地凝五行之质,天含五行之精,精运五行之气,人禀之,凝而成质,含而成性,天命之性也。五脏各禀其性,分含其气,发为五常,犹之五将无统帅主之,权不归一,各任其性,气质之性也。必攒簇以攒其五将,修炼以炼其五将,约归统帅一权之中,将帅一心,率性之道也。有其德,有其位,君相之权,尽其道以教之;有其德,无其位,圣人之心,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修道之教也。

五脏,五行之质;五常,五行之精。固其精以全其质,知养无行,修命未修性也;正其心以尽其道,知行无养,修性未修命也。知行合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天地气运,顺轨消长;万物形神,顺气生灭。当生者旺,所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因有旺相,始有囚死,克即贼也。故释谓五行曰五贼,道谓五常亦曰五贼,过犹不及,失中之谓也。圣贤道佛立言,教人于五行、五常、五伦,必求得中者,从有为而后至于无为。有为,用也,情也。无为,体也,性也。又于体用之间,与之以权曰心,有用无体则妄,有体无用则诞,体用无权则邪,权其体用则正。

譬意曰相,文献律例该之。譬念曰物,议在天下。廷议,朝议,清议,在人身善恶交界该之。心一而二,流而为欲;心二而一,还而为性。夫念其为物议乎,其为萌蘖乎?

意曰立意,心之苗也。念曰举念,心之枝也。人有二心曰念,界于善恶之间者。

念者心之枝,意则心之干,性则心之根,情则心之花。善者性天雨露,恶者欲海风波。

情曰心之花,千枝万朵。生一情,心上添一关。作关论,锢蔽难攻;作花看,去留在我。

人在气交之中,人无非气,犹鱼在水中,鱼无非水。心在人中,犹人在气交之中,心无非人。性在心中,犹心在人中,性无非心,性即仁也。此生生之谓易,太极之理,生物之原也。

日凝五行之精,性含五常之精。月则映日而华,心则印性而明。是性同日,心同月,气则同天也。气养心性,如天之系日月也。闭目,精神憩息;睁目,精神贯注。目之所到,精神所到,如日到天中,月到天心,一尘不染,普照万方。苟非理入目,嗜好萦怀,则光蒙而明晦。非日月无光,云雾迷之也;非心性不明,私欲蔽之也。

万物有生气,便是生。性无生气,存其质,性未灭,而气亦未尽灭也。譬如灯然,油,精也;炎上,气也;光明,神也,合之性也。油尽光灭,精神既散,物性始灭,而后气始尽归于天,仍同健运,无所谓静也。故程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朱子曰:“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不能无气质之杂。”程子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若悟彻性气妙理,静以上不容说者。物未生,气犹在天也,才说性,便不是性者;物既生,天命之谓性,乃禀其气也。”总之,性即气,气即性,故圣经、贤传、道经、佛典,一以贯之曰气。

杨九畹曰:气贯于天地人身之中。天地有此气,故有阴阳;人身有此气,故有心性。气沴则阴阳逆,气妄则心性乖。故养气炼气,皆所以修心性也。

气存性存,气绝性灭。气未绝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气主之性也,人皆有之。全其所有,尽其心,尽其性矣,即善养浩然之气也,所以立命也,事天也,知天也。

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木性曲直,金性坚刚,土性沉潜。人禀五行之气以成性,性即气也,多偏而不纯。道一也,一其性而已。修道以一其性,以一人之性教也。教,即道也。道,即性也。三者一也,函三抱一。炎上而不暴,礼也;润下而不流,智也;曲直而不折,仁也;坚刚而不愎,义也;沉潜而不险,信也,不可须臾离也。

人心、道心,非有二也。危,殆也。微,幾也。心之未发,与天同体,幾焉而殆者,即存乎其间矣。岂道心易为人心哉,人心不复为道心耳!幽厉之亡,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人心道心之说,亦犹是而已,二人心道心而求中,乌乎可?《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中,性也。和,情也。操中和者,理也。权中和者,意也。纵中和者,念也。失中和者,欲也。统性、情、意、念,而守中和者,心也。明德者,仁也。仁者,天命之性也。本不忍之心,体验万事万物,明明德也。不以形体分彼此,亲民也。只求当为不计得失,止至善也。皆人所得乎天者。

气禀于天,气在性先,是谓先天;形成于地,性在形先,是谓后天。性气相维,精足神完。性,一也。气,两也。以一主两,性以宰气;两以化一,气以载性。

嗜好,人心所固有,亦道心之作用。人心道心,同此心也。一心能成万,二心不能成一,行同而情异耳。以理应物,一心也,尽其性也;纵欲为己,二心也,灭其真也。天理人欲如临歧,只在差一步。

杨九畹曰:嗜好,欲也。嗜好理,便不是欲。饮食男女,欲也,得其正,即是道心;玉帛钟鼓,理也,失其正,即是人心。道心为主,人心为辅,无人心,则道心无由见。《尚书》下一人字最妙,见其为人之所本有也。危之云者,危其失乎人也。尝谓《尚书》人危道微,《论语》克己复礼,两相发明。《书》就众人言故曰人,就本体言故曰道;《论语》就一身言故曰己,就功用言故曰礼,视听言动,皆人心之所发见也。四勿则道心也。允执厥中纯乎道,乃所以成其人,天下归仁,一于礼,乃所以还其己。

万理归一,头头是道;万事执一,件件为殃;道合其性,殃生于心。性浑沦沦地,性非性,非非性,非无性,非有性,非无性,非性非有性,非性,道即性,性即道;心活泼泼地,心非心,非非心,非无心,非有心,非无心,非心非有心,非心,殃生心,心生殃。

人心险于二,不险于一。此一而二、二而一之间,乃性命存亡分界。存其一,我固有之也。一而二,外物夺之也。存其一,亡其二,真存常存,真亡不亡。

此一而二、二而一之间,乃无用中之有用,感应神化之故,消息只是个无。

心纯而不杂,一杂他物,分为一千一百一十心,则非心矣。如思、如想、如恩、如欲,思则有界于心,思邪则淫;想则有助于心,想极则病;恩则因其心,恩多成怨;欲则欲其心,欲多成劳。

放心则心驰于外,由于不放下心,至于放不下心。以致放心,求放下心,须从有物有则、操存省察,到义精仁熟。无物无则,囫囵天理,然后放下心,放下心而后能存心。存心如明镜无尘、止水无波,物来自鉴,皓月无云,万里长空,即儒之神,佛之果,道之丹。我还我心,无事而已,何神、何果、何丹之有?

浑然天性,称尺也。仁义礼智,称之星尺之寸也。执称尺者,心也。准称尺者,气也。别重轻长短者,理也。两得其平者,德也。养之有素,纯全于中,寂然不动,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感而遂通,是谓天性。

人要存上心,又要放下心,有心存心;存上心来,无心放心。放下心了,心不为心存,心不为心累,非放不下心而存心之为神,能放下心而不累心之为神。不执理以逐物,物来则应;不越理以生机,机动则迎。神乎!神乎!

杨九畹曰:存上心,是这个心,放下心,仍是这个心,存是放下这个心,放是存上这个心。

人所不可舍者,性耳。除性之外,无不可舍,舍一分,净一分,舍至于无可舍,而犹舍其无可舍,方见本来面目。

不失其赤子之心、浑沦之性也,如保赤子慈爱之心也。以慈爱之心爱浑沦之性,如保赤子,日喜其长而不见其长,犹学之不见其上达也。日惧其丧,心诚求之,收摄葆聚,下学之日用工夫也。尽慈爱之心,日不见其长,而月见其壮,年见其立。见其行,见其成,是谓下学而上达也。

天性有诸内,血性形诸外。处常天性,处变血性,天性所以修道也,血性所以立道也。知痛痒之谓仁,血性也。人莫不有至仁,一时天良发见,转念犹豫,逡巡畏缩,知身家之痛痒,不悟至性之痛痒矣。夫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动云不伏气,是不知命,何以尽性!欲求立命尽性,须伏其气。孟子发明养气,泄太极奥妙;发明性善,阐无极精旨。

说到事,说到物,说到理义,说到善,皆一心该之。格者,格此心也;致者,致此心也;明者,明此心也;穷者,穷此心也。豁然贯通,一而已矣。

不见性无息、理无息,见气无息,同天之健运无息也。持其志,无暴其气,终日乾乾夕惕。若应接事物,心随呼吸,无一息肆,无一息滞,是谓乾德,是谓天理流行。

性,即理也。理一而事不一,事有善恶,理以一之;性一而行不一,行有善恶,性以一之。

心如止水,如明镜,止水不能无波,明镜不能无尘,贤者之心也;心如皎日,如皓月,薄蚀不能损其明,云雾不能掩其光,圣人之心也。

人心,只此一点虚灵耳,凝聚曰精,妙化曰神,仙狐成真,凝聚其心也;灵魂作圣,妙化其心也。夫凝聚妙化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无事役心,败丧精神,涉于正助矣。心如死灰,不睹不闻,又涉于空寂矣。惟视理之所在,融而为一,自然虚灵不昧。动而不动,程子所谓静亦定动亦定也。

一心纷营,是扰乱也,不可谓动;万念皆灰,是寂灭也,不可谓静。专主于一,健行不息,惟不息,此为真动;惟专一,此谓真静。动静互根,天地之经,乾坤之精,圣人之诚。

有至性,必有至情;无至情,必无至性。顺理,情转为性;违理,情流为欲。

儒曰中,释曰空,道曰元,皆性也。人,为天地之中;心,为人之中;性,又心之中也。方之于物,犹果核。然心犹核,性犹仁也。存养者,全其核,布其种;失养者,咀嚼之而已矣,践踏之而已矣。

诚于中,心犹核,性犹仁。形于外,意萌,心芽,念枝,情花,恶则华而不实,善则实而必果。果复其核,以一生万,众善齐归,善明而初复矣。果遍天下,众不惜而独惜之,布其种,天下归仁焉!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心染于物之谓情,物生于心之谓兴。譬如镜然,想相为尘,兴也;识情为垢,情也。二俱远离,如何不证无上妙觉。故六祖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着尘埃。”

人禀五行之气孕,而性具焉,生而情蓄焉。仁义礼智,性之表也;喜怒哀乐,情之表也。而心则权于性情之间,精而不杂,一而不二,如天之圆,如日月之明。约其情以合其性,否则性滞为理癖,情流为人欲。

杨九畹曰:性是心根基,情是心作用。不养心,即失性情之理,性情不正,说怎么养心?要知非性情之累心,乃心之累性情也。心之为累,不能权也。如何能权?曰先致其知。

米面谷麦之仁,天地寄草木以仁育万民者,食其仁而爱及草木,用还天地。推此一念,纯任自然,以充其量,仁民爱物之道也。

性作形看,处常如春秋,处变如冬夏。冬寒,贫贱也;夏暑,富贵也。天地自然之气,在所处者何如耳。率性,则我能化育万物,万物不能浸淫于我。

性如琴瑟,心如音律,情如节奏。师旷谱之,成太古之音;赵女弹之,成郑卫之声。音在于人,情在于行,行同而情异耳。静无立意,动无他念,诚也,师旷之音也;常多妄想,变多贪私,伪也,赵女之声也。

百岁形骸,赁宅而居。性,家法也。心,宅主也。五官,奴隶也。心为五官所牵,主为奴役废家法矣。食家之子,闭户潜修,不出户庭,一身计也。明目达聪,经营四方,秉家法为国法,为天下法。先立乎其大者,一正而无不正,一世计也。

性最幽静,如寝室内藏真神;心最昭灵,如厅堂内藏识神;情最活泼,如门户内藏游神。道如宫墙,理如锁钥,凡事物之理,有一审处得中,如开一锁钥,知中而力求得中,好之者也,入门矣。悟中而处于是中,乐之者也,升堂矣,居中而不知为中,化之者也,入室矣。

游神,邪正交亲;识神,邪正交战;真神,邪不胜正。

心之权,知而已;身之职,行而已。心主一身,端拱化行天下,身同百司尽职,仰事一人。心,君也。身,臣也。知不能尽行,行不能如知。为君难,为臣不易。知之难,行亦不易也。知行合一,其道之全体大用乎。

百卉,根藏于土;百行,仁含于心。培之厚者,发干发枝,自生奇葩异果;养之纯者,及事及物,自立盛德伟功。根朽则干枝同朽,仁丧则事物同丧。

义,仁之筋骨也;礼,仁之体肤也;智,仁之精神也;性,仁之命脉也;情,仁之容色也。不仁,则通体痿矣,医以痿为不仁,旨深哉!

心虽方寸地,其间层岩叠嶂,巨壑大薮,最易藏垢纳污,魑魅魍魉,无所不有,必须简畀至理循良大义猛士适中镇抚,不时巡察,一遇私欲宵小溷迹,立刻扫荡。勤求九思吏治,敬守四勿法度,剔奸除弊,不避气质豪强,抚善安良。切忌意念烦扰。主静以表端天下,行健以救正人心,力挽颓风,期臻上理。苟涉怠荒,罢斥职守,群邪乘间袭据,必至养成内患,大肆猖獗,无可救药,即使奋厥神武,大张挞伐,劳民伤财,致亏元气,可不畏哉!

性之郛廓,仁也;仁之郛廓,心也;心之郛廓,情也;总其郛廓,德也。无郛廓,无归宿矣。

应事接物,羞恶辞逊。是非心皆从恻隐心流露。仁包四端,元含四德。

杨九畹曰:人之五常,即天之五行。仁为春,春属木,四时递嬗,七政分躔。而木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运岁功而不忒。仁也者,其天之岁星乎!

无臭无声,寂然不动,心之体也;有物有则,感而遂通,心之用也。

心在朝市,与声色同瞬;心在田园,与木石同居;心在山林,与鹿豕同群;心在天下,与万物同体;心在上古,与圣贤同志。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凡心也;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圣心也;境中无心,心中无境,天心也。

至仁寓至义,至义成至仁。礼智生于仁义,仁义则该于礼智。

天地之心,运万物而不见其心;圣人之情,顺万事而不用其情;心情迹绝,天理尽见。

仁,人也,人身之元气也。一家有一家之元气,一国有一国之元气,天下有天下之元气,皆仁也。存其仁,则元气足,元气足,则身立矣,家立矣,国立矣,天下立矣!故曰:元者,善之长也。

性无为,贞静幽闲,无人心诱之,不至于放僻邪侈;情有为,忧勤惕厉,无道心止之,渐至于流连荒亡。何以止之?止于仁、敬、孝、慈、信。

在物为理,物之理,心之善也;在心为善,心之善,物之理也。明善,格物之理;穷理,明心之善。

物秉气偏,其性昏,爱所生,恋其生,蜂蚁知君臣,鸿雁别夫妇,得一隙之明,守其天也。人秉气全,其性明,具众理,应万事,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失全体之明,汩其天也。物守其天,不如人;人汩其天,不如物。

湿,水性也,水之动静不一,湿则一也;燥,火性也,火之明暗不一,燥则一也;善,人性也,人之知愚贤不肖不一,善则一也。水而不就下,火而不炎上,人而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此之谓失其本性。

墨子兼爱,情也。仁之用,非体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得仁之体者,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性以生心,心以生知,知以生意,意以揆情,情归于理,无他念间阻。有体有用者,仁也,恻隐之心,仁之一端也,以兼爱为仁,未得为善扩充者。

心若笼鸟,阖则跃,辟则扬矣。饲之既驯,依笼为巢。觉巢逸而日休,扬劳而日拙。心与天通,出亦非外,入亦非内,不操亦存,舍亦不亡。知其乡矣。

人心本自虚灵。智如池沼,迎风生浪,贵在于止,止则定而自明;愚如垢镜,昏暗无光,贵在于磨,磨则净而自明。即物穷理,在平时;豁然贯通,在一旦。若压浪求定,锉镜求净,非特不能生明,亦恐有伤心体。

存心,如武夫守土;养性,如女子守身。血溅疆场,寸土不移;之死靡他,一心不二。

一气相感,本支百世不易。然四世而缌麻绝,五世而袒免,六世而亲属竭,遗泽浸微。五世而斩,重身家而不究性命者,愚莫甚焉!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