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佑讲史
1935年,王洪文出生于长春市郊区开源屯,其祖上几代都是农民,父亲王国胜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憨直,家里贫穷,所以在那个时代,王洪文可谓是标准的“根正苗红”。
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王国胜生了5个儿子1个女儿,王洪文就是长子。1935年,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已经3年了,东北人民正在苦苦忍受日寇的残酷剥削,生活在火热之中。
“那时候苦呀!生下来就没吃饱过,2岁多的时候病得快死了,其实不是病,是饿的!”
王洪文曾透露,小时候日子非常难过,有一次饿到没力气,动都动不了,父亲以为他生了大病,差一点就送到荒郊野外丢掉,王洪文就靠着胸中一口热气始终不散,没让他的父亲产生误判,才堪堪捞回了一条小命。
这么贫穷的家庭,王洪文自然是不可能上学的,4岁的时候王洪文就帮家里做家务了,闲来就跟小伙伴们上山打鸟、下河摸鱼。
从小就没上学的王洪文之后又是怎么读书识字的呢?这要感恩当时的军队扫盲了,王洪文的文化知识、读书识字都是参军之后学的。
7岁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洪文当起了“放猪娃”。现在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还有“放猪”的记忆,还要去割猪草,也是很辛苦的。
王洪文的姨父是当地的一个富户,家里面养了很多头猪,仅凭姨父自己,自然是放养不过来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同时也做人情帮扶一下王国胜家里,姨父就雇了王洪文来帮他放猪。
放猪包吃包喝还包住,算是一个不错的工作的。但姨父家的孩子看不起王洪文这个“放猪娃”,经常挖苦讽刺他,不过王洪文心气儿非常高,也没被这些挖苦讽刺打击得起来,得空了居然还努力学习认字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洪文的机会来了!
因为靠近主战场,志愿军在东北地区大规模征兵,王洪文报名后顺利入伍,经过训练后在1951年入朝支援。
一开始王洪文是个通信兵,为人很机灵,特别能吃苦,每次基本都能完成任务。但同时呢,王洪文又比较惜命,实在不想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去传信,就一直闹情绪申请去后方乐队吹小号。
王洪文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了,他也没受过伤,还立下不少功劳,他很想往上爬,在部队里努力学习文化,上级见他表现好,还让他当了军官。
打完仗回国的时候,王洪文胸前戴着大红花,非常光荣喜气。也就是这一年,王洪文的父亲王国胜去世了,他回到家乡父亲坟头大哭了一场,安顿好母亲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了。
他的二弟王洪武说:“从大哥当兵离开到死,只与我见了两次。”
部队复员以后,王洪文被分配到了上海国棉十七厂——一个有着几千工人的大厂,王洪文当时可是满怀期待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军官(副排级少尉),组织肯定能给他个官做做。
但最后他得到的岗位是一个保全员,对这个枯燥的基层技术岗,王洪文兴趣不大,所以也没怎么去研究提高技术,日常就是耍嘴皮子功夫讨好领导,流连烟酒,找人下棋。
在这期间,王洪文谈起了自由恋爱,他长得端正又文俊,很讨女员工的喜欢。他和工厂附近一家民办托儿所里的保育员崔根娣好上了,崔根娣的父母也是厂里的员工,家里也分有住房,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但崔家父母很不看好王洪文,还曾用苏北话骂过他“小侉子”。可惜女儿像着了魔一样,执意要嫁给这个年轻人,二老最终还是捏着鼻子同意了婚事。
婚后王洪文夫妇生下了2个儿子1个女儿。1964年,在国棉十七厂做了8年工人的王洪文,因为转业军官的身份,他被任命为保卫科科员,此后又升任科长。
这意味着他将从普通工人转为编制干部,再小也是个“官”了,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当官”的夙愿。
从贫农到子弟兵,从军人到技工,再从技工到干部,复杂的身份转变成为王洪文日后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