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古代诗词 繁体
春夕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惟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850—?),字礼山,江南桐庐富春(今浙江桐庐)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漂泊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工诗,多离怨之作,情调抑郁苍凉,《全唐诗》录其诗一卷。《春夕旅怀》一作《春夕》,也作《旅怀》。
首联扣题写暮春。起句写感到“水流花谢两无情”,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九中分析道:“‘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次句写流水与落花将“楚城”的春风送走了,却将诗人留在了“楚城”。这一方面表现了流水与落花之无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之无奈。一个“送”字,将春水、春花与春风,均作了拟人化处理。“楚城”,原属于楚国地盘上的某个城市。
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对家乡的思念。三句承上写梦中回家。但是此梦乃《庄子·齐物论》所描写的蝴蝶梦,是虚幻的,一觉醒来,依然故我。四句写梦醒后,由于思乡情切,再也难以入眠,于是在月色如洗的三更天,不断听到杜鹃鸟在枝头的啼叫声:“子归!子归!”这当然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而诗人也就更加睡不着觉了。
颈联直抒胸臆。五句嗟叹家书之稀少,不但长期不能回家,甚至长年都收不到一封家书,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忧心如焚呢!一个“动”字表达了诗人期待、怨嗟、沮丧的复杂心情。当然难以收到家书,也是唐末社会动荡不安造成的。六句感叹唯有自己在万物萌生的春天却长出了满头白发。“春惟满镜生”,一作“春惟两鬓生”,一作“春催两鬓生”。此据唐韦庄《又玄集》卷下、韦縠《才调集》卷二校定,一方面因为版本原始,另一方面也反映夜半因思乡失眠,一直到清晨对镜梳头因见到满头白发而嘘唏不已。将白发满头生说成“满镜生”也是颇为新颖的。
尾联见意,表示不如归去。七句有自责意,满头白发都是由“自是不归”造成的,而“归”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回去后再也不用思乡了。末句所表达的也就是李白《襄阳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意思。当中自然也有对社会现实中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不满与厌倦情绪。清薛雪《一瓢诗话》指出:“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想归隐而未能归隐,除贪恋官场荣华富贵外,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羁绊而无可奈何。正如清人黄生《唐诗摘钞》卷三所说:“本不能归,而为此语者,反言自怪之词。”“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为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此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歌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角度,通过对暮春之夜流水、落花、啼鸟、月色的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孤独、悲凉的意境,长期积淀的思乡之情形诸梦寐,闻诸子规,见诸铜镜,而家乡暮春三月之烟景,虽遥隔千里,却如在目前。故清毛张健《唐体肤诠》称该诗“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飘渺,使读者神为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