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1853年1月,黎明,随着浓雾中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太平军攻破了武昌城。
这个国家偏远山区里最底层的人,他们进入第一座大都市。
他们不是像往常那样挑着担子,低眉顺目地从城门进入,这一次他们轰破城墙,成为这座城市的王,是规则的制定者。
如果不是洪秀全(对待他人时)的清教徒思想,面对这群精壮的庄稼汉,这座城市里的闺中人都要遭殃。
占领一座城市和摧毁一座城市是不同的。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摧毁城市的欲望?为什么中国人恐惧城市?这种恐惧是什么?
或许我们从太平军进武昌城,能够得出一点启示。
一
历经八十天,长沙守住了。
湖南人的坚韧让湖北人遭了殃。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攻下长沙,但从长沙北边的城市中,获得几千艘船只和大量的军火器械。
这些是吴三桂留下来的,这一百多年前的大炮等器械虽然陈旧,但竟然还能用。
至于船只当然是从渔民手中抢来的,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对待人民财产,相当地简单粗暴(部分城市有购买百姓商品的记录,但并不普遍)。
获得充足补给的太平军,浩浩荡荡地顺流而下,来到武昌城下。
湖北巡抚常大淳是个倒霉蛋,刚刚接任就遇到了强敌。
慌乱之下,他拉一个垫背的——江南提督路过此地,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一起守城吧。
这个江南提督就是个“顽主”,仗是不会打的,每天净喝酒玩乐。
他不来倒好,来了反而加速武昌城的陷落。
更要命的是,武昌的财政官梁星源人虽然不错,但在此危急关头,给士兵的赏钱却是相当抠搜的。
比如有四五十个川勇袭击太平军,小有战果,梁星源只给每个人赏钱100文。
太平军采用云梯攻城未果,只好采取老办法挖地道。
川勇请求出去破坏地道,常大淳本来答应一旦拆毁,赏银1000两。
川勇先出去拆除破坏了一半地道,回来想请求长官们,先酌情一些银子,结果梁星源分文不给。
于是,破坏地道的事情也就中止了。
平心而论,当时骗赏银的事确实较为普遍,但这种死抠也不是办法。
相比之下武昌贴出的赏赐标准就相当大方了:
拿获长发贼一人,赏银二十两;拿获短发贼一人,赏银十两。
破坏一座浮桥五千两,烧一艘船二十两。
早期起义广西老兵头发较长,故称为长发贼;最近刚加入的新兵,头发还没长太长,故称为短发贼。
这个赏银确实很诱人,跟曾国藩湘军的赏银标准差不多,但高收益高风险。
在一次成功的战斗后,常大淳赏每个士兵一两银子,这一次就赏银一万三千多两。
太平军一边挖地道,一边使用云梯佯装攻城,分散守军的注意力。
有一次守军抓获一个太平军攻城的少年,他只有十四五岁,谈笑自如,说要进城放火。
果然守军在他身上搜出火弹(此少年的下场没有记录)。
太平军是举家参军的,打仗时候,老人小孩也会随军摇旗呐喊,甚至参加战斗,因为年轻不知轻重,反而比成年士兵更勇猛。
攻破武昌时,第一批爬上城墙的童子兵中,就有一人叫陈玉成,只有16岁。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让未成年人参加战争是非常不人道的,但当时社会环境使然,在此不做评价。
当时是冬天,常常起浓雾,从城墙上往下看,白茫茫一片。这就给太平军挖地道创造一个天然的环境。
由于长官不允许出城攻击,所以太平军挖地道的入口可以离城近,地道几天内就挖好了。(正常挖掘时间一般是几十天到几个月)。
太平军用棺材装好火药,放置在地道的尽头,用竹子挖空连起来,把引线藏到竹子中。
1853年1月12日黎明,指挥官们在衙门酣睡,清军有的士兵在帐篷里睡觉,只有个别下城买菜的士兵起床。
在毫无防备中,三条地道同时引爆,城墙被轰塌60多米。
守军士兵四下逃窜,一下都跑光了。
城内士兵逃跑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太平军冲到城墙边,见一个人没有,怕有埋伏,诧异不敢进。
其他城门听到爆炸声响,纷纷乘梯攻入,直到城内天地会成员来接应,林凤祥才率队从破口冲入城内。
武昌城就这样被攻破了。
二
太平军进城之后,先打开监狱,把罪犯全部释放,这些人凶暴弥甚。
城陷之后,城内依然发生了血腥的战斗。
这是太平军第一次攻破省城,纪律较好,杨秀清下令:官兵不留,百姓不伤。
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一切的官、兵以及他们的家属,全都杀无赦。
武昌城内一片混乱,太平军在街上几乎逢人便杀(此处亦不必过分苛责)。
不少官员带领几十人,一两百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甚至有一个知县战斗受重伤,倒地不起,三天后,仆人见他气息未绝,偷偷搬回家。
他回家后告别家人,晚上就自缢了(可能伤也没那么重)。
还有一场战斗异常惨烈,太平军前赴后继,死伤很重,有一个太平军女兵尤其凶悍,清军总兵提刀直劈其面,横尸巷口,足长尺许。
不久,太平军越来越多,这个总兵血满战袍,力竭自刎。
作者特别说了一句“足长尺许”,从侧面可以看出,太平军禁止缠足的政策,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人不止一面,前文提到的那个梁星源,端坐在厅,太平军进入,他说:
我等为官,不能保守土地,诚宜杀,然吾百姓无辜,若慎勿肆屠上千造物。
说完,用眼睛瞪着士兵,一个太平军士兵用枪刺穿他的脖子,将其杀死。
在临死前,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只说百姓无辜,还是相当令人感动的。
其他大批官员和家属自杀,有的合家几十口人自缢,还有的先推幼女入井,再跟妻子自缢。
还有记载,当时有老百姓放炮,手持香炉,跪接太平军入城,这种主动归顺讨好的人却也都被杀了。
因为他们犯了太平军的忌讳——禁止偶像崇拜,这些放炮焚香也被认为是旧俗。(此处存疑,姑且一看)
还有人记载了一个有点好笑,又有点可悲的笑话:
太平军士兵手执钢刀,沿街搜查,问汝家藏有妖否?
来者皆操广西口音,我不知何者为妖,急应曰:我家向无妖怪。
后知妖者,呼清兵为妖也。(刘禺生:《世载堂杂忆》,所写的是奇闻逸事非正史)
杀戮持续一天,杨秀清下令止杀,并让民间收拾积尸,洁净街衢,违者斩。
民间开始扫雪,并将污秽扔到江里,城上的尸体,就从城墙上抛下,积柴焚毁,秽气熏天。
但武昌城总算干净了,干净的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此时,洪秀全等诸王才开始进驻武昌,黄纸贴大门,诸王和家眷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簇拥而入。
进攻武昌的过程大致说完了,下面我们看看太平军是如何管理这座城市的。
为什么说城市被毁了。
三
以客观事实来看,太平军的确在摧毁这座城市,原因有三点:
1、掠光所有民间财富。
2、摧毁家庭。
3、毁坏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我们列举一些细节,就能更清楚地看这三点。
先说第一点,抢钱。
贼三五为群,入人家搜刮,加刃于颈,逼索金宝,这样做了好多天。
设置进贡所,让百姓进贡,凡事金银钱米鸡蛋茶叶都行,说进贡后就各归本业,否则就拉去充兵。
民众一听,都纷纷排队进贡,少的几百钱,多的黄金百两,进贡完后,给你一个收据,上面盖着大印。
当然这是一个骗局,进贡之后,仍然百姓们仍免不了要被拆散家庭,男女分馆。
有人说,那我把金银藏起来行不行?
太平军规定凡是埋藏金银的人,一旦搜出,全家斩首。
见到高大门户,就进去翻箱倒柜席卷一空,有的前脚刚走,后面又有一队跟着来搜,有的一家都被劫掠十多次。
这种情形在南京城破后,将会再次上演,甚至在太平天国后期,苏浙农村等地区也大面积存在。
很多大户的地板被掘开,可疑的墙壁被砸烂,其他诸如大缸和花瓶之类,都被敲碎翻找。
所以这种掠夺,同时也会造成对城市的破坏。
太平天国正规军相对比较正规,但其中也有很多地痞流氓混在其中:
他们持刀四处掠夺,即使是穷巷穷家,也绝不会空手而归,百姓很怕他们,都称之为王爷。(《武昌纪事》 陈徽言)
其实不止太平军,清军中也有很多兵痞,打胜仗了去抢,打败了一哄而散,干的就是这门生意。
这部分的账,你觉得是否该算在太平军头上呢?
抢的这些钱,除了给洪秀全诸王享用外,其余都放到圣库里了。
洪秀全原本设想是,一切财物交给圣库,吃饭时候再按人头发放粮食,以保证人人有饭吃,无处不保暖。
但这种圣库制度,真的实现了这一点吗?
从洪秀全和杨秀清华丽的王府和奢华的生活来看,并不是这样。
真的实现了人人平等了吗?
实话实说,的确是平等了,但这是一种倒退式的平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家有几个小孩,小孩们抱怨自己压岁钱不平等。
按常理,给压岁钱少的孩子补齐就行了。
但家长却说:乖,你们的压岁钱全部交过来,妈妈帮你们保管。
这样全部孩子手中的压岁钱为0,表面上看是平等了,但也倒退了。
太平天国实施的就是这一种政策。
私有制的破坏,导致商业的崩溃,繁华的城市沦为一个大军营。
结果真的如承诺的那样,以后大家都是兄弟,吃喝无忧了吗?
一个月后,太平军突然带着金银财物和几万名男女新兵撤离武昌。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在没有长期准备的情况下,将百姓钱搜刮到圣库,然后离开。
以后数年,经过多次争夺,最终太平天国永久地失去了武昌。
所以,无论洪秀全是否主观故意,客观事实上,这都是一种掠夺。
下面谈谈破坏家庭和破坏传统文化。
四
前文说了,太平军原本承诺进贡了就不用分馆为兵,各归本业,但实际上,一律分为男馆和女馆。
男人入男馆后,没有民,只有兵,全部称作是圣兵。
女人入女馆,每天也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
分馆之后,每天吃饭都有定量,当然只是维持最低生活标准(25人一天只发油一杯),物资再丰富也不会多发,但一旦紧缺就减半,甚至不发。
这种统一管理,其实造成了资源浪费(谁会像爱护自家粮食那样爱护圣库的粮食呢?)。
夫妻母子均不能见面,一旦发现男女同住,则斩首示众。即使子女看望父母,也只能在门外数米的地方,大声喊话,声音务必要响亮。
这种行为带来巨大恐慌,有人不愿被拆散,而全家自缢或投水。
这种情况具体有多少就不知道了,但就连太平天国官方文书也承认:
在尔民人以为荡我家族,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为之尽散,嗟怨之声,至今未息。
武昌只有一个月,分营制度还未完善,下面举出南京的例子,更能细致地看清这种制度。
太平天国分营的目的,是将城市自由贸易完全毁坏,在他们看来城市是邪恶的,将其变成一个大军营后,才能秩序井然:
将人们按照职业分为木营、织营、金匠营、金靴营、镌刻营、锈锦营、瓦匠营等。
只供吃饭,没有报酬,这些人干活的积极性可想而知,逃跑是常有的事。
女馆也不是吃闲饭的,她们被迫解开裹脚布,否则斩首示众,被驱赶挑担,搓麻绳,制作衣服,甚至挖壕、挑砖、运土等。
在占据武昌20天左右,命令民间女子去广场听讲,选十多岁有姿色的女子60人,将她们逼送入诸王的府上,与父母永别了。
除此之外,无论官是否文盲,都需要去向民众讲道理。
讲道理就是宣传拜上帝教,有一次有个听众不满这种愚民的言论,就走上前抗议。
但他却马上被抓起来,五马分尸,但仍旧没死,后来被士兵乱刀砍死。
作者说,可惜当时没有流传这个人的姓氏,但有野史说是马秀才,我们姑且称其为马秀才吧。
可怜洪秀全也是一个落魄文人,一旦得势,就开始迫害其他文人,这种历史看起来是相当的怪异。
当然在文化破坏方面远不至于此,太平天国大面积地毁书,毁庙,在此不说了。
一个月后,洪秀全率领一百多台轿子,出武昌城,并让士兵向民众喊话:
将烧九门内的房屋,男女都跟从东行,否则烧死也。
男人十之八九,女的十之一二,都跟随东下南京去了,据说在武昌兵力从10万,一下扩张到50万(数字可能有所夸大)。
用放火的方式胁迫民众跟从,是不是真的呢?
在《武昌纪事》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跟从就放火烧死”这样的话,但有这样的记述:
驱赶女馆妇女登船,人多船少,有的坐在江边冻饿整夜,有的女子投河自尽,还有烈女拉着贼妇跳水同归于尽。
第二天晚上,城中各处火起,赤光如天,明如白昼,江中的贼船往来,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至此,太平军全部撤离武昌,给清军留下一座空城。
五
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太平军根本没有长期占领武昌的打算,那么掠夺那么多财物交给圣库,就没法合理的解释了。
注意,我上面写那么多,其实并不是说太平天国军纪败坏,恰恰相反,此时的太平军军纪是远远好于清军的。
跟清军烧杀抢掠不同,太平军的抢掠,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掠夺,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圣库。
但恰恰这种才更可怕。
在杀人和乱妇女方面,太平军的纪律是好于清军的。
上面也说了,清军规定杀一个长毛20两,很多太平军占领的城市居民也是被迫留长发,当然一律杀了领赏。
但在掠夺钱财方面,太平军掠夺得更彻底,因为这是一种有组织的掠夺。
这种对城市的破坏,仅仅只有太平天国吗?
任何一座中国大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基本上都有多次被毁坏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谈谈本文的主题。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天然的恐惧,逃离,仇恨,并摧毁城市的愿望?
一切暴力的背后都是恐惧,中国传统文化赞美田园和山水,对城市则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的恐惧恐怕是,城市规则的制定者——衙门。
在文人眼中,农村都是可怜的卖炭翁、养蚕人和农夫,他们都是受害者;城市里的人都是贪官污吏、遍身罗绮者的富人,有吏夜捉人的爪牙。
所以,农民一旦起义,首先就是要摧毁城市,掠夺城市,这是一种长期压迫的反弹。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城市不是靠商业和规则维系的,而是靠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衙门权力来维系的。
《窦娥冤》里的反派是酷吏,而《威尼斯商人》的反派是奸商。
前者是规则的制定者,后者是规则的投机者,注意投机者虽然坏,但是遵守规则的,破坏性没有那么大。
所以在古代,中国的城市极度脆弱。
一群人来了又走,夹杂着自私和理想主义,报复性改造城市,这个过程太过于喧嚣。
中国人厌倦了喧嚣,厌倦了尘世,所以也厌倦城市。
中国人更喜欢山水田园,是因为那里很安静,没有“人”。
武昌城在燃烧,像一个由现实谱写的寓言和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