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太平军自从打下武昌之后,将武昌城掠夺一空,裹挟几十万民众,实力大增,直接把下游几个城市吓傻了。
这也不能怪他们,太平军江面上旌旗密布,绵延几十里,顺流而下,你看了也怕。
这其中就有南京城的老大,名叫陆建瀛,本来咸丰是派他去拦太平军的,但他一见太平军就吓得连夜跑了。船行到一个小地方,士兵都跪下迎接,他大呼:
贼势浩大,大家快跑逃生吧!
士兵听到都非常感动。
就这么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大家一般人对陆建瀛都是嘲笑,我却觉得这人并不太坏,至少比自己躲在背后,鼓动士兵去送死的人强。
陆建瀛其实是个经济学家,主导了清朝后期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所以问题还是出在咸丰身上,他为何要派一个经济学家去带兵打仗呢?
一
咸丰水平很差吗?
当然也不是,要知道咸丰登基时还不到20岁,想想我们20岁时在干嘛?而他老爹给自己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加一群老家伙,实在无人可用。
咸丰一开始任命林则徐,但林则徐老了,身体也不好,半路病逝。咸丰只得再新派个钦差大臣,他很想知道,问广西到底谁在起义?
结果这个钦差去了之后,给咸丰列了个清单——除了拜上帝教,广西的起义还有十几个。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咸丰一共任命了9个钦差大臣,个个都是老弱病号,平均年龄60多岁,甚至最大的79岁,最小的也有54岁了,但这个“年轻人”却是个病秧子,没多久就死了。
不是说这些钦差大臣又老又迂,恰恰相反,他们个个都是人精,基本都是文科类各行业的专家。
他们有经济学家、外交家、法学家等,当然还有文学家和书法家自不必说,基本上古代有功名的个个都是,但就是没打过仗。
唯一一个职业军人,就是60多岁的老将向荣,但他颤颤巍巍,马都骑不上去了。
这也不能怪咸丰用人魄力不够,当时清朝为了防止将领拥兵自重,一般打仗时都派文人去管理武将,这是传统。
另一方面,光派文人还不够,还得派重臣,比如像总督这样级别的才行,否则到地方之后,往往指挥不动。
这里也顺便说下清廷的战时决策机制,皇帝和军机处是老大,钦差大臣老二,各地将军老三,这样一级一级指挥。
皇帝和军机大臣坐镇紫禁城,指挥一切,前线将帅必须按照指挥行动。但当时600里加急通常都得20多天才能送到紫禁城,一来一回得一个多月,军情瞬息万变,这样的结果就是双方净扯皮了。
这些钦差大臣因不懂军事,往往被当地将领瞧不上,因此造成将相不和。
而军队又都是临时拼凑而成,大家谁也不想当出头鸟,打仗时都想自保,一旦失利就互相指责,仗打得再好不如奏折写得好,因此大家争着向皇帝告状。
这样武将和钦差大臣之间,武将和武将之间,也一直在扯皮。
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咸丰、钦差和各地将领们也都很无奈,好像谁都没错,但又好像谁都错了,这就说明这个决策机制有很大的问题,这就很考验最高决策者的悟性,此时的咸丰还需要总结。
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武昌陷落,这2年时间里,清廷的钦差大臣走马观花似得换,结果都不灵。这个过程就不细说了,只重点说说陆建瀛的情况,因为其他地方的情况也都很类似。
南京离广西有3000千里,一开始城内士绅是一点都不担心,想广西距离这么远怎么可能祸及咱这里?
结果没想到短短2年就打到南京城下,其实也不是打到这里,而是被驱赶到此。清廷各大员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有的钦差大臣扎营都离太平天国90里开外,美其名曰断敌人的回路,但就是没有敢冲到前面拦截的。
太平天国转战各地,最后就来到了湖北省。
结果湖广总督就抱怨说,起义是从广西而来,你们不能像赶麻雀一样,赶到我们这里算完事。
二
在武昌失陷后,咸丰很焦虑,一口气任命了3位钦差大臣,两江总督陆建瀛就是其中之一。陆建瀛头皮发麻,也来不及招募,只好带3000人奔赴上游堵截,结果磨蹭了1个多月,才到达九江。他命部下去上游堵截,结果被太平军杀的大败,尸体顺流而下,把下游清军吓坏了,陆建瀛临阵脱逃。
咸丰不停地追问,你折回后,沿途如何布置?
陆建瀛不管不顾,一闷头往南京跑,他只带十多个随行人员,两艘小船,水流而下,去的时候1个多月,回来只需4天。
到了南京后,陆建瀛三天闭门不出,这三天他到底在家干吗?谁也不知道,一说是他十分迷信,在诵经念佛;另一说是正在紧张地策划身后事,安排着将家眷财产都送往京城。
他本人确实迷信,一天到晚诵经拜佛,并让南京周边寺院僧人进城助守。此时的南京城风声鹤唳,南京周边的防守也形同虚设,有的城外的据点只是搭了一两个布棚子,住几十个兵,还都是鸦片鬼,羸弱如妇女一样。
守卫南京的清兵一共有5000人,但城内只有2000人,要知道南京城周长60里,为了凑够人数,开始招募老百姓参与防守,每天200文钱,其中登城防守的工资翻倍,呐喊还有额外的工钱。
但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怎么样,招来的都是地痞无赖,财政很快吃紧。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名叫祁宿藻,此人做的是一个管钱,管人事的官,也干过不少好事,名声不错。
城防事务都是他在张罗,但他越来越感到无奈,城虽然大,但人不顶用。有时候一个城的民风很重要,南京富甲四方,200年来没什么战事,人都懒散惯了,不知道打仗的厉害,即使战事迫在眉睫,正经活没人干,仍然在攫取各自的利益。
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钱人连夜拖家带口溜了。
陆建瀛就发布告示说:大家不要跑,你揣着家产跑出城,肯定会被抢劫的,到时候你来报告,我们就不管了。你想想十多年前(鸦片战争)英国人来的时候,那时候跑到乡下的人,不都遭瘟疫死了。
这一招很损,但确实管用,很多平民被忽悠,甚至从附近迁入城内,而他却自己的家眷悄悄送往京城了。
清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传来,陆建瀛下令将13座城门,全部用土袋堵死,城外的清军见状,惶恐不安,连忙弹药、辎重全部扔了不要,也全都跑到城里来了。
南京城墙又高又厚,其实只要有个优秀的将领防守,是非常难攻下的。在后期江南大营和曾国荃的湘军,都证明了这一点。
1853年3月,太平军先锋李开芳到达南京附近,不久水师也来到南京边,战船无数,密密麻麻。
城内文武如临大敌,日夜戒严。有些清军还没见到贼,大小炮整天放,一天耗费火药几千斤,给自己壮胆。城墙上呐喊声、炮声、战鼓声喧嚣无比。
太平军知道这其实是对方害怕,故意运来五百尊罗汉,排列好,插上几十面军旗,点上灯烛,摇旗呐喊,城上清军吓得彻夜开炮,不敢休息。
最后火药都浪费完了,直接把祁宿藻气的口吐鲜血死了
陆建瀛确实对作战不在行,主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命人在城门上用纸糊一个神像,放在炮后,希望破太平军的妖术,被传为笑谈。
即便如此,太平军想正面攻破城墙,还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方法还是挖地道。
清方特务得到消息,吊回城内报告,他们让人在地上埋一个缸,让瞎子坐在里面听,企图听到太平军挖地道的方向。
但连续两天大雨,什么都听不到,城内也没有做出其他应对措施,对于挖地道这一招的应对还是不够专业。
太平军为了掩盖地道施工,每日在各城门猛烈炮击,城内清军慌忙应付,陆建瀛承诺每斩一个太平军,赏六品顶戴,赏银50两。
重赏之下,的确有小股勇士冒险下城偷袭,但收效甚微。
到了1853年3月19号晚上,太平军的炸药、炮位、浮桥、云梯和突击队都准备好,就等爆破成功。
在天没亮时,大雾笼罩,轰然巨响,城墙被爆破了六七米宽,守城兵丁哄然逃命。
三
陆建瀛还在睡梦中,急忙乘坐4人小轿,希望躲进满城。满城是朱元璋修的皇城,相当于市中心,由满人居住。
满人将军早看陆建瀛不顺眼了,不准他进来,然后陆建瀛就被杀死了。
到底是谁杀的?
一说是太平军一个小分队杀的,另一说法是满人将军派人杀的。
双方都有证据,陆建瀛的蹊跷之死,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当时流传关于陆建瀛的说法非常多,比如:
说陆建瀛的女婿和女儿被太平军抓走了;城破后,杨秀清让人寻找陆建瀛的下落,并要求士兵不准伤害;甚至还说陆建瀛其实不是胆小,他其实内心同情太平军,但这些都没有可靠的来源。
在太平军北伐的时候,有南京逃出的人报告说:陆建瀛其实没死,我看到他在贼营,头戴黄冠,身穿黄袍。
咸丰看了说:如果属实,那真的天理不容了。
在曾国藩攻破南京城后,还没忘这事,派人寻找陆建瀛下落,陆的后人带着当事人家丁,在专员的见证下,找到了他的遗骸,曾国藩还亲自前去吊祭,护送遗骸回到原籍。
陆建瀛在是有些政绩的,曾推动淮南盐政改革,清除积弊,就是打仗不太在行,当时没有专业分工,领导认为你既然文章写得好,那么你打仗应该也很聪明。我们的历史容易神化一个人,同时也很容易诋毁一个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太平天国之所以能短短2年就打到南京,是因为对手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