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前一段时间感冒了2周,又持续咳嗽了一个月,父亲又住院了两周,所以一直没有写东西。当然这只是外因,我想了想其实最重要的内因是,我对写作太苛刻(期间也写了一篇不太满意也没有发)。

这是一种追求完美所带来的拖延症,太注重结果,反而失去了过程的乐趣。

所以我觉得写文章还是轻松点,保证史料正确(我力所能及的正确),其他地方没必要太过苛刻。

前几天在一位叙利亚诗人的作品中,读到这样一句话:

野兽举着一朵花在踱步。

我立刻就想到曾国藩,太形象了。曾国藩的内心是一头野兽,手中的那朵花就是儒家文化。

很多时候,文化只是一种门面装饰。

野兽拿着一朵花,仍然是野兽,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表面上看,这句话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有相似之处,但其实大有不同,猛虎细嗅蔷薇是一种自我陶醉。

而野兽举着一朵花在踱步,则是一种表演。

注意本文虽然会写很多曾国藩的血腥残忍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要对其做一个终生的评价,依然只是写他的一个侧面。

我们说一个人坏,只是说他具有坏的一面,并不是要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

那样做毫无意义,反倒成了新的施害者。

一个人的真相,不在于他所展示的,而在于他没法展示的部分。

除非生命太短暂,无论一个人多么虚伪,都不可能隐藏一辈子,因为一辈子太长(而且也是很亏的,因为其隐藏的目的没有达到)。

曾国藩活了60多岁,足够展示一切了。

一、怪胎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曾国藩是一个悲剧儒士。

他是儒家学说历经2000多年走进死胡同后,孕育出的一个怪胎。

他是过度反省的受害者,几乎达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从这一点来看,曾国藩和洪秀全有共同之处,只是洪秀全做了儒家的叛徒,跳进另外一个火坑,曾国藩则死守儒家学说到死。

这也印证了俩人在职业道路上,所走的不同之路。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比洪秀全大3岁,他祖辈比洪秀全家族有本事,爷爷辈就成了地主。

但一直没功名,只富不贵,爷爷就将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父亲身上。

曾国藩父亲不争气,考了16次都没考上秀才,生了个儿子,就是曾国藩。

爷爷又将希望落在年幼的曾国藩身上,他4岁读书,8岁就读完五经。

这种恐怖的拔苗助长,可能是造就曾国藩早熟和焦虑的性格原因之一。

曾国藩出生时家境到底如何,各有说法,我感觉应该算是穷地主水平。

当然比洪秀全家境好太多,要论智商,曾国藩可能比洪秀全高不了多少,但曾国藩从小被倾注大量的教育资源,造成二人人生的差别。

首先他爹就是个秀才(43岁终于考上了,只比曾国藩早一年考上), 能从小辅导孩子作业;洪秀全父亲是文盲。

洪秀全自始至终都在山旮旯里闭门苦读。

曾国藩可以说是被大城市各种辅导机构硬生生地训练出来的。

曾父将儿子先后送到湘乡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就读。

在考中举人后,曾国藩留在北京的一个书院读书,失败后再次回到省城的会馆读书。

这种教育资源是洪秀全不敢想的,他去一趟省城都费劲,失败后只能独自关门憋大招,所以后面憋疯了。

一开始曾国藩考秀才也不顺利,父子俩双双落榜,相当凄惨,甚至曾国藩的文章还专门贴出来被当做反面教材。

后来曾突然开窍了,考中了秀才,第二年考中举人,名震乡里。

在两次考进士失败之后,曾国藩借盘缠游历浙江,还花一百两买了一套书。

1838年,曾国藩最后一次进京赶考,他是幸运的, 27岁考中进士,比当时平均录取年龄早了十年。

曾国藩:野兽举着一朵花在踱步

从此时来看,曾国藩是儒家教育的受益者。

人一旦成功,往往是舍不得丢掉过往的“成功经验”。

曾国藩正是靠着儒家学说翻身,他怎么可能反儒呢?

正是(没落后的)儒家文化害惨他一辈子。

孔子是PUA大师,提出了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君子),后世又提出一套严苛的修身方法。

曾国藩就是思想的奴隶。

入京后的曾国藩“毛病”挺多,串门、喝酒、聊天、下棋,忙的不亦乐乎。

但此时的曾国藩才是人性尚存的曾国藩。

随着对自己的严苛自虐,他将一步步滑向深渊。

曾国藩日记里主要就是骂自己:

一天,得知朋友新纳小妾,曾国藩一边夸朋友艳福不浅,一边非要看看,朋友心存不愿,但仍旧让小妾出面,曾国藩说了些挑逗的话,回家路上浮想联翩。

他回家写日记大骂自己一顿。

类似为色动心的次数挺多,回家就写日记骂自己是禽兽。

就连跟原配妇人,在白天交流情感,都要戒。(房闼不敬)。

房闼就是闺房的意思。

不敬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解释说是夫妻吵架,我倒不这么认为。

日记原文这样写:早起,读书二十页。旋房闼不敬。

旋就是随即的意思,吵架应该没有那么快。

这里并不是批评他的行为,但他在日记中写,要戒掉这个,就太过于苛刻了。

有时候起床晚了,他就在日记里骂自己可恨、可耻、下流。

那戒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

立志改过自新以来五十天了,没有改掉一个坏毛病。

对待自己太过于苛刻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又很容易让身体生病。

曾国藩就一身病,刚进京赶考,就肺病大作,差点死掉。

后来又有耳鸣的毛病,眼睛模糊,寸大的字看不清,不能苦思久坐,肝、肾不好,还患有疝气,甚至还吐过血,可能胃也不太好。

曾国藩最有名的病,莫过于牛皮癣了,让他苦不堪言:

奇痒难熬,以至于搔得浑身出血而仍不止痒,令他痛苦万分,直觉无生人之乐。

如果一个年轻人身患多种慢性病,很可能是心理压抑造成的,我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例子。

曾国藩也多次写自己患有严重失眠,焦虑、抑郁、心态差:

近日天气炎热,余心绪尤劣,愧恨交集。

在战事最焦灼的时候,他半夜惊醒,白天烦躁不安。

三更睡,五更醒,我天性偏激,苛责自己多年,但仍一触即发,不可遏制,几乎一辈子改不了,多么令人惭愧惶恐啊!

相由心生,一个外国人见到曾国藩,这样描述他的外貌:

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曾国藩:野兽举着一朵花在踱步

曾国藩还有自杀倾向,有多次自杀的记录。

在跟幕僚赵烈文聊天的时候,曾国藩说自己:日夜望死。

有次打败仗后,他偷摸驾小船到僻静地点投水,被跟随的幕僚救起。

当时曾国藩投水,头要淹没,随从赶紧拉住,曾国藩大骂,随从不敢违抗,正要放手的时候,幕僚骗他说:湘潭大捷。

曾国藩才被拉上船,回去衣服湿透,光着脚,头蓬松着,饭也不吃,写好遗书,等明天再自尽。

结果第二天捷报真到了,曾国藩才笑说:生死有命啊。

曾国藩对自己过去的自杀行为,讳莫如深,南京城破后,上到将领,下到士卒都发了财,唯独当年救他的那位幕僚,终生都未得到重用。

都说功高莫过于救主,结果落得这样的下场,令人唏嘘。

自杀者,必定是杀人者;一个人对自己狠,对别人也必定狠。

所以说要想做个善良的人,先对自己好一点。

我们能够看出曾国藩内心极度自虐和了无生趣,平生只有两大爱好:

围棋和杀人。

每次大批量屠杀后,就会写信说:

从来没有如此痛快过!

杀人有什么可痛快的?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其内心巨大压力的一种释放。

二、野兽

上文只写曾国藩自虐,下文说说虐人的一面。

弟弟曾国荃杀害8000太平军后非常自责,曾国藩写信开导说: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荃是个暴脾气,跟牲口一样,在抓到李秀成后,他亲手拿着刀就对着李秀成一顿乱刺,就这么一个牲口,在杀人方面,竟然还需要接受哥哥的心理疏导。

可见曾国藩的残酷程度是大于弟弟的,叫他“曾剃头”真的一点都不冤枉。

1852年,曾国藩奉旨到湖南长沙督办团练,省城里的三位大臣都很轻视他。

谁知曾国藩一出手就惊掉诸位同事的下巴,他设置一个审案局,嘎嘎乱杀。

审案局不需要任何程序,定罪也不需要证据,只要团绅说句话,就能将人置于死地。

大多数自媒体文章对曾国藩此时的行为,都这样写:重者斩立决,轻者活活打死,再轻者给予残忍的鞭刑。

大概是认为“曾剃头”的意思是“砍头”罢了,其实这是错的,重则凌迟。

曾国藩在很多朋友的书信中,多次谈到喜欢用凌迟之刑:

一旦拿到首要诸犯,立即凌迟,不必拘泥常例。(朱孙贻)

我一旦抓到不法之徒,立即凌迟,所以才获得猛厉的名声,其实所杀的没几个。(张荣组)

我在此期间,天天管理诉讼,不法之徒,就凌迟了,所以才获得猛厉的名声,实际没杀几个,少见多怪,俗人自生诧异罢了。(左宗棠)

只要是重案,立即凌迟,或者枭首示众,颇立声威。其实我三个月,才杀了50人而已,跟古代酷吏比,这人数根本比不上。(陈源兖)

解释就是掩饰,曾国藩一封封地写信辩解,可把凌迟刽子手累坏了。

真的只有五十人吗?

也许恰好只有那三个月这么少吧。

在后来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一个案子就杀了一百多人,曾国藩写道:

一共抓获130多名犯人,斩立决 67名,监毙狱中者36名,永远监禁者4名,讯后无辜释放者25名。

曾国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他当然知道,而且他老早就想好了要这么干,在给咸丰的信中写道:

臣之愚见,欲纯用重典以锄强暴,即使臣获得残忍严酷的名声,也不敢辞。

咸丰大大夸奖了曾国藩,曾国藩对下属的滥杀也是一顿夸奖:

李元度在江西要大开杀戒,曾国藩赞许说:

像割草一样杀人(斩刈草菅) ,让民害怕我远远大于害怕贼。

要写曾国藩滥杀的案例可就太多了。

曾国藩对杀很多人后的感觉是痛快,杀人越多,他就越痛快。

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在长期自虐中,心理扭曲变态了。

1861年5月,安庆城外,太平军一千多人投降。

曾国藩得知消息后非常开心,写信问曾国荃,这些人通通杀了没有?

当他听说这些人已全部被杀之后,可谓高兴至极:

平时攻克一个大城,获一大捷也不能杀许多真贼,真可喜也!

曾国藩又写信给弟弟,反复告诫: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终于湘军攻克了安庆城,守卫安庆的太平军被屠戮干净,据一个洋人记载,湘军肆意屠戮,男女平民,尽被杀害,被剁碎的尸体漂浮在长江中,就连英国舰船都因阻塞难以前进。

而曾国藩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向朝廷报喜说:

杀死长发老贼2万多人,有些逆贼情急之下,跳江跳湖游泳逃窜,又被我军水师拦截杀害,实在无一人漏网,真是大快人心。

其老弱妇女,暂时先捆缚,等明天审讯后,再决定斩首或者释放。

一次火烧太平军船获大捷后,曾国藩在奏折中描述战斗情形,欣喜之情无法掩饰:

太平军士兵随浪逐流,岸都烧红了,河水都温了,船户水手难以分辨,无法搭救,只好让他们同归于尽,事情虽然很惨,但功劳神奇,水战火攻,未有如此痛快者。

在得知李鸿章在苏州杀死八王和2万降兵后,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

最近,就李鸿章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国藩为什么总是在杀人之后,说很快乐呢?

很可能曾国藩内心压力太大,因扭曲而产生的怪异快感。

想象一下那种场面,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曾国藩却站在一旁,放声大笑,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都说虎毒不食子,那曾国藩对待女儿又怎么样呢?

曾国藩为大女儿订了娃娃亲,但女婿实在是不务正业,在家就暴躁,在外酒色无度。

曾国藩不信邪,将女婿接到家里来亲自管教,结果仍然不争气,管严了就吞鸦片自杀,胡作非为。

曾国藩再好的脾气,也实在无法忍受,就把他赶走了,声明断绝关系。

女儿不堪忍受,想回娘家,曾国藩不许,让她恪守妇道,劝其忍耐,孝敬翁姑,结果女儿精神压抑29岁就死了。

有人说,这不能怪曾国藩,她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我不这么认为,刀杀人,不能怪罪刀,而应该怪罪拿刀的人。

哪怕一个老百姓见女儿在夫家受虐待,也不能坐视不管。

曾国藩有5个女儿,大都生活不幸福,曾国藩总劝她们忍耐。

我们不能怀疑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但当他没有智慧,只有机械的信念的时候,爱往往也会变成伤害。

曾国藩在暮年的日记中多处写自己悔恨交加:

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不能振作精神,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一辈子修身,但老年时对自己的学业和德行,都是极端失望的。也就是说曾国藩修身失败了,这种失败是压抑人性的必然结果。

谴责欲望就是妥协和新渴望之间无用的轮回。

我们现代人就不要学了,别整天谈什么自制力,没用。

曾国藩:野兽举着一朵花在踱步

1872年,曾国藩61岁,去世。

他一辈子勤俭,疾病、焦虑、抑郁、嗜杀,不近女色,只有一个原配和生活一年多的小妾。

这样的一生你愿意过吗?

反正我是不愿意的,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曾国藩是极其在意名声的,从他跟幕僚的一次对话就能看出来。

曾国藩说:我这次来江南任两江总督已经半年了,墙壁上没有一幅有落款的字画。办公用的几案上也荡然无物。人们是不是要嘲笑我太简陋了?

幕僚:自从有总督衙门以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空荡寂寞的衙门。人们想赞颂您的大德还来不及,怎会有人笑话您?

曾国藩:你将来给我写墓志铭时,这也算一件趣事啊。(竟然指定自己墓志铭的写作要求)。

……

幕僚:请等到您盖棺论定之后,在下愿意担任文集编纂的事。

曾国藩又说:

我死后,文集和名声方面,希望您主持正论啊。

赵烈文日记

曾国藩确实骗了不少人,他厚黑学功夫确实一流,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但他缺乏了一些东西,那是什么呢?

他缺乏人性,对爱也一无所知。

他既不爱自己,也不爱任何人,他眼中只有对狡黠的崇尚、对超人的崇拜和对平凡人的蔑视。

有人说,曾国藩的残忍行为,在那个年代,在那个位置,是不得不做的。

那我们举同时代李秀成的例子,此二人位置也差不多。

李秀成自述中写如下记录:

克复苏州城,得兵五六万人,未杀一人,清朝满朝文武无数,都没有伤害,各自回家,没有盘缠的,我给盘缠。

民众举办团练,抢掠到城墙边,部将都说要将他们杀干净,我万不从。

后来,我亲自带十多只舟,到民间安民,四处子民拿着武器,将我一人围困在内,随我去的文武人人大惊失色,我舍死一命,安抚苏民,矛枪一一指着我要杀我命,我并不还手,将理由说明白,民心顺服,各方息手,将武器都收回了。

你能想象让曾国藩像李秀成这样,为善良而冒巨大风险吗?

曾国藩不过是肮脏的利己主义者。

他写的一篇篇文章,跟野兽举着的那朵花一样,不过是一种装饰品。

历史不是童话,终于迎来了一个诡异的结局。

1864 年8 月7 日 ,曾国藩砍下李秀成的头。

第二天,朝廷封一等侯,太子太保,双眼花翎,不苟言笑的曾国藩乐不可支,近乎失态。

那个时代“最暗黑”的人,杀了“最善良”的人,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