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梁启超 繁体
研究出办法,计算好数量,逐步加以推行,培养天下的人才就很容易了。我开始读《孟子》时,看到孟子说执行王政很容易,心里也以为确实是这样。等看到 他和慎子讨论齐、鲁的土地,认为先王治理国家,大都不超过一百里,主张再有王者出现,凡是诸侯的土地,有的方圆千里,有的方圆五百里,都应该减少土地一直 到几十里。于是我就怀疑虽然孟子很贤能,他的仁义和智慧足以统一天下,又怎么能不通过武力胁迫,就可以使几百几千里的强国,在某一天会割让自己十之八九的 土地,和先王时的诸侯一样大小呢?后来我看到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允许诸侯王公可以推广皇家的恩德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皇帝亲自到他那里确定封 号,让他另外归属于中央政府。于是诸侯王的儿子和弟弟,都各自得到了分得的土地,势力强大土地广阔的最终也被分得弱小,然后就可以懂得研究办法、计算数 量、逐步推行,就可以使大的变成小的,强的变成弱的,不至于发展到倾覆、惊骇、变乱、败亡的境地。孟子说的话并没有错,况且现在想改革变易,从客观形势来 看并不像孟子当时所要做的那样困难。所以我说:研究出方法,计算好数量,逐步推行,做起事来就很容易。但先王治理天下,不担心人们不去做,却担心人们不能 做,不担心人们不能做,却担心自己不努力。什么是不担心不去做却担心不能做呢?人们希望获得的,是善行、美名、高等爵位、丰厚的利益,先王能控制这些统领 天下士人,天下的士人中有能够遵从先王的意志去治理天下的,就把他想得到的都给他。不能这样做就不给,如果是自己能力所及谁愿意舍弃希望得到的东西,不去 努力实现呢?所以说不担心人们不去做,却担心人们不能做。什么是不担心不能做却担心自己不努力呢?先王的法度,用来对待人的可以说仁至义尽了,如果不是特 别愚昧不可造就的人,没有不用力去做的。但如果不用至诚恳切的心去谋划,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人们就不可能用至诚恳切的心身体力行加以响应。所以说不担心人 们不能做只担心自己不努力。如陛下确实想造就天下英才,我希望陛下只要自我努力就可以了。我又看到先前朝廷想进行改革变易,开始估计利害关系不成熟,只要 有世俗侥幸的人不高兴进行攻击责难,就马上停止不敢再做下去。法度确立了人们就不会出现独自享受侥幸的情况,所以先王的政治足以施利给天下的百姓,当它继 承了前代的流弊和破坏之后,面对世俗的侥幸,想创立法制,一定会遭到艰难和阻碍。如果说因为先王创立法制,天下侥幸的人就会顺从高兴地趋之若鹜,不会有抵 触,那么先王的法令到今天仍然会存在,正因为创立法度艰难,侥幸的人不会高兴地顺从、认真奉行,因此古人想创立法度,未尝不是先进行征讨诛罚然后才能按计 划进行。《诗经》上说:“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加以征伐冲击,使不好的东西灭绝,四面八方的人就没有谁敢不顺从了。)是说先王先进行征讨 诛罚然后才能按自己的意图治理天下。先王想创立法度来改变衰落败坏的风俗,成就天下的人才,即使征讨诛罚难以进行,也坚持去做,认为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所作 为。到了孔子,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就让那里的君臣舍弃他们熟悉的、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迫他们去做不擅长的事,他也只能来回劳碌,最 终被人排挤驱逐。但孔子最终也不改变自己的观念,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所坚持的,和周文王的心意相同。在上的圣人没有谁比得上文王,在下的圣 人没有谁比得上孔子,想有所作为进行改革,他们所作所为也大致如此。如今陛下掌握天下的权力,处于先王托付天下的地位,创立法制,又没有征伐诛讨的艰难; 即使有心存侥幸的人不满意加以非难,本来也抵不过天下人都顺从悦服。然而一旦有流于世俗心存侥幸的人说出不满意的话,就马上停止不敢行动,是因为心存疑 惑。陛下果真有意造就天下的人才,我希望陛下能迅速做出决断。研究出方法,计算好数量,逐步加以推行,用成功来勉励自己,果断做出决策,然而仍然不能造就 人才的情况,我还没有见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