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我们在禅坐的时候,特别是密集的禅坐,像禅七这样的修行中,是需要心理机制的。

我所说的心理机制,就仿佛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面对父母或师长的管教。我们修行,自己既是父母师长,又是被管教的调皮的小孩,所以心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有一个过程,就是《净行品》里讲的,要“善用其心”。我们以自己的心反过来调伏粗猛的身心,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作意是必须的,特别对初学坐禅的人来说。刚刚上座、盘好腿以后,最好念三遍三皈依,心里默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发愿,“我为一切众生的安乐修行禅坐”,然后再跏趺坐,坐好,进入禅修。

老参如果用参话头的方法,功夫已经成片,心念已经纯一,那就没有必要了。对于初学的人,需要提起正念(三皈依和发愿)之后进入禅坐。

在禅坐的过程中,我们会出现很多身心的反应、现象,这些身心的反应、现象出现的时候,还要用这个心来不断地做调整。这里面有几个作意是必须要知道的。第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正念,第二个就是正知。

正念和正知有点差异,正念是指心安住,缘在它要缘的对象上。比如我们要修数息观,就缘在数字和呼吸进出的那个触点上;如果是参话头,心缘在话头上,缘在疑情上;念佛号的人,心中佛号念念相续,这都是正念。

正知是什么呢?正知是对正念乃至整个身心状态的觉察。正念相当于一个仓库里放的财宝,正知相当于在仓库门口守护财宝的警卫,仓库里面放的是财宝,警卫员在门口守护着。

这两种心理机制在我们修行中是不可少的。妨害正念有掉举,就是心本来缘在一个对象上,结果丢了、断了。妨害正念的另一个敌人就是昏沉,因为吃饭太多,或者身体疲惫,出现昏沉,心本来缘在佛号、呼吸或者其他的对象上,现在不清晰、暗昧,乃至于完全堕入昏昧之中。

正知是什么呢?正知是自己对目前状态保持的觉察,知道自己现在在什么状态。正知里头一定有正念,但是有正念未必有正知。

打个比方,有个人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念念相续,乃至于得到念佛三昧。心一心不乱,完全专注在佛号上,身心轻安,但是未必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状态,未必对他现在的状态保持觉察,所以完整的正知要有一个前行,就是对佛法的修行理路有相当好的闻思做基础,依照闻思和了解,对自己目前身心的状态保持觉察,知道我现在有什么,没有什么。

这有一个什么好处呢?知道有什么,已有的善法让它增长,已有的恶法慢慢地对治,未生的恶法防备它生出来,所以正知是必要的。这是两个心理机制。

下面介绍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我们不管用什么方法坐禅,一定要有欲。佛学里的“欲”是一个中性词。贪欲属于染污欲,要戒掉。还有善法欲,就是以佛法为对象,想求善法、修善法的兴趣,所以欲基本含义就是兴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一下自己?我学佛以后,曾经观察过自己,有一段时间,我观察到,我拿一本喜欢的世间小说,看两三个小时觉得很快,拿一本佛经看一两个小时觉得时间很长。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思维了,这说明我看佛经的欲(兴趣),不如看喜欢的小说的欲强大。我看喜欢看的小说、兴趣强大的时候,很专注;看佛经的时候,兴趣不够强大,所以觉得慢。世间法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欲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坐禅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所修的法门生起欲,对自己坐禅这件事生起强烈的欲,要这样作意。用正知觉察自己有点疲软,有点兴趣丧失、信心疲劳,这个时候要用各种善巧作意来增长欲、增长兴趣。增长我们修行的欲的作意很多。

以数息观来说,打坐中间专注力不够强,有点疲劳,不想干了,这种感觉有点像牛拉车,拉了一段时间以后,不想再走了,磨蹭,心也会这样。在没有得到法乐、没有得到轻安、心没有宁静专注之前,它就是想溜号。这个时候要通过一种作意来生起欲。

以数息来说,应该怎么作意呢?我曾经对很多事情都发生过兴趣,我曾经对好吃的、好看的衣服那么有兴趣,乐此不疲,我曾经对网络乐此不疲,我曾经对手机各种功能研究得很用心——我曾经对很多东西都仔细研究,但是,我有没有研究过自己的生命?

我自己生命状态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每时每刻每一刹那,没有停止过发生的事情就是呼吸的进出!我从生下来到现在,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呼吸。

我研究过那么多外面的东西,我追逐过那么多外面的五欲六尘,但是,我没有关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件事——呼吸,因为呼吸一旦停下来就死了。没有呼吸的人只有几种:母亲肚子里的胎儿没有呼吸,潜在水底下的人没有呼吸,死了的人没有呼吸,入无想定的人没有呼吸,入灭尽定的人没有呼吸,进入四禅的人没有呼吸,生到色界天的天人没有呼吸。

现在我不属于这几种情况,我的呼吸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过,我有没有研究过它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自觉自愿专注在呼吸上面。因为你生起了兴趣:哎呀!现在我要研究一下我的呼吸了,这就是欲。

这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呼吸有研究的兴趣,因为自己的呼吸别人是研究不了的。若有一个别人能研究,那也可以,但是不可能。自己呼吸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的呼吸跟身体是怎么一个关联?自己的呼吸跟心念是怎么一个关联?只有自己去研究,去发现!

我们现在以安般念作为禅修的法门,就是要专注在呼吸上,要研究它。研究它可能会有很多的发现,这个发现可能在书上看不到,别人不能跟你讲,因为自己的发现是第一手资料,这第一手资料只有在禅坐之中才有可能得到。当你这样作意的时候,心力就生起来了。

在禅堂念佛的同修,你在心里默念,也要有相应的激发自己修这个法门的兴趣的作意。这个作意就很丰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至心称念弥陀圣号,一定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此生命终能够正念往生。阿弥陀佛是菩提心的化身,是无量光明。

我现在称念他的佛号,等于是在给他打电话,我在这边拨号码,阿弥陀佛一定会听到回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 “如母忆子”——母亲一直是在想儿子,只是儿子不回头。现在我回头,我想母亲,自然会感应道交。你这样作意,再念阿弥陀佛,那你的欲就起来了,你就会克服身心的疲惫、兴趣的疲劳。

参话头也有相应的作意。当你不能专注,当你的正念提不起来,也要有这样的作意来让自己生起欲、生起兴趣。所以激发自己对所修法门的欲,这个机制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一种警策。

下面说自我警策的心理机制。自我警策的作意,是我们在修行路上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是每天都要用的。我们出家人上晚课,有一个偈子,“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就是警策偈。我们在修行中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也要不断地自我警策。

现在禅七已经进行到第三天,可能有的同参腿很痛,身体有不适,这时你要用警策这一心理机制来激励自己。这个时候,你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学生。怎么警策呀?

我现在得到人身很不容易,遇到三宝更不容易,现在遇到这样一个道场,能来打禅七,不容易中的不容易,这里面有多重不容易。如果我现在不能忍受这点苦,不就把所有这些不容易得到的良机都丧失了吗?

还有,我曾经在吃喝玩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谋生忍耐很多痛苦,或者是来自于气候,冬冷夏热的痛苦,或者是来自于被责骂的痛苦,或者是来自于为生计奔波的痛苦……我们这个世间,一路过来有很多的苦,生有生的苦,老有老的苦……现在我为了修行,为了离苦,要忍耐腿痛,忍耐腰酸,这算什么呢?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我在修行佛法以前,所有这些苦——为生计奔波,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受的苦——都不能了结苦,反而只能让苦更加增长。现在为了修行打坐受的这点苦,它会帮我们了断所有轮回之苦。当这些苦了断的时候,智慧的快乐、解脱的快乐、禅悦法喜的快乐会呈现出来。

所以,现在我在这里打坐太值得了,不仅值得,还要为自己感到高兴:哎呀,我真幸福,我还有机会能受这种修行打坐的苦。你要这样警策自己、激励自己。这样激励以后,你的心力会增强,面对修行中的困难会更有信心。

这种自我警策机制不仅在禅堂中,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也需要用。这就是“八正道”讲的正思维,取什么,舍什么。有正确的取舍,在修行的道路上按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会停也不会偏离。

大家要知道,在修行路上,让我们停下来的缘太多了!让我们偏离方向的缘太多了!让我们往后退的缘太多了!如果你没有自我警策的心理习惯,没有自我警策的能力,不知不觉之间,善法越来越少,懈怠越来越多,离修行就越来越远,所以每天要自我警策。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