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有人问:什么是开悟?开悟这个词,在汉语上讲,不学佛的人、普通人把一件事搞明白也可以叫开悟。在佛教里,我们要解释这个开悟,就要回到禅宗的基本宗旨来解释。

释迦牟尼佛出世讲法四十九年,讲了很多法门,佛教里有一个比喻:所有的众生就像病人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大医王,他讲的法门就是治众生病的药。这个比喻是所有的宗派都接受的。

众生的病,根本上讲是一个迷,不是悟,是迷惑、无明,而迷的表现却千差万别。因为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比喻说众生都是病人,但是病不一样,有的人这个病,有的人那个病,有的人非典,有的人甲流,有的人胃病,有的人可能是癌症……

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个大医王所给的药不会是一味药:“这个是灵丹妙药,你们都吃它就好了!”不会是这样的药,他有各种各样的药。这就可以理解,佛陀讲了很多的法门,以这些法门为中心可能又表现出很多宗派,但是目的都是一个----治病。

在汉传佛教的背景下看这诸多的法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教,意思就是给你讲道理,用理论的方式先告诉你宇宙人生的规律,修行的先后次第,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地由闻思而及于修行,由修行而及于体证。

另外一类叫宗,特指禅宗。这个法门的特点就是我现在要讲的宗门的这几句话,你们都知道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教外别传”,前面说的“教”,按理论一步一步来,“别传”意思是还有一个。“不立文字”,文字是理论,所有理论必须以文字为载体,宗派的心髓不在文字里。立不是离,实际上,终也离不开文字,在传播中讲话就是语言文字。这句话是说它的核心不在文字中。

那么它的方法是什么呢?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就是直指当下每一个人生命中正在发生的心念。释迦牟佛讲了很多法相,人心的法相只是诸多法相中的一类。

我说一类的意思是,佛陀关于心的法相又可以分很多种,这里说的只是一类。所谓的“人心”,乃是因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活动离不开这个心念。

“见性成佛”,什么是佛呢?佛就是觉悟的人。古代的大德也有讨论过,明心见性就成佛了吗?有一位长沙景岑禅师解释,见与佛齐。

佛和众生的差异就在一个见地上。通俗地讲,就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上,就在怎么看待世界上。这个见一定是心念上的差异。众生的迷就迷于见——邪见、谬见、不正见,佛陀的悟也在这一点上——有正见。

景岑禅师说,见与佛齐,佛如何看这个世界,明心见性的人也这么看。明心见性的人对世界的见地和佛是一样的,这是没错的,但是佛的很多功德、妙用要在见性以后起修而成就。景岑禅师的原话不这么说,但意思是这样。

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见性成佛”的“佛”都是用佛学名相来讨论,已经不是禅宗的味道了,但是现在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所以不得不以毒攻毒。

这个佛是什么佛呢?是法身佛,是一个因地的佛,成就恒沙功德、万德庄严、能起无边妙用、因果圆满的是果上的佛,所以见性成佛是明心见性以后见与佛齐的意思。

 “性”是什么意思呢?性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本具的佛性。因为释迦牟尼佛开悟就是开悟在这里——所有众生与佛一样啊。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这就是我们的性。但是这里都是语言,用的都是名相。如果你用教理来反驳我,很容易,因为教理上说一切法无自性。

这里讲生命的本质好像生命有个自性,这个没办法辩,为什么呢?你见了性恰恰是亲自见到万法无自性!所以有时候也说见到了空性。佛性、空性都是名相,我们打坐参禅开悟就是要见到它,开悟就是这个意思。 

“见”是用眼睛见吗?可以说是用眼睛见,不离眼睛,但不全是用眼睛。它是体验、亲证,不是通过语言、符号、逻辑去把握,它是现量,不是比量。所以,从这里讲开悟,那就不是普通生活里说的“我明白一件事”那个意思了。

这个是你人生的一个根本转变,我前面讲的,是一场颠覆、一场革命,它整个转变了你身心的运作方式,对万事万物的态度,包括对法的态度。这个转变发生以后,你的人生应该会发生变化。

不能说你转变了以后,你原来贪什么还继续贪,嗔什么还继续嗔,痴什么还继续痴,贪嗔痴依然如故,你却说“我开悟了”,那一定是假的。

这个转变不是闭上眼睛就有,睁开眼睛没有,也不是身体哪儿发生一个变化,得到一个什么感受,脑子里想出一个什么结论,恍然大悟于一个慧解,一个法相的理解通透。都不是!这是很多人的误解。这个转变发生一定是你整个心念的根本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刚才讲到要见这个空性,怎么见呢?怎么开这个悟呢?有很多方法,前面我们讲过的都是方法——参话头,也有人以念佛为法门。这些也是方便,根本就是心念。也有人直接观心——观察心念。

我今天再说一个直接观察心念的法门,你明白它的精神实质,怎么都行。因为都是一件事,“唯此一事实”,我们的身体不断地生灭,我们的心念也是一个不断生灭的流。佛学用瀑流来比喻生灭,生灭流。这个流水很深,有表层有深层。

我们现在打坐,由于功夫很浅,所以只能看到表层的。水上漂来一个木头,等会儿又有一个漩涡,等会儿又有一个泡沫,等会儿又漂来一堆草,你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这个瀑流很深。

如果要讲到我们心念的性——你叫它空性也行,佛性也行——你看到那个流水深层和浅层各漂来一根木头,它们的无自性之性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禅宗讲定慧等持。

定在这里没有特别深入地强调,因为我们深入地看到我们心念的瀑流要很深的定力、很深的观察力。你没有特别深的观察力,你只要具备基本的定力——教理上讲的未到地定的定力,当然那种定力也已经很深了——你看你的心念已经很清楚了。

这个心念生生灭灭,我们没有这种定力的人也知道。一会儿想,家里的人生病了怎么办呢?一会儿想,什么时候涨工资?一会儿想,股票跌了……你的想法不断地在换。现在我要跟你们分享一个观心的方法。我们打坐最麻烦的是脑子里有很多妄想,就像我刚才比喻,流水中一下漂来一个木头,一下又是漩涡。

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造成你的这些妄想出现又消失?这个问题相当于,是谁在那儿打妄想?如果是参话头,这个问题固然会把你吸引住,现在我们不参这个“谁“,我们继续思维,没有谁,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这是佛讲的,这个心本身就是这样,你不要再找谁了,它本身就是这一对生灭。

我们在那儿看,这一个妄想出现,等一下它又消失,我又想别的了。你说我刚想这个,我又想别的,其实没有我,想的就是你。你想这个的时候,这个就是你;你想那个的时候,那个就是你。刚才说没有什么力量让妄想出现,它本身就是那样来。

在这个妄想之前是否还有别的妄想呢?也有别的妄想。这个妄想来了,别的妄想哪里去了?可见,不管是哪一个妄想,它会来,也一定会去,它的来和去是一件事,这就是我们心的特性,这个特性恰恰是无性之性。

现在我只是这么说,是不是我这么说了,听的人就一定开悟了呢?这就不是了,只是说而已。你必须要在禅凳上坐在那里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修行的意思。

你必须在你念头来去上看到,它来就是去,相当于你的念、你的心是一个空。注意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恰恰是什么都可能会有,而所有的也都会去。

如果你能在心念上观察到这一点,你将会把自己从妄想中解放出来。当你能把自己从妄想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变了。我们用功需要很长时间,而见到它只要一刹那,这就是顿悟的意思。

顿悟并不是说修行不需要积累,这是误解。顿悟需要积累,需要磨砺,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你见到你的妄想的空性,只需要一刹那。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