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关于修行的心路,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就体消停难,从缘悟入易”。“就体消停”和“从缘悟入”是修行的两种心路。

参话头,起疑情,疑情成片,行住坐卧都一样,因缘成熟,磕着碰着,心花发明,这个叫从缘悟入。最后这个磕着碰着,是可遇不可求。你要求它,才有有求之心,就已经远离了,存一念想要悟,已经是一个障碍了。我们要做的只是念兹在兹,最后生活在无心状态。

所谓的无心状态,乃是疑情非常深细,不管是做事、说话还是走路,一切都摄归在那个一念疑上。这一念等于是最后一条绳子,这条绳子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会因为你的外缘的触动,而出现前后际断。就像被乌云遮盖的太阳,阳光将云层照破后,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前后际断,就是疑情的绳子在这个时候脱断,但它的脱断,是不可以有心来求的。一定是在整个的生命全部聚焦到这一念上,之后才有前后际断出现,这种心路就叫从缘悟入。

古人认为这种契入容易,契入以后不容易丢,所见真切,力量大。这个时候得到的见地是真实的亲见,就如同十字街头,儿子见到亲爹,不需要其他人帮他去认识,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工具,一念便是,无有间隔。这个是从缘悟入。为什么说易?就是它力量大的意思。

就体消停是修行的另外一个心路。这个心路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由一个文字或语言的见地而起观,然后生止观双运。不妨说这条路是顺着往前进,而参禅的路是逆向的。

古人认为,以一个语言理路的观照顺着往前,这个难。因为他有所见、有所悟,容易落于语言文字,脱不出语言文字的窠臼,这样的心路力量弱,容易被外缘打断,烦恼现前的时候,不容易产生真实的受用。

但事实上,也许我们很多人觉得从这条路修行反倒容易。也许你觉得有相当的止的修行以后,围绕某一部大乘经典的一句教言作观,专注在自己的身心五蕴之中去观照,这样容易。

而参禅这条路——“狗子还有佛性吗?”“无”——全部的心意绑在“无”上,也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茫然无据,但是又要勇往直前,对现代人来说也许觉得很难。古人觉得易的,现代人觉得很难;现代人觉得易的,古人可能觉得难,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

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也觉得现代人可能容易把握就体消停这条心路,因为有个抓挠。《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等这些经典,你从其中找一句你觉得最核心的、最要害的一句话去作观,也可以用生疑情的方法去观,要深入地观照。

在深观之中,不断地突破心里的执著、心理的误区,逐渐地拓展境,增强、增上观照力,使各种身心的粘著逐渐地脱开、解开。也许现代人觉得这个容易。

就这一条心路来说,因目前时代众生的根性,我觉得有一个最方便、最简洁、也最稳当的法门,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可深可浅,可以作话头来参,也可以就体消停,由这句佛号直契心源,所以百丈禅师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现代的人参禅,得一个身心的轻安,得一些相似的见地,也许并不难,但是真正地得大受用,明心见性,亲见本来,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非上根利智不可。即使是上根利智,在这个时代要参禅,仍然有很多其他障碍。

有一个障碍是,这位上根利智通过参禅,有真实受用,有所见,有所悟,找谁去印证呢?这是个问题。因为宗门的见地如果没有传承的印证,也是不行的。

这个时候他通过经教自我去印证,固然是一个方法,但是往往得到大受用、得到真实见地的人,禅慧开路,势不可挡,在那个时候,非得有另外有力量的过来人跟他切磋,才有可能雕琢他,使他真正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这里讲的是参禅的难,而不是易。 

关于这一点,清朝临济宗有一位大祖师——玉琳通琇禅师,有一篇开示讲到学禅有七个问题,在这七个问题上要谛当。这七个问题都做到谛当,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由玉琳禅师所讲的七谛当,我们就知道参禅这一事非同小可。

第一个,发心谛当。玉琳禅师认为,一个参禅的人,最正确的发心必须是生死心切,不畏生死,否则一定会有很多的过患。

第二个,功夫谛当。这里的功夫指的是参禅的功夫。通琇禅师讲到:需参一句话头,一日不透一日参,一月不透一月参,一年不透一年参,一生不透一生参,今生不透来生参,永无退失,永无改变。这个才叫功夫谛当。

一日到一月、到一年、到一生、到生生世世咬死不放,请问现在有这种发心的人有几个呢?也许是有,但是不多。现在的人都追求快速、便捷。

由一日到一月、到一年、到一生、到生生世世,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一个放下,把一切利害得失全都放下;也是一个担当,要把这件事担当起来。有这种大放下、大担当的人太难遇了。现在我们有担当的人所忙碌的,很多时候不在根本上。

第三个,悟处谛当。咬定青山不放松,有一天突然打破疑团,命根顿断,本来面目现前。这个面目是真实还是有水分?这个不能含糊。这里头也有很多鱼目混珠,似是而非,需要解决。现在大部分学禅的人,认为有所悟处就可以了,其实还早着呢!

第四个,师承谛当。有所悟,不可承虚接响,谬自主张,一定要有师承印证,有师父、善知识对你检验、锻炼。

第五个,末后谛当。参禅并不是一悟就了。宋朝有一个大慧宗杲禅师,他讲,“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所有这些悟,最后还要向上,全体放下,复归于平常、无物。

末后这一步也是可遇不可求,古人用“踏”这个字来形容,就像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踩上了。在这以前,也许你觉得自己大事了毕,没禅可参,但其实你胸中还有一物没有放下,这个物就是你的悟境。末后一关是将所有的悟、未悟,得、不得,所有两边全体放下,这叫向上一关。

第六个,修道谛当。悟了以后才谈得上修,这个时候的修是真正的修。先把所悟到的见地彻底地在生命中落实,以悟到的见地净除自心的现业流识,清净相应,这是修道。

第七个,为人谛当。是悟入真实,有真实的师承,有修证的功夫以后,出世为人接引人。玉琳禅师讲,如果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更加小心,“不可有实法与人”。在这个时候你不能说,我有一个实际的东西传给你,这样肯定有问题。

“不可骗人,云有方便,助汝易入。不可教人不参死话头,决要人真参,决要人实悟,决要人悟后达向上关棙”。就是前面讲的末后一关。参禅没有捷径,一定要死参,你才有可能透过实质。

不能把禅门的门槛降低,宁可无人,也不能以假弄真,以次充好,“图一时门庭热闹,不顾展转误赚,邪法纵横”,古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用冬瓜印子印人。“宁绝嗣,不乱传”,就是宁可传人断绝,也不把禅法贱价卖出去,这才是为人谛当。

最后,玉琳禅师说“前六种不谛当,则自错”,前面六种做不好,自己耽误了自己;“后一种不谛当,是错人”,是耽误别人。 

由玉琳禅师所讲的七谛当,可知禅这件事非同小可。现在好像满世界的人都在说禅,但是禅在这个时候却衰落了。这固然是世间因缘所致,但是我们作为禅门的子孙,要痛定思痛。

如果你真要担当这件事,应该发大愿,放下一切。把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乃至这一生的生命押上去,真正地真参实究,有所悟,有受用,再来说。玉琳禅师讲的七个谛当,也许你不能全部做到,但最起码要有三四五个谛当,再出来说,那样才避免误人。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