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第十夜

志愿军后勤保障有力,各部门支援配合协调

上甘岭战役打得很激烈,但是我们仍然能保证“供应不缺”。

过去大家之所以对战前准备顾虑较大,就是因为进攻性作战都是要靠 人去背,吃的顶多准备七天,加上弹药,再加上自己的被子,实在背 不了那么多的东西。一旦打了七天仗,立刻就要补充,补充不上,战 斗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当时大家都愿意打防御战,因为有后方嘛。

“供应不缺”是落实主席作战思想的一个实际行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 政治任务。为了粉碎敌人进攻,五圣山储备还是比较好的。战时及时 的支前,步兵弹药和炮兵炮弹也是有保障的。

一方面战前增大了储备,储备弹药抓得比较早,粮食储备了三个月(8 月份起)。当然前沿没有那么多,一个团是3个月的粮食,弹药按志愿 军规定的基数都储足了。到五圣山上甘岭备战下达到45师准备打,团 和师的机动弹药数就给135团,前沿阵地作了补充,打个比方,木柄手 榴弹规定每个人80枚(每个战士),大家懂得防御可以有80枚,进攻 我只能背那么几个。但80个有个规定,即按连队人数的50%稍多一点给 你,因为机枪兵,其他兵不需要那么多颗。实际情况就不同了,597.9 加重手榴弹到了8000颗。木柄手榴弹到了20000颗。大家懂得,干部最 喜爱手榴弹,这一条没有坑道能行吗?我们考虑防御这一条就不同 了。这个数包括营、团的机动数,准备打仗,给他机动上去。82迫击 炮炮弹规定了5个基数。一个基数40发,共200发,这是每门炮平常的 基数,战争开始到了10个基数1600,才4800发弹。597.9阵地3号暗火力 点,一挺重机枪一天就打了一万多发。

这就看出来主席说的供应不缺,有了阵地这一条就可以保障。这里讲 一下,物质中间有政治。一线的粮食不缺这一条,8月份起就屯了三个

月,一线部队吃粮食都是细粮,那时朝鲜规定有粗粮,有细粮,百分 之几十的粗粮。高粮米,百分之几十的是细粮,粗粮二线部队吃了,像29师节约了42万斤细粮支援前边。部队在二线吃粗粮,所以供应不 缺这一条有一个最大的团结。我们的特等射手立了功的同志到师里开 会,开会时吃高粮米觉得很奇怪,实际上二线把细粮都送到一线了。

到了1952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来敌人的飞机主要轰炸我们的后 方。1951年、1952年期间,敌人曾有个“绞杀战”,就是要想法子破坏 我们的运输线路。1952年,我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道路差不多都修 通了。敌人的飞机虽然仍在狂轰乱炸,但是志愿军掌握了敌机轰炸的 特点,从而避开轰炸时间,以便保障汽车运输畅通。

火车运输不像国内,我们在朝鲜的火车可以三列车几乎挨着走,走到 天明就事先分好——哪一列车进哪个山洞;在哪儿卸货物。即使火车 被飞机炸了,抢修出来,还照样能开。所以物资运输比较充足。到七 月份的时候阵地一般都像个样子了。

九月初检查了战备情况:粮食是三个月的储存;坑道里是七天的熟 食,还有其他物资;弹药都是讲基数,各种基数一般都是超过志愿军 规定的基数——有的是超过三个基数;有的配备三个基数又超过三 个,有六个基数;重机枪弹要求是有六个基数,有的是十个基数;迫 击炮弹平常要求有六个基数,这时也有十个基数;这些物资供应都大 大地超过了以往。

上甘岭战役,因为储存的基数超过了,所以保障了两个阵地的作战,其他阵地也可以支援,所以弹药储备就不只是这两个阵地的弹药数字 了,前前后后阵地都可以集中送到这两个阵地上。由于事先有充分的 准备,加上战时的弹药也有个机动,就保障了作战的持续性。为什么 我们七天仍然能把美军打得那么惨?45师的手榴弹、爆破杆在那七天 里迅速集中到一线部队。敌人进攻是从下向上打,我们则是从上往下 阻击,使用爆破杆打击进攻敌人,其威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手榴弹 的威力也比较大。因此当时虽然我们其他的炮火攻击不行,但步兵的 火器仍然发挥了相当大的攻击作用。

战士最喜欢的手雷是苏联的“莫洛托夫手雷”,因为这个手雷轻,打得 远,威力大,假如说敌人要上一两个班或者是一个排,一个手雷打过 去就可以给他报销得差不多。但是一开始的时候,由于手雷的威力大 但数量少,所以我们都宣传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出它的威力,像45师 在第一个阶段,手雷都当作特别武器。比如孙占元最后和敌人同归于 尽,拉的就是手雷。以后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反击时,15军后勤军 运科的段兴谢就和45师共同向志愿军请示,要求加配手雷并得到了批 准,要他到后方去找。

在朝鲜,每一个分部只管一个军、支援一个方面,段兴谢跑遍了几个 分部,搞来三千个手雷。这些手雷,开始反击的时候只用了一点,但 到反击的第三阶段时就全都用上去了。从这一个事例可以看出,后方 对一线的需要很了解,而且保障及时,同时各个分部都互相支援。

弹药更特殊,上甘岭战役时,炮有自己的牵引车,但并不配备炮弹,所以炮弹运输就有问题。因为我们装备的炮也不一样,开头也是集中 送炮弹,但有些送来的弹和炮对不上口径,白跑路,由于战线较稳 定,他们就把汽车组织起来,自己拉自己的炮弹,所以后来也搞得比 较好了。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反击上阵地要做工事,急需装土的麻袋。那时 597.9高地的那个“9”已经没有了,原来山上是有好多树的,到最后山上 就光光的,山头最高的尖都被打掉了,另外山上的土也都翻起来了,有的地方一公尺深都是虚土,这样子工事就很难做。应对这个情况,军里、师里就把运到前头的粮食倒到地下,把麻袋腾出来给前头去做 工事。所以第三阶段反击的时候,每一个战士都要带几个空麻袋上 去。

你别看只是五六个麻袋,那就是一个掩体,三十个麻袋就可以快速地 做成一个工事了。第一次反击部队就带上去了三千多条麻袋。所以 说,“供应不缺”是从吃的粮食一直到战斗过程中用的,要什么有什 么。

还有一条战时支援要及时,平常你怎么再屯,那是很有限制的。特别 像上甘岭这个特点,原来准备敌人战术性进攻,一下子打成了战役,所以支前任务就大了。像山炮炮弹战时除45师炮弹,完全都搬上山 了,因为他们炮就在五圣山上打了坑道,另外把29师全部炮弹也都搬 上山去了,所以整整消耗近万发炮弹都搬上去了。这个没有坑道是办 不到的,没有二线支援也是办不到的。

第二线反击,3万发迫击炮弹要运到阵地。谁运?二线的29师3个营三 天,以后实际上延长了一天,四天把3万发迫击炮弹送到了一线阵地。因为从五圣山后头到前头15华里,车不能走,要过敌人几道封锁才能 过去,只能靠人背。我们山炮8连送炮弹,包括师宣传队、卫生兵女同 志都抗炮弹去,师通信科长扬觉林肩膀压肿了、压破了都没吭气。一 直把炮弹送到前沿阵地。男女老少一齐上,来保障前沿战斗的胜利。这就保障了反击前迫击炮弹大致上落实到600发、800发,有的还有 1000发,这样信心就高了。不在于炮弹多,而是炮弹背到阵地劲头就 大了。没有坑道,没有准备,炮弹就背不上去。供应不缺,毛主席说 实是克敌制胜的要素,这个要素物质中间有政治,这一条不能丢,如 果丢了这一条,按平时照章办事是不行的。

上甘岭战役时,开始运输部门采取集中运送炮弹的方式,炮弹是拉过 来了,但是送来的炮弹有些与炮的口径对不上,白拉白跑路。那时,我们装备的炮型号是不一样的,每门炮都有自己的牵引车,为了解决 弹药供应问题,做到忙中不乱,在战线较稳定时,他们就把汽车组织 起来,自己负责拉自己的炮弹——供应的炮弹是不能拉错的!这样也 很好地解决了各种型号炮弹供应问题。

刚开始进入坑道斗争阶段时一线比较困难,于是动员后方蒸了好多的 馒头送上去,可是馒头到坑道里头很快就发霉了,根本不能吃,而且 饼干也不大好吃,后来觉得最好是送萝卜,又能解渴又能顶饿,苹 果、萝卜都是想法搞上来,能送就送上去。

到最困难的时候,赵毛臣守的那个坑道缺水了。他使用暗语报告说 是“缺油”,但因为坑道里头做饭烧水都用那种煤气油炉子,而那个时 候的暗语编的也不很全,所以后头就真的以为是缺油了,后来把油给

他背上去才知道他是缺水,但你要说缺水了那叫敌人听到是不行的。即使这样,也总是前线要什么有什么,各方面都是想着要保证战斗部 队所需要的东西,因此“供应不缺”可不是一般想象的有吃的、有人、有弹就行了。

上甘岭战役,作战部队主副食供给储备量是正常标准的一倍之多,但 由于运送坑道物资受限,坑道部队遭受了极大的困难,在危机时刻不 得不付出牺牲下山抢水,采集岩石渗水,甚至以尿代饮水;随着战役 进展,后续作战部队不断补充,坑道屯兵超过了正常的两三倍,致使 坑道物资消耗大量增加;战斗中,45师每日弹药的消耗量就相当于该 师战役前九月份日消耗量的十六倍,即使这样,后勤部队仍然是义无 反顾地一切为了前线,要什么送什么,各个方面都是想着战斗部队所 需要的东西。因此“供应不缺”有着特殊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想 象的有吃、有人、有弹就行了。

我们参与上甘岭地区的作战部队,对于后勤部队的全力支援有着深刻 的体会,部队在前方特意发电致谢:“由于你们在供应上的有力保证,我们在进行如此激烈的战斗中毫无顾虑。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每一次 战斗的胜利,都是与你们的支援分不开的。我们谨向后勤战线上的全 体同志致以衷心的慰问和感谢。”

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实为制胜要素

毛主席谈到第五点“炮火猛烈”,指出“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 胜要素”。上甘岭战役整个过程中,志愿军步炮联合作战、炮兵互相支 援,打得确实彰显特色。

毛主席这句话讲得比较长,炮兵在战斗中打得猛烈、打的准确,实为 制胜的一个要素,这是主席概括的。主席在批唯武器论、机械论里头 指出,不但要看到武器,而且,要看人力。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因 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上甘岭参战的炮兵是怎样发挥武器的威力呢?开始我们的炮和敌人的 炮差距悬殊,按炮兵自己概括有这么个对比:敌人是“多、大、远”;我们是“少、小、近”。敌人炮多,口径大、射程远。我们给他计 算“105”以上的324门,可能计算的少,我们的炮60几门,口径也小,包括山、野炮、打得近,这是当时战争的实际。

再加上师犯了个错误,第一天开始准备打注字洞南山,我们20多门炮 搞这个任务,其他炮可以转过来,20多门炮没有转过来,战斗第一天 炮很少,实际是那天支援步兵只有40几门炮。敌人那一天打了30万发 炮弹(包括前沿、纵深),这与我们差距悬殊,就是整个炮兵对比来 讲,到最后我们增加到133门,也还是1:3的样子,敌人小口径炮1029 门,我们359门(包括60炮在内),敌人整个战役打了190多万发炮 弹,我们打的比敌人少得多。可是我们把敌人压倒了,我们知己知 彼,以弱胜强,以劣制胜。我们炮火充分发挥应有的威力,我们炮兵 是与敌人斗勇、半智,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所以,战役过程中,我们 有一个计算法,不管步兵怎么计算,反正一半以上是炮兵的战果,这 一条是师、军、兵团大家一致承认的,如果打了25000个敌人,恐怕炮 兵是12000多,反正不能少了这个数。

炮火猛烈这个问题,在上甘岭战役里头讲就是步炮联合作战、炮兵互 相支援,确实有它的特色。比如你要炮兵上去,除了敌人的炮打我们 的炮以外,敌人还有制空权。他的飞机除了打一线阵地以外,还专门

打炮兵阵地和指挥所。我们的指挥所是在坑道里头,这倒没关系了,但是炮兵阵地由于炮是陆续加强上来的,所以一般的都是临时构筑的 阵地,暴露得比较多。假如说敌人飞机发现以后和他的炮联合打,那 我们炮阵地问题就比较多了,所以高炮的任务除了掩护指挥所,主要 就是掩护炮阵地。

炮3师35营是配属45师的。炮兵最讨厌的是敌人那个炮兵校正机57,因 为以我们37高炮58的射程打不到它,它就像蚊子一样在那上边“嗡、嗡、嗡”地干扰,你炮打它一下子没打着,它就指挥他的炮打过来了。因为敌人的炮射程比较远,打不准它就一再纠正,所以那个校正机一 天在上面给你捣乱。

后来炮35营他们就想办法对付它,那个炮兵校正机每一天差不多从早 到晚都不断。14日战斗一打响,天上就有两架炮兵校正机在那儿鼓捣 着,实在是让人很头疼。我们炮的口径打不到,就高炮上山,35营他 们就把37高炮拆开,从山沟里头一直搬到高山顶选择那里做高炮阵 地,选好了以后高炮一下增加几百公尺的射程,16日、17日一下子就 打了他两架炮兵校正机。就靠这个,所以战役过程中击落敌人飞机65 架,炮兵就击落45架(除高射机枪),击伤209架,炮兵直接击伤129 架。打掉了炮兵校正机就等于打了敌人的眼睛。炮没有眼睛炮弹威力 就小多了。接着,其他高炮都学35营的经验,炮兵阵地周围的37高炮 都上了高山头。高射炮想了很多办法,这就是群策群力,集中群众智 慧打的这个仗。

为了对付敌人的制空权,我们组成了高、中、低三层火力。飞机来轰 炸总要俯冲吧,我们最高层火力是后来的85高炮,中层火力有山上的 37高炮,低层火力有高射机关枪,像这个就是敌人想也没有想到的,最后把飞机打的不敢来了。

【资料补充】节选《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

到10月初,敌人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炮兵部队也进入了阵地。按美军惯例,进入阵地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

则。一线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我前沿 1000米以内,甚至300~400米。二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 炮,并以单炮抵近射击,距我前沿2000~3000米。战役后期敌人则大 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三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我前沿 3000~5000米。四线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炮兵阵地以营为群配置,营采取后三角分散 配置;连阵地集中,多采取一线式或梯次配置。

无独有偶的是,敌人的进攻即将发起,志愿军反击注字洞南山的 战斗也将打响。由于注字洞南山位于上甘岭东北,从侧翼威胁到了我 军安全,志愿军第15军决定,以担负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第45师,于10月18日发起反击,拔掉这个“钉子”。

10月8日,志愿军第15军炮兵召开作战会议,组成了第45师炮兵前 方指挥所,共辖7个炮兵群:第1群配属炮2师30团2个连,有美式155毫 米榴弹炮8门;第2群配属炮28团2个连,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 3群配属炮7师3营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属军属炮9团3营日 式38野炮11门;第5群配属师山炮营,有山炮8门;第6群配属高炮35营 及601团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炮209团火箭炮24门为机动炮群。以 上火炮,除火箭炮、高炮由师炮指直接掌握指挥外,其余全部配属给 担任反击任务的三个步兵团直接指挥。当天,参加反击的火炮进入阵 地,各种火炮的射向、观察通信设备均指向了注字洞南山。一时间,狭小的上甘岭地区火炮云集,一场炮火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著名战 役,即将在萧瑟的秋风中拉开帷幕。

大炮推前。除了野炮、山炮到前头抬上去,还有像2团的炮,叫他打游 动炮。把敌人威胁我最大的炮兵阵地摸准了,到前面选个阵地,不打 则已,一打把敌人炮阵地揍一家伙、敌人傻眼了,敌人阵地往后收缩 小,按说没有条件,我们就是创造条件。

战役第一、二阶段高炮还是充分地发挥了威力。把那两架校正机打下 去以后,17日、18日我们的炮就打掉了敌人威胁最大的炮。到19日、20日以后,虽然我们没有飞机,但他飞机轰炸的盲目性就比以往大多

了,而我们的炮就减少了很大的伤亡损失。到19日以后校正机也基本 上就没有了,我们炮的主动权把握牢了,还可以迷惑敌人。

这期间我们的炮也有损失,到最后炮坏了就直接在阵地上修,有的时 候两门修成一门。特别是前头的炮9团,使用的是日本那个38野炮,开 头是8门,打到中间修成了4门,打到最后修成了2门,最后剩下的1门 在军事博物馆,现在还展览着呢。

炮兵阵地选址巧妙,战斗过程中几乎没有伤亡

在朝鲜我们主要有两个炮兵师,一个是炮2师,一个是炮7师。这两个 师都支援了上甘岭作战。那时候等于是除了支援其他地方的战术反击 作战以外,朝鲜战场上所有能集中的炮都集中到这个阵地来了。像60 军的部队虽然调到别处去了,但他原来准备配合自己部队的野炮也调 到上甘岭来了,而且一直参加战斗到底。

我们15军的迫击炮就更厉害了。迫击炮阵地有个特点,即使整个部队 伤亡很大这个阵地上也几乎没有伤亡。特别是133、134、135团的迫击 炮连阵地,除了134团有两门迫击炮在飞机轰炸中被打坏外,其他的炮 都没有伤亡。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样子呢?我们几个迫击炮阵地差不多 都有这个共同特点,就是阵地选得特别妙,基本上选到自然山的山沟 前面,因为迫击炮它有个曲射,敌人的炮压制我们时一打就到沟里炸 了,所以除了炮弹运输中间有被敌人打的一定的伤亡外,打了那么久 阵地没有伤亡就很有特色了。

【资料补充】

在战役进程中,志愿军炮兵为减少火炮损失,除加强工事、伪装 和设置假阵地假目标外,还经常变换阵地,以迷惑敌人和摆脱敌人炮 火压制,从而有效地保存了自己。

美国通讯社报道说,联军“在击毁中国大炮方面也是没有效力 的……中国炮兵工事筑得很巧妙,很难发现,更难打中。”

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满意的程度呢?

当时我们82炮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他们的炮阵地地点基本上 都选在自然山沟的前面。迫击炮发射有个曲射,敌人炮火压制我们 时,他的炮弹往往一打就会掉在山沟里爆炸,而我们45师几个迫击炮 阵地差不多都有这么个共同特点——阵地选得特别妙,除了炮弹运输

中间有时会被敌人打中而造成一定伤亡外,战役打了那么长,炮阵地 没有任何伤亡,这就打得颇具特色了。

【资料补充】

在战役进程中,志愿军炮兵为减少火炮损失,除加强工事、伪装 和设置假阵地假目标外,还经常变换阵地,以迷惑敌人和摆脱敌人炮 火压制,从而有效地保存了自己。

美国通讯社报道说,联军“在击毁中国大炮方面也是没有效力 的……中国炮兵工事筑得很巧妙,很难发现,更难打中。”

以45师作例子,40门迫击炮,阵地选的都比较好,有的是带掩盖的,打下来以后坏了6门,其中敌人飞机轰炸坏了2门,我们自己打坏了3 门,还有1门被敌炮打坏了,其他的炮基本上都打到全部收复阵地为 止。

迫击炮是敌人比较害怕的,比如敌人一个上尉叫李奇,他是在第一段 争夺过程中被打下阵地的,有一个连被打光了,他去支援,他没有上 去就被打光了。他讲:“到前面去援救只剩几个人的一个连,我们自己 也被打得落花流水。”他说,“我旁边的无线电报务员和排里的中士都 阵亡了,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处,中国发射的迫击炮弹一秒一发可怕 极了。”

这里头有个经验教训,尽管这样,开头我们的炮火组织的不够好,这 也是经过了一次作战会议以后把它解决的。怎么组织得不够好呢?开 头迫击炮参加火力反击,因那时炮少,好多迫击炮也弄上去,倒是热 闹,叮咣叮咣的,但它起不了多少破坏作用,以后开炮兵会议大家就 分了个工——迫击炮主要是打敌人的步兵,打敌人运动的部队,形象 的说法就是“打火墙”,即拦阻射击,以迫击炮搞一个墙,墙还要游 动;打死角,你预备队在死角上也揍你。

大炮参加火力反击,主要是打敌人的迫击炮,还打敌人运动中的部 队,打敌炮兵阵地,分工后,炮兵作用发挥的就比第一阶段好多了。有几次反击,敌人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多营在运动中被我炮兵敲掉 了,有的是敲在集结位置,有的在运动过程中被敲掉。他们有个形象 说法叫“0比400”,步兵在山头等着打,看到四百人没有上来,就完 了,炮兵给敲了。

炮火准备也有个教训。开头因为我们炮弹少。头几次反击总是炮火准 备打5分钟。然后发个信号弹,你就往上攻第一次没有多少炮火准备倒 反上去了。第二次就不行了,吃亏啦,第三次又不行了,又吃了点 亏。所以,以后就聪明了,炮弹也多了,不这样搞了。像19日的反击 就有所改进,炮兵先反击,以后延伸,敌人以为我们进攻了,也发了 个信号弹,他以为来了,就出来了,实际上信号弹是假的、我们的炮 火又一排子打上去,打上去以后,炮火又延伸,步兵开始进攻。当然 还是打得不好,黄继光那个火力点没有打下来,黄继光堵住了枪眼。炮兵也作检查了,实际上炮打得很好的,他觉得还没有完全消灭嘛。到了大反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大反击时炮兵先行破坏射击,然后延 伸。延伸时卡秋莎就盖他一家伙,炮又回来,又进行破坏射击,打了 以后又假延伸,尔后又打,根本不发信号。所以炮弹要靠人使用,要 使用到火口上,不要叫敌人摸到规律,否则就吃亏了。

从上甘岭作战来看,炮火猛准实是作战制胜要素,这一条大家体会比 较深的。但我们体会,为什么我们“少小近”,战胜了“多、大、远”呢?炮兵总结了一条经验,以后我们才知道他这个秘密了,他们说:“以我 之中击敌之下,以我之上击敌之中。”比如我们大的远射程的炮,想法 创造条件,把敌中等的炮揍下去,我们中等的挨他比较差的,还有一 条你说24里打不倒。我可以吓唬你,把我们射程比较远的推倒前头,挨它一家伙,他就害怕了。因为他们比较娇,炮越大越娇。因此,无 论打敌步兵、炮兵,主要功能还是靠指挥,靠有觉悟的人,制胜要素 五个方面。

通信的有力保障才能使步炮结合得以实现

【资料补充】

上甘岭战役前,第15军于甘屯里、真菜洞、道德洞组织了3个通信 枢纽部,以构成全军的通信联络网。战役发起后,于德山岘设有师通 信枢纽部,于五圣山、上所里北山各设有团通信枢纽部。参战部队换 班时刻利用原有通信枢纽部组织通信联络。

有线电通信,经过军、师、团观察所、指挥所,构成了指挥、协 同、后方联络网。军、师、团营指挥所与观察所构通双线,在敌人炮 兵火制地带架设迂回线。各连主要支撑点的排构通了有线电联络。

基本阵地与团预备队阵地内,每隔150米至250米,设有护线站。营以上线路,都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维护的办法,以提高通话时效。此外,军、师、团指挥所及炮兵指挥所均构通了无线电联络,营、连 及主要排、班均配有步谈机,主要方向的营配有报话机,并有备份器 材。同时建立了紧急情况下的越级联络制度,前沿分队可直接向师、团指挥所和炮兵指挥所报告情况与请求支援。

上甘岭战役中,步炮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这些与通信联络畅通无阻 是分不开的。

炮和通信是结合着的。通信除了无线电以外,有线的也发挥了很大作 用。打的过程中,开头我们电线断的比较多,比如像第一天的135团1 营到他们1连的电线就断了。当时检修电线的那个牛保才是1营通信班 的副班长,他最后找到电线的时候发觉,实在是没有办法拧起来,炮 又把他打伤了,最后他干脆把两头的电线用牙齿咬着用手拉着,这样 子保证了团里最后下达的战斗命令。这是通信队伍里的英雄,像这样 的通信英雄不少,包括步兵的、炮兵的。

炮兵也有几个通信英雄,开头是想着怎么顽强地保证能够下达命令,能够了解情况。但是打到后头通信的情况也好了,因为敌人的炮火封 锁有死角,我们的电线除了必须经过敌人炮火封锁的以外,一般的都 通过在战斗过程中改线路闪开了,而炮封锁的地方,我们就特别把检 修人员带到防炮洞,只要炮一打就马上检修,所以通信几乎就没有中 断过。我们师的通信连也是搞到最后也没有伤亡,他们也是有一套办 法。

步兵通信保证了前线与炮阵的联系畅通,再加上无线电,所以我们的 炮打得准和通信有直接的关系。

步炮配合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敌人都是新炮,射程远、口径大,相反我们是老炮居多数,射程近、口径小,但由于我们的炮采取了一些战术,比如“大炮推前”,就把原 本的优劣态势改变了。大炮本来就不一定要那么靠前,但我们的炮都 上了山。597.9高地后头有个叫玉亭岘的南山,距离597.9高地才四百公 尺的样子,很近,那个炮就等于一个重机枪来使唤了。

虽然我们的装备不如敌人,炮也比较老,但是我们的炮已经能把敌人 的炮压制住了,所以两次比较大的炮战,就摧毁了敌人五十几门炮,整个战役一共打掉敌人61门大炮,而我们炮的损失就小得多了。飞机 打落了100多架,整个战役算的话连打落带打伤是300架。所以那以后 敌人不敢打我们的炮兵阵地了,于是就欺负我们后方。但是我们也根 据情况改变策略,带着高炮打游击,今天估计你可能在哪儿打,事先 准备好,一旦捉住就可以打落他几架。所以这个仗是越打越有味道。打到后来,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敌军今天要搞什么,然后高炮就能想法 子整你两架下来。后来炮兵实际也形成了一个很自然的比赛,经验互 相传递得也特别快,战果报得也特别快。

85炮59只要有炮弹,又比较熟悉地形,对保障部队的炮兵发挥威力作用 是比较大的。其中有几点打得特别好:一个是炮弹打得好;一个对他 集中的步兵打得好。

打打就总结出规律了,尤其到最后反击作战时,只要敌人有一个连到 达集结位置,我们就能保障炮弹随要随到。到第三阶段,从连到营,包括远射程炮弹和迫击炮弹,大概一共打击有11次,其中6次打得比较 厉害。

597.9主峰3号阵地上头原来有一个小坑道,到反击最紧要的时候坑道已 经打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石头缝。黄继光所在的134团1营参谋长叫张 广生,因为敌人的炮一般不大容易打到那个缝里头,所以他的指挥所 就在石头缝那个地方。那个位置视野很好,无论远近敌人到什么位置 都可以看到,还有一个步谈机。所以敌人来了以后,他用步谈机和后

头一沟通了,炮马上就可以打来。恰好五圣山上头看得也很准,所以 无论是打敌人的集结位置、运动还是在前沿的敌人都可以。

11月1日有一次敌人一下子就扑到我们那个山顶上去了,当时反击的部 队还没有到,有一个搞侦察的就在报话机里喊,“向我打!向我 打!”紧接着我们这一排子炮就盖到那个山顶上,把敌人打下去了。我 们那个搞通信的因为在石头缝里头,还没有打牺牲。炮兵确实打得 准。所以敌人把我们的迫击炮说成是像“手榴弹那么准”,也的确就是 如此。

【资料补充】

当战斗进入坑道斗阵的时候,炮兵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我们要 用炮弹给坑道里的同志‘站岗’,坚决不让敌人破坏坑道口。”他们除了 加强与坑道里的部队联系以外,有的还派出观测员,带着步谈机,到 前沿坑道里,为炮兵指示射击目标,更准确地配合坑道部队打击敌 人。

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敌人排炮弹的数量同我们对比,从第一阶段的 17比1已经变成了第三阶段3比1,但是我们这个3比1的效能和敌军的可 大不相同,我们一共是打了40多万发炮弹,而且主要打在第三阶段,这样算起来,等于这40万发炮弹歼灭敌人25000多人,你算几发炮弹打 一个?这个火力的密集程度是很猛烈的。

【资料补充】

战役发展到第三阶段,志愿军参战重火炮(山炮、野炮、榴弹 炮、火箭炮)由66门增加到133门,加上60炮以上轻火炮381门,共计 514门。在3公里的防御正面,每公里平均171门,不到敌人的三分之 一。

有的炮弹是要打拦阻射击,形象的说法叫“火墙”,就是用火力打成一 道墙,让你过不了这个墙;而打集结的敌人时叫“火盖”,火炮像盖子 一样把敌人扣在下面;而打运动中的敌人时它只有几秒钟的机会,你 要抓住了就算完成任务,因为过了这几秒钟敌人就运动走了。但这个 在上甘岭作战过程中搞得比较好。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