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第十五夜

12军参战与15军交流指挥战术,老战友相处趣闻多

12军来上甘岭参加作战的部队的带队人是李德生,他原来是31师的师 长,后在带着93团来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路上被提为副军长。

我们是老战友了,原来在385旅的时候,我在保卫科,他在769团1营当 营长。769团参加了林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在河南省林县、安阳地区进行的抗日战役)时,有一段时间我代理769团的特派员,所 以我们俩比较熟了。另外91团的团长李长林(战斗英雄。四川渠县 人。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0年 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91团长、副师长。回国后,任 师长),原来是我们385旅旅长的警卫员,是直接归我管的。还有一个 主任,是385旅政治部主任的警卫员。总之大家都是熟人。

早知道12军后续部队要来,没想到来的是李德生,带的也都是熟人,所以他们一到,我们指挥所里就热闹了。我们之间既有过去在一起作 战的老关系,又有朝鲜战斗的新关系,所以大家一见面,是十分高 兴。那时候他已经是副军长了。大家都感觉到,来了副军长,带来的 力量就大了。他这个副军长不是只管一个师,为了把仗打好,他跟他 们军长、政委都打了招呼,又经过兵团同意,叫他的92团也来,等于 31师全师都要参战,还叫34师做预备队。

当然我们上阵地的时候去12军学习也到过31师。因为他们进入阵地早 一点,像构筑坑道,特别是什么坑道怎么个射击法、怎么搞好保障这 些,还是向他们取的经。因为他们做坑道比较早一点,就请他们做坑 道做得最好的到我们45师的阵地来当顾问。另外,我们师133团和他们 师之间是两个军的结合部,在敌人进攻时,两家的防御阵地也是经常 在一起配合作战的。

我们那时候没有炸药,构筑坑道主要是靠洋锹、洋镐来挖。为了挖坑 道,需要要给钢钎,所以铁得重新去打,于是都在前沿搞起了铁匠 炉。开始没有焦碳,但朝鲜的木炭可以自己烧,我们就组织起来自己 烧木炭,风箱也都是自己土制的,这样就把铁匠炉这一套给办起来 了。后来也是接受了12军的经验,组织人专门去卸敌人投下来没有爆 炸的飞机弹和炮弹,把炮弹卸开,引信取出来,剩下的就是开坑道的 炸药了。

李德生同志有个全局观点。因为他们来的时候敌人还有从西线进攻的 可能,所以他的部队来了以后,都是先放到44师的后面,然后等后续 部队再来。这样万一哪边发生问题,顶不住了,他的队伍都能管用。

李德生同志很全面,又是位老干部,来了以后大家的关系都很好。

李长林和他那个政治部主任带来的不是一个团,就来了五个连。李长 林对我们特别不同,除了要求给他交代任务以外,还要求我们给他一 些便当条件。

91团原来就是个老红兵团,过去我也在这个团待过。他们虽然只来了 一个连队,但作为代表队,就有了更多的要求。首先是急于了解敌我 双方的情况如何,哪些仗是怎么打的,经验是什么,特别是有什么问 题,怎么克服,怎么解决,哪一些问题解决了,哪一些还没有解决。李长林他俩就把重点放到了这儿,要求我给他们作介绍。

当然这种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于是28日,就专门找前线回来的135团的 参谋长张访飞来给他们做介绍。这个干部对情况比较熟悉,就简单地 介绍了一下,后来他们就把张访飞拉走了。他们那是非常神,不知谈 了多久,到吃饭的时候也没有找到。虽然那个时候吃饭很简单,但人 家总归是客人,应该好好招待一下,但自打他们拉走张访飞以后就一 直找不着人了。后来听说,他们问题了解得很细。特别是部队怎么运 动,怎么着和敌人见好面,见好面以前部队怎么安全进入坑道,都是 他们调查的焦点。

因为我们给他们介绍情况时曾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部队运动有伤亡。炮火那么密集,你要想没有伤亡就要想特别的办法,所以他们就找135

团的参谋长一起想办法,恰恰135团的参谋长是待过135团也待过134 团,因此他介绍情况就介绍得特别深。

他们谈起来以后,光嘴谈不行,还要带上图,硬是到我们研究作战使 用的土沙盘上,对着沙盘研究怎么办。情况了解透了,还在了解情况 的过程中定了准备用3营,于是又把3营的干部,特别是8连的干部找了 去共同研究。

李长林后来当了副师长,再后来又接李德生的班当了31师的师长。这 个干部真正是个打家,老同志,又是老红军的老警卫员,年纪也比较 轻,红小鬼搞起来的,现在可能是新疆军区的副司令。

29日,在准备时间很短,部队比较仓促的情况下,他们团里的干部就 跟着张访飞上了五圣山。到了五圣山,他们就很迫切地了解情况、进 行前敌观察,还研究134团19日上阵地时为什么伤亡那么小,而另外一 个连的伤亡为什么那么大。

后来91团这个8连就非要1日上阵地,2日就要打,既当代表队,他就一 定要先摸出个经验来。因为炮弹只能打到山底打不到山中间,山头也 打不到。运动时,他们又在134团8连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下,不光 走山的中间,硬是走了一个大“之”字形,走“之”字形中还学了134团的 那个疏散队形。

134团8连上去的时候就采取了疏散队形,人和人的实际距离都在几米 远。他原来是想隔得更远一点,但夜间黑暗没有路,有的万一掉了队 怎么办?所以也想了一些办法,有的还拉条绳子。91团8连去前线之 前,团里干部硬是亲自到五圣山去看了看。根据实际情况,在运动里 头就走了一个大“之”字形,就是炮弹最密集的地方掉转头来弯着往回 走,走在山中间,最后到达597.9高地我们134团8连守卫的那个1号坑 道。

李德生虽然是副军长,但并不干扰我们的指挥。因为他的部队是陆续 调的,我们就临时给了他一个指挥所,便于他集中力量考虑下一步该 怎么办。

5日,毛主席同意了兵团和志愿军的部署,由12军组织一个前指,李德 生任前指的领导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包括12军的,也包括15军的。所以说,李德生同志不光带来了力量,更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决心。特别是对这个部队,我们当时都叫他老大哥。老大哥来了就有个老大 哥的气派,所以不论是干部是下面,劲头就鼓得更足了。大家对这个 部署也感觉到很恰当。因为到5日就已经歼敌一万八千多人了,后头能 不能再歼灭更多的敌人,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头都清楚。

李德生同志还有一个特点。因为他过去在基层工作时间最长,所以什 么问题都想得比较实际。因为考虑到12军来了以后需要有一个军里的 同志到前线去指挥,张蕴玉到兵团去开会的时候,就决定由他到前线 来组织前指。那时候李德生还是师长,命令还没有下,但张蕴玉到那 儿去的时候李德生的命令已经下了,张蕴玉就表态了:“叫我怎么办都 行,这个前指还是李德生同志组织。”

在调动87团搞阻击兵岭北山反击的时候,李德生同志很听张蕴玉和我 们45师、29师守备同志的意见,除了布置597.9高地加速做坑道以外,还就反击“阻击兵岭”这个山头专门摆沙盘研究了两天,研究得比较 细。

虽然92团走的路最多,但上来的时候情绪还是蛮高的。在以后的反击 过程中,总体上打得挺好的。

李德生副军长亲自摆沙盘研究战术搞了两天。张蕴玉、崔建功、张显 扬他们几个同志都参加了,等于是三个师长,还有91师那个代师长,一起搞研究。这是几个师的联合作战,从团结来讲都没说的。他老大 哥有老大哥的气派,会带好小弟弟的,因为大家都很熟,说话也就不 缄口,故事也就特别多。比如说每顿饭都要喝酒,张显扬酒量不大但 是爱喝。他过去在385旅当教导员的时候,李德生是营长,虽然不在一 个单位,但原来红军时期都在一起,还是很熟悉的。

张显扬是个很老实的同志,所以喝起酒来总是叫他多喝,看起来是吃 了亏,实际是占了便宜,到最后酒没了,张显扬总说:“酒到哪儿去 了?”

李德生就说:“张显扬你又占了便宜了嘛!”一般都是这样,其他人也 喝,但都不是真喝,唯独张显扬就老老实实地喝,他吃饭也是这样,平时也很活泼。

我们那个炊事员专门管我们的生活。在紧张阶段,经常是饭端来都忘 了吃,但李德生来了以后我们的担子减轻了,情况就大变了。

因为5日前后45师的步兵就逐步换下来,由87团和91团接替了,步兵换 下来后都到后方休整,我们留的是炮兵、保障分队,还有一些坚守坑 道的部队没下来,我是6日部队交接完了以后才下来的。

这下我们这个炊事员的拿手菜就有机会做了。我们头儿下来的时候,好好招待了一下,其实所谓“招待一下”,无非就是罐头。因为已经到 十月份了,我们在战斗过程中是很少能吃到菜的,真正能叫菜的,还 是我们那个驻地的群众给送来的朝鲜土菜,带头送菜的就是那个“鲜花 和野菜”的石吉荣。

咱们转入做坑道、坚守防御后,前方患夜盲眼的特别多,主要是青菜 吃得太少了。我们除了吃一些药,十月份的野菜还是不少,人家朝鲜 也是采了之后发慰问信似的给我们送一些,真正所谓招待,不是大块 肉,也不是那个罐头什么的,这些青菜成了很有特色的招待。

5日晚上把朝鲜送来的东西全摆上来了,因为范佛里特宣布三角形山彻 底地败了,交接也搞好了,所以5日晚上也是个胜利,以后两个师长留 下,崔师长作顾问,张显扬和步兵还有别的任务。我们就好好地请了 他们一下,大大地热闹了一番。

抢菜最热闹,朝鲜送的那一些青菜,那就不是朝鲜地下的那些草根 了,都是朝鲜真正的蔬菜,炊事员狠狠地表现了一下,把菜做完了。开头是让,最后都是端盘子,这也是老传统了,过去大家吃肉的时候 都有经验,就是肉少的时候都是吃着一块,夹着一块,还看着一块。

吃青菜的时候,虽然是兄弟部队来的,但并不是那么客气了,大家吃 着吃着,李德生首先带的头:“好菜给你们吃啊,我就吃这个了。”说 着把青菜一端就走了。

他独自端到一边还是不行,大家都跟着跑过去了:“这好菜咱们还要分 着吃。”就是这样,从开始吃饭到最后都很热闹。

5日晚上到6日分别的时候,这一顿饭是三个师长、两个政委、一个副 军长一起吃的,真正是阵地上我们那个炊事员给做的一顿好菜。以后 我们这个指挥所就作为12军的前指,留下崔建功作顾问,接着又把29 师前指,133团那儿又腾出来一个地方,重新作了一下调整。

这就属于下一班的部署了。

后勤部长尤继贤“三抓”措施保障有力

再说说后勤的故事。管后勤的是军里的后勤部长尤继贤(1913-1986,陕西人。抗美援朝战争中,尤继贤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后勤部长,曾“具体负责组织和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参与 过“西安事变”中解除警察局武装的行动,抗战中做过地下工作,解放 战争时期随二野部队经历多次战役,战功卓著。)。这个同志是个老 陕(陕西人),是从孔从周那个部队起义过来的,也是个老同志了。开始把他放在38军,后来15军有一段时间过黄河是和38军一路的,就 专门介绍他来当15军的后勤部长。抗美援朝他是主动要来的。

这个同志是个办法蛮多的人,主要是他能抓真正需要的东西,只要同 志们有要求,他就可以抓上来。他有“三抓”很厉害,就是:抓前头,抓中间,抓后头。

第一抓是抓弹药,办法是从前往后抓。本来是前方的人需要弹药,他 就把前方这个人抓到手里头:“到底前头需要什么弹药?加重手榴弹需 要不需要,小手榴弹怎么样?”

开头是加重手榴弹起作用,小手榴弹也起作用。后头打出虚土以后,小手榴弹打下去一爆炸,有时候的杀伤力就很小了。所以最后一研 究,三种手榴弹里面,小手榴弹不行,大手榴弹不行,就是手雷和爆 破筒最管劲。这就是他的一抓,从前头知道要抓爆破筒也就是爆破 杆,要抓手雷。

第二是抓炮兵。他就从中间往前抓。一说哪个部队来了,尤其是炮兵 来了,经过军里后勤那个地方,他知道了,就组织后勤的一些人,代 表军里在路口欢迎。把干部都请到他那儿去坐一番,喝上几杯,意思 就是了解:“来了多少炮啊?有多少炮弹?你们炮弹在什么地方啊?怎 么把你的炮弹运来呀?”他这就是抓重点。

第三就是抓后头。保障15军作战的大概是5分部,另外还有几个朝鲜兵 站的分部。他就采取打电话等办法了解后头哪个分部什么东西多,着

重的是了解弹药,当然也了解吃的,了解清楚就派人在后头抓。

本来欢迎、欢送工作应该是军政治部或者是司令部做的,结果让他给 做了。司令部命令他准备什么,只要把情况一介绍,他就根据交代的 情况跟人家“吹”上一番,不过大的情况是吹得准的,然后再热情地招 待一番,这样他的工作就做到家了。

当得知前头需要爆破杆和莫洛托夫手雷的时候,他就派他那个军械科 长跑遍了整个志愿军的后勤,在反击阶段硬是陆续搞来了七千个手 雷。这是很厉害的!

运炮弹他没有那么多的车就请人家吃饭,介绍情况:“你就用车自己转 运。转运的好处是你比较熟悉,可以快一点。”现在谁能够发挥作用,这个潜力就要挖。是不是呀?这个工作做得好,特别是跑后头的工作 做得更好。

因为当时整个朝鲜前线都没有打,就我们这一点打,又是志愿军直接 部署的作战。15军直接在前头指挥,后头兵团特别是志愿军,什么事 都管,有的还经过军委、经过毛主席。这个情况他也清楚,所以有什 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找后头。这三抓就把后勤抓到点子上 了。

这个尤继贤又抓了一个45师的后勤部长宋起峰,抓了一个29师的后勤 部长张应学,还抓了两个政委。这样一抓,他的组织指挥就展开了。

这些人就是驻他那个地方的代表和联络员,该谁做的,他就把那个头 头捏到手里头,所以事情的处理和解决都比较快。这样一抓,从步兵 的弹药到炮兵的弹药以及其他的保障都做得很好。

他抓吃的更厉害,一直抓到国内了。由于第一个阶段十分艰苦,他就 首先在军的范围内抓。开始他试验蒸馒头,45师不行,他就叫29师和 其他部队蒸,蒸了往坑道里头送。坑道里有那么多的队伍,有的送不 进去,即使送进去也酸了。

馒头不行,饼也不行,试验的结果最好是给前头送萝卜。他先就地在 军里的其他单位找,发现谁有萝卜就收起来,后来在朝鲜收,最后还 到国内收,一共收了几万斤萝卜。当然真正送到坑道里头没那么多,但收萝卜确实解决了整个部队的吃菜问题。还收苹果,本来朝鲜的苹 果到十月份差不多就都熟了,他仗着牌子很硬,就给文化联络部说坑 道里头怎么怎么艰苦,这一捣鼓,就收到了国内和朝鲜各个部队送来 的大量苹果和萝卜。虽然当时前方打得很艰苦,但后方已经为他们准 备了好多好东西。

原来我们都是吃高粱米,一打起仗来就没得吃了,大米、白面还有后 来叫“富强粉”的面粉、罐头、菜什么的都是好的。后勤经过他一抓,前沿部队和准备上前线部队的生活就得到了改善。从生活保障、物质 保障来讲,从二阶段以后到大反击是我们入朝作战最好的时期。

那可真是天天过年!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菜有菜,还有水果吃。那么多的苹果,坑道里头要不了多少,主要的还是后头吃了。

第三个保障原本是军政治部做的,像联络部搞的朝鲜人民支前等,结 果他把这一套连同救护工作接了过去。除了检查45师战场救护有些什 么问题,还把全军他这个范围里的29师、44师等单位都检查了,甚至 于手还伸到了12军。

那个时候大家需要的就是刀口比较强的医生。谁手术动得比较好,他 就把谁配到前沿下面的第一个抢救站做抢救工作、动手术。沿途的抢 救站里都有几把“刀”,所以抢救工作搞得很好。还有一个就是药。朝 鲜的药品保障本来就比较好,再经他一抓,抢救就做得更好了。卫生 战线经他一抓,从前到后都井然有序。

运输上,他着重表扬文化联络部。咸在福老妈妈连着几天没睡觉,硬 是洗了几百件血衣,是那时候出现的典型,还有朝鲜妇女排队给志愿 军输血,沿途的转运站,像苹果站、茶水站,这些感人的典型事件他 都抓住了。

他把这些典型事例大力地宣扬,见了军长给军长讲,见了机关给机关 讲,一下子又和政治部搞得很紧,联系搞得很好。特别是和联络部,后来又和金华郡和怀阳郡的头头接到了一起,把关系搞好了。还有郡 下头的若干个面,就相当于咱们的区,把他们都联合起来,一下子把 群众发动到了空前的程度。

梅桧里女性同盟的三个同志,把装卸任务包干到底,炮弹到了,她们 就卸,卸了以后,为防止敌人飞机轰炸,先把炮弹运输到防空洞里,等汽车去了以后再装车,就这样,三个女性同盟在最紧张的时候把这 个任务连续地干了下来。

修路的工程是点面结合的。因为沿路的桥梁没那么多,他从志愿军要 的工兵就负责修最危险、炮弹打得最厉害、最大的工程。沿途妇女负 责修路,只要炮弹一打,妇女就到,头顶筐筐,一筐土、一筐土地 运。可不要小看这蚂蚁式的动作,保证公路畅通全靠这个。

战争发展过程中,底下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模范人物都被他抓出来 了,有名的像朴在根、咸在福、史吉荣,还有梅桧里女性同盟等等。

做工作的过程中,他也在政治部,最后在军里宣传部弄了一些人去。他的工作一铺开,司令部就支援了司令部干部;政治部就支援了政治 部干部。所以他的工作做得是很周到的。

从后勤工作来讲,尤继贤是立了一功。当然做了师以上干部就没有立 功了,但后勤好多的小故事都和他挂着钩呢,这功劳是不小的,后来 他调到后勤学院专门搞上甘岭战役的情况介绍,写了个《后勤工作经 验》,写得很好。

正因为这样,所以什么事都比较好解决。像在反击阶段,要麻袋,他 一听:“好,要多少?”把高粱米什么的一一倒到地上,麻袋就送上去 了。所以说保障打胜仗后勤是前勤。这个他有经验。

上甘岭开头歼灭美7师时,为什么打得敌人那么苦?就是我们的部队在 七月份就开始囤粮、囤弹,朝鲜八九月份就到雨季了,路常常被冲 断,因此三个月以前他的工作就做上去了。按志愿军的基数标准来

讲,囤的弹药都超过了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基数。因为我们这个仗 是限制在两点上打,临打仗时,他又把其他点的物资运输到主阵地 上,这个仗能连续打几天,和前勤大有关系。

在他的督促下,师里后勤和团里后勤的创造性都比较大。134团平常就 有挂面厂,阵地防御过程中,他自己就能把面粉制成挂面送到前方 去。所以在上甘岭战役过程中,挂面都送进了坑道,有些病号都能吃 上挂面,都是自己做的,比较齐全。

后勤,我想尤继贤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像宋起峰这些同志,实际行动 比他来得更多一点。后勤干部都比较老,我们卫生部长就是个老红 军,29师的后勤部长也是老红军。他们当后勤部长这么多年,在上甘 岭战役后期当的时候,那才真正是痛快,要啥有啥,井然有序。

所以当后勤部长,就怕你没有很好地作调查,只要调查到位了,都能 把问题解决得很及时。

来自祖国人民的慰问令前线战士斗志昂扬

再说一说和朝鲜人民、祖国人民的关系。

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第五分团到了前线以后影响特别大,因为他们都带 了一份慰问品的样品,包括茶缸,包括烟,都印有“赴朝慰问团”字 样。

本来前沿坑道里头一谈“祖国”两个字大家心里就热乎乎的,一见那些 祖国来的东西就更高兴了。前面提到过,黄继光把好多人抽的大前门 的烟盒一个一个地收起来,理好,作为热爱祖国的实物。慰问团这个 时候拿来的可是印着“最可爱的人”的茶缸子!慰问袋里头的东西都刻 有这个字样。

慰问团还拼命地要求上前线慰问。他们不懂,真正起作用的虽然是前 方,但是后方也特别要紧,所以我们就让他们挑选了一些年轻力壮的 成员,组成一个分团,派到五圣山后头敌人炮打得比较少的地方去慰 问。

他们来得早了一点,正是坑道斗争阶段。那时候涌现出的像黄继光这 样的英雄人物已经不少了,到了以后,我陪了他们半天,他们要到前 线去。慰问团里有解放军,就让政治部组织了一下,把当兵的护送到 五圣山上,其他的都放到后方搞慰问活动,但地方人员不干,就也抽 了个把子地方上的同志上了山。

因为他们首先是代表祖国,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代表各大单位 和各个民族的人民群众,所以他们的慰问很深入。

这个二届慰问团五分团是西南组织的,西南的那一些代表差不多都留 在后方了,有四川人,有贵州人,也有云南人。我们那时候是四川兵 比较多,贵州兵也比较多,所以他们所到之处真正是土话讲的“老乡见 老乡,两眼泪汪汪”,见面就流泪,走到哪儿流到哪儿,这一流泪,好 多的感情就流露出来了。

我们的炮兵阵地在朝鲜村庄附近,恰恰又是朝鲜人民支前的重点,他 们在这儿也有防空洞的洞口,人家一见这个情景就说:一见面都是 哭,中国人都爱哭。朝鲜妇女也跟我们开玩笑,但是她知道老乡的感 情就是那么真。特别是女同志,见面以后流起泪来没个尽头,所以说 慰问活动在做情感工作上的效果比我们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另外还有中央发来的《慰问电》。那时是五二年,他们把祖国的好多 故事都做了介绍,对这三年里我们所取得成绩的介绍,特别是对四川 的介绍,就更亲切了,所以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形成一个高潮。

战士们就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感谢祖国人民的关怀;要向党中央、向毛主席报喜;要让祖国人民听好消息。”各个阵地上都是这样的英雄 壮语。

这个活动从20日、21日开始,一直到34师的部队上来才结束。其间他 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又因为他们是正赶上国庆节来慰问的,这就使政 治与实际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由此产生的力量之大,是很难用 实际语言来表达的。

45师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说说朝鲜人民和我们45师的关系,这是比较现实的事情。

在上甘岭和下甘岭中间的一个我方控制区,有一个老太太,已经六七 十岁了,带着个小孩子。在上甘岭没有打下来以前,叫她搬家她都不 搬,说是“热土难离”。上甘岭战役打响以后,炮弹比较厉害,一有情 况,炮火就准备了,我们的侦察部队就专门负责把她送到比较安全的 地方。老太太已经六七十岁了,我们的同志不仅要扶着老太太,还要 轮流背着小孩,从前沿她那个地堡转移到五圣山后头。

这个老太太和我们的关系非常亲,我们都叫她阿妈妮,就是老大娘的 意思。韩语里“达木墩”是“同志们”的意思,但她不叫我们“达木墩”,而 是叫“孩子”。那时候我们连的干部也就是二十来岁,1连的指导员23 岁,连长20岁,还都是小娃娃。她住在1连阵地前头,所以她把我们都 叫孩子,这是朝鲜话里最亲的话了。

正是由于他们在这儿,所以才增加了我们部队坚守阵地的信心:“你 看,朝鲜的老大娘、小孩都不退,这个阵地我们还能不守?”朝鲜人民 在我们阵地和敌人阵地结合部靠着我们这一方不走,这本身也就看出 朝鲜人民的坚强。另外,这些朝鲜人还不断地给我们提供一点情况,朝鲜的文化联络部也被派到我们前沿坑道喊话,而且不只在一个地 点。

后来美40师在那儿硬是被打怕了,所以美国人把上甘岭反击主要夺的 山叫作“阻击兵岭”。

“阻击兵岭”这个地方,前沿离敌人的前沿直线距离是80公尺,所以即 使不用喇叭喊话也很清楚,特别是女同志用朝鲜话喊话时,伪军的心 坎里就松动了。开头喊话他还打打枪,他打枪我们就整他,但后来就 老实了。

喊话怎么挑时间,怎么喊,都是有严密计划的。那年的八月十五和国 庆节前后大概差一天,又是中秋又是国庆节,就把月饼和酒给伪军送 了去。这个朝鲜妇女就说:“你们好好过节吧,金日成和志愿军对你们 非常关怀啊。”喊了以后效果就出来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就像后来我 们向金门打炮的规矩一样,双方都不打了,有的时候还可以见见面。对方有个班长跑过来向我们报告情况,后来这个营的一个参谋也起义 了。

当然这种情况不止这一起,这就说明统战工作搞到关键点上了,而且 工作做得很细的。所以说起作用的,还是直接和战士在前头共同生 活、共同活动的这些朝鲜同志,这对我们部队的教育是很深的。

其次就是后方,在仗没有打起来以前,后方以石吉荣为代表,感人事 例很多。我们入朝是在五一年四月,在朝鲜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在后 方的古山、新旭这一带也住过,后方的群众对我们特别好,那时候我 们的关系已经是不分彼此了。

毛主席所说的灵活用兵可概括为五个基本要素:因时用兵、因地用 兵、因敌用兵、因己用兵、因势用兵。这五点按顺序来讲就是,因为 有了后方的保障,有了炮兵的加强,才打出来一个战役,并不是开头 就摆着这么多的炮,也并不是后勤的手雷开头就有那么多,它是随着 战役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指挥员不光是一个前指指挥、前头作战,还 有一个后方的指挥。现在不是叫后方司令部,实际那个时候打仗很重 要的是打后方,前方打的情况如何主要是看后方的物资保障做得怎 样。

徐(向前)67老帅他现在还提倡,来防御作战上要像上甘岭的战斗那 样,不惜使用超规格的兵力,也要把战略要点坚决地守住。叶(剑 英)68老帅他讲的就是,将来要打仗也要像上甘岭那样子,靠勇敢、靠 技术、靠洞子,有了这三者,打防御作战就可以制胜。

直到现在外国还在讲上甘岭战役,美军到现在对上甘岭的印象还很 深。因为上甘岭等于打掉了他一个总统、一个第8军的司令,还有在一

战、二战战场上都很有名的“滴滴漏”师,以及那个在1841年组织起来 的17团。这些在敌人印象里头都是比较深的。

但是这一个战斗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整个战役都是在一个师的阵地 上打的,所以最后总结是时候没法从大的方面把它全面展开。因此过 去的总结什么显得有些面窄,只能看到这个部队的勇敢,却不知道这 个勇敢的背后是因为它和各种因素都贯穿着。所以在我们看,包括《上甘岭》这个电影以及后面写的那些小说,都显得仓促,概括不了 整个战役。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