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当代中国没有世界一流作家?
咱得承认,这是个有点扎心的问题。
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的作品《三体》则赢得了科幻领域的最高奖项——雨果奖。
虽然他们的成就很高,但要说他们是不是世界一流作家,这还真得斟酌一下。
咱们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可为啥现当代就是出不了一个世界顶级作家呢?别说顶级了,就连能跟鲁迅齐名的都难找。鲁迅在国内是响当当的大文豪,但放世界文坛上,,还真不敢说是一流。
当代的莫言、余华,他们都是好作家,但要说世界顶级,那还差了点火候。有人可能会说,那是老外读不懂咱们的华夏文字内涵。这话听着挺解气,但仔细想想,也不全是那么回事。就拿咱们邻国日本来说吧,他们的文化很多都是从咱们这儿学去的,但你看,他们现当代就出了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样的大作家,在西方文坛上也是名声赫赫。
后来的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在西方也是反响不错。特别是安部公房,他在卡夫卡这条路上,比咱们的残雪走得还早,还稳当。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看看现在的这些新生代作家。东北三剑客双雪涛 班宇 郑执 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作家。但要说达到世界一流,那还差得远呢。明明手握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的丰富遗产,还有西方文学的宝藏可挖,理应能炒出一手好菜来,但为啥就是不行呢?
依我看,问题就出在“路走偏了”这几个字上。
现在的新生代作家,一方面没跟上西方最新的文学潮流,另一方面又把中国古典文学全给抛下了。他们就逮着八十年代那些作家使劲学,这哪能行呢?
八十年代的作家固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不能一直停留在那个时代啊。文学是要与时俱进的,得不断创新才行。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作家。首先得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悉,还得对西方文学有所涉猎。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还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还得有创新精神。不能老是跟着前人的脚步走,得敢于突破常规,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当然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去沉淀、去积累。但得相信,只要方向对了,努力就不会白费。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咱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咱们中国一定能出世界一流作家!
中国没有“世界一流作家”的土壤
上次我们有篇文章聊到:
为什么现当代中国没有世界一流作家
有粉丝在后台留言:
今天我们展开这个话题,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来聊聊50、60年代的作家们吧。
这批作家,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都是天赋异禀的才子,人生经历也是丰富多彩,写出来的作品都让人拍案叫绝。不过啊,说实话,虽然他们的作品很棒,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底韵”似乎有点欠缺。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那个时代给他们留下的烙印。在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都还在起步阶段,资源和信息都相对匮乏。这些作家们虽然才华横溢,但也难以避免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没能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视野,所以在某些方面,他们的作品就显得稍微有些单薄了。
转眼啊,我们就到了70、80年代。
这时候啊,文学似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啊,这时候最有才华的那批年轻人,大多都选择了其他更有前景的行业,比如经商、投身科技领域等。文学啊,在这个时期似乎已经不再是主流的选择了。这其实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年轻人价值观的转变啊。你想啊,当经济大潮涌起,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主导的时候,像文学这种需要长时间沉淀和磨练的艺术形式,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其实啊,那时候最聪明、最有拼劲儿的年轻人都跑哪儿去了呢?他们啊,都选择了更有“钱”途的行业,比如做生意、搞科技什么的。
毕竟啊,那时候的经济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就像两把火,烧得大家心里都热腾腾的。相比之下,文学这种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磨练的艺术形式,就显得有点“老古董”了。
话说回来,这种转变其实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过啊,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坚守在文学的阵地上。他们啊,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愿意为文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这些年轻人的存在啊,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再到90年代以后啊,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啊,不仅面临着文学土壤的进一步贫瘠的问题,还遭遇了信息爆炸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你想想看啊,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创作出有深度的严肃文学作品,难度可就大了去了。其实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和魅力所在。
50、60年代的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纯真与激情;70、80年代的作家们在变革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和定位;而90年代后的作家们则在网络文化的浪潮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
这些不同时代的作家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啊!
来源:老张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