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14世纪后,波兰开启领土扩张,控制了今天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一带。至此,东斯拉夫人所在的地区分别被金帐汗国、波兰、立陶宛所控制,并在此后进入不同的历史轨迹,受到身边三大强权的影响,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大民族逐渐形成并分化。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诺夫哥罗德位于今天俄罗斯西北部,历史上是斯拉夫人建立的重要商业城邦,并一度控制了周边的多个城邦,形成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成为今天俄罗斯北部一带的重要势力。蒙古入侵罗斯时,未能征服相对富裕和先进的诺夫哥罗德。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诺夫哥罗德是汉萨同盟城市之一。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立陶宛大公国在15世纪时发展成为东欧地区的大国,并与蒙古、波兰参与对罗斯各公国的势力争夺。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6-17世纪时,立陶宛与波兰共同组建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当时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蒙古人对罗斯统治了200多年,当地长期和周边发展相脱节,使得罗斯各国成为欧洲较为落后的地区。此外,蒙古人将自身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管理理念引入,使得俄罗斯民族在社会管理思路、思潮、思想、价值观等方面融入了大量来自东方的元素。

蒙古人对罗斯的统治相对松散,社会管理主要由蒙古人分封的罗斯各公国实际开展,同时蒙古人对文化相对包容,俄罗斯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型;宗教独立方面,摆脱东罗马帝国希腊正教会的控制;民族建构方面,面对蒙古入侵,加速了罗斯各地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俄罗斯民族的形成。此后俄罗斯在东侵过程中进一步融入蒙古、突厥元素,大量的突厥语系族群居住在伏尔加河等俄罗斯腹地,使得俄罗斯民族相比于其他斯拉夫民族具有更多东方色彩,甚至有别于白俄罗斯、乌克兰两个东斯拉夫兄弟民族,从一个欧洲民族演化为一个欧亚民族,成为联系亚欧的桥梁。

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在莫斯科城建立,这个公国同样是留里克王朝后裔建立,夹在众多罗斯公国中间,这样的地理位置既方便作为各公国的贸易枢纽开展商业,又避免直接与蒙古势力接触,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总体而言,莫斯科公国是当时罗斯各国中比较安定的一个。

莫斯科公国通过与蒙古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借助教会力量,对周边的公国开展蚕食,14世纪初的时候,莫斯科公国的面积已是建立之初的两倍。14世纪20年代,莫斯科公国凭借与蒙古人的良好关系,获得了代蒙古人对全罗斯征税的权力。莫斯科公国借助蒙古人的军队对周边各公国进行削弱,不断强化自身在罗斯地区的影响力。

【莫斯科公国升格为沙皇俄国,向东扩张】

莫斯科公国的不断壮大最终引起了蒙古人的不安。1380年,莫斯科公国在顿河流域打败金帐汗国,严重削弱了蒙古人在罗斯的统治。15世纪后期,莫斯科已扩张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与蒙古人接触更加频繁。此时,金帐汗国已出现多次分裂危机,莫斯科公国决定不再向蒙古人纳贡。1480年,金帐汗国主动进军莫斯科,试图恢复贡赋。莫斯科公国选择开战,并于当年11月打败饥寒交迫的金帐汗国军队。金帐汗国在此之后分裂成多个小型汗国,蒙古人对罗斯各国240年的统治彻底结束。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金帐汗国解体后出现的一系列小型汗国,最终陆续被俄国吞并,但突厥人在俄罗斯的影响始终存在。突厥语族的自治共和国,是今天俄罗斯国内重要的联邦主体构成。

战胜蒙古人后,莫斯科公国开始四面扩张。1485年,莫斯科大公正式称为全罗斯大公。1533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上台前,莫斯科公国已经基本控制伏尔加河流域,将当地的小汗国变成傀儡,并且扩张至乌拉尔山、第聂伯河,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莫斯科公国建立起国家杜马制度、在征服的地区任命总督,颁布法典,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俄罗斯国家已经形成。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莫斯科公国的扩张。

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掉东罗马(拜占庭)帝国,1472年,时任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此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视自身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诩为“第三罗马”。1547年,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正式将莫斯科大公升格为沙皇,国号定名为沙皇俄国(1547年到1721年本文简称为沙俄)。

伊凡四世,统治莫斯科和沙俄50余年,史书中常称为伊凡雷帝,其在位期间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削弱贵族权力,而沙皇权力和地位则得到空前强化。伊凡四世期间,沙俄灭亡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将伏尔加河流域吞并,以伏尔加河流域为基础,进一步向亚洲扩张,伊凡四世统治的后期,沙俄已经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鄂毕河流域。

西伯利亚地区在金帐汗国解体后,出现了一系列小型的突厥人汗国,如西伯利亚汗国,这些汗国尽管占地面积较大,但人口较少,面对强势的沙俄,已无招架之力。

此时更东方的亚洲北部,生活着鄂温克(满-通古斯语族)、鄂伦春(满-通古斯语族)、萨哈(突厥语系)、楚科奇(楚科奇-堪察加语系)、科里亚克(楚科奇-堪察加语系)等民族,16世纪时尚处于氏族解体,渔猎、游牧部落状态,更无力抵抗沙俄的入侵,超过一个欧洲或东亚大小的土地,仅60年左右,大部分已被纳入沙俄版图。

在蒙古高原及周边,存在着瓦剌(卫拉特)、鞑靼、兀良哈三卫等蒙古部族,后续将被东方北温带森林中崛起的女真所整合,并成为沙俄和后来俄罗斯帝国在亚洲扩张过程中最强悍的对手。

尽管在亚洲方向几乎一路无阻,但在沙俄眼中最重要的欧洲方向,尤其是对出海口的争夺并不顺利。1558-1583年的利沃尼亚战争中(利沃尼亚指的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带,当时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利沃尼亚公国控制),沙俄先胜后败,在夺取了芬兰湾沿岸的土地后,由于波兰、立陶宛、瑞典、丹麦的干预,沙俄最终战败,放弃了占领的领土,沙俄夺取出海口的努力受挫。

沙俄在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大力对外扩张的同时,沙俄的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残酷:沙皇、贵族对于底层农民的压迫日趋严重。15世纪末期,农奴制已经在沙俄国内部分地区建立起来,16世纪,通过土地与户口登记,农民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农奴制已经正式形成。早在15世纪,一部分农奴为逃避奴役而逃亡到南俄草原(与哈萨克草原接壤的亚欧草原一部分),以游牧和劫掠为生活方式,形成武装组织、建立定居点,这些斯拉夫游牧民后来融入一定的亚洲游牧民族元素,发展成为一支特殊的族群——哥萨克人。沙俄和俄罗斯帝国在多次镇压哥萨克人无效的情况下,开始收买哥萨克人,将其发展成为俄国扩张的先锋,哥萨克人在后来的扩张与对外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7世纪的哥萨克酋长国,后被波兰、俄国瓜分。18世纪后完全被俄国吞并。这个政权是乌克兰国族建构的重要环节。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融入欧洲成为俄罗斯历史叙事的追求】

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1598年,其长子去世后,由于没有儿子继承,历时700年的留里克王朝因为绝嗣而终结。关于立谁为继承人,沙俄贵族陷入纷争。这时,沙俄国内农民起义不断,而波兰也趁此机会入侵沙俄。1613年,在赶走了波兰人,平定了国内动荡后,贵族们召开会议,选举罗曼诺夫家族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沙俄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和沙皇的权力,同时在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镇压从留里克王朝延续下来的农民起义。此外,沙皇在面对东正教教会的权力挑战时,将牧首流放,确立了皇权对宗教事务的绝对控制。对外方面,沙俄在17世纪中期与波兰进行了十多年的战争,最终双方瓜分了今天的乌克兰,沙俄控制了乌克兰东部第聂伯河左岸广大地区。在亚洲方向,沙俄在17世纪初时基本控制了整个北亚,并开始侵入黑龙江流域。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时,女真人已经基本完成对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整合(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和布里亚特尚未征服),并进入山海关。从1652年开始,满清与沙俄在黑龙江流域发生了多次战争,直到1685年,满清在平定南方的三藩之乱后,调兵北上,彻底压制住了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征服被暂时遏制,一直到近200年后再次卷土重来。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7世纪沙俄扩张至黑龙江流域,但遭遇了清朝的抵抗,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暂时遏制了沙俄在当地的扩张。

尽管17世纪后期,沙俄已在亚洲、欧洲等方向实现了扩张,但相比于西欧,沙俄经济社会明显落后,农奴制不仅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制约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沙俄的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难以同西欧竞争,也难以满足沙俄国内的军事、社会需求。

1682年,10岁的彼得一世继位,17岁时,在挫败了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政变后,开始亲政。彼得一世在位时,积极向西欧学习,改革国内政治、社会制度,中央架构上,废除可能影响到皇权的大贵族杜马,建立由9位大臣组成的参政院,作为国家最高管理机构;地方上,建立直属于中央的省;宗教上,废除普世牧首,建立由政府直接任命主教与官员的至圣治理会议(Святѣйшій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ющій Сѵнодъ),政府深度参与管理宗教事务;选拔制度上,给予非贵族通过军功获得官衔并晋升贵族的通道;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一批军事院校、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以及超过200座工场建立起来,同时推动俄文字母简化、推行儒略历、办报、出国留学等向西欧靠拢的改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伴随着沙俄的扩张而开展的,在大规模的扩张中,一无所有的人凭借新开辟的疆土获得了军功,旧的利益集团被打破,新的利益集团建立起来。在俄国的历史上,改革为扩张提供了动力,扩张为改革扫清了阻力。但扩张也成为了一种路径依赖,在不敢根本撼动国内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只有靠扩张才能满足新入局者的利益要求,从莫斯科公国到沙俄,再到俄罗斯帝国,甚至苏联时期,扩张都成为俄罗斯历史上启动变革与重新分配利益的契机和动力,更是成为一种执念。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彼得一世继位时的沙俄版图。

1695年,沙俄与奥斯曼帝国开战,试图在黑海夺取出海口,但未能如愿。1700年开始,沙俄与瑞典爆发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沙俄通过与萨克森、丹麦结盟,打败瑞典,获得了芬兰湾、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战争期间,1703年,彼得一世在新获取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建设新城市圣彼得堡,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将这里视作俄罗斯人融入西欧的桥头堡,期待引领整个俄罗斯融入欧洲。1721年开始,彼得一世改称“全俄罗斯皇帝”,建立俄罗斯帝国(下文称为俄国,但君主仍称为沙皇)。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大北方战争第一阶段。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大北方战争第二阶段。

1725年,彼得一世去世,俄国皇位更迭频繁,直到1762年,彼得一世的孙子,彼得三世的德裔妻子,叶卡捷琳娜借助俄国最精锐武装的近卫军发动政变,取代彼得三世自己称帝,是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继续对外扩张,不仅与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在对土耳其的两次战争都获得了不错的战果,成功夺取了黑海出海口以及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同时获取了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航行自由。在远东地区,俄国吞并了楚科奇、堪察加等地,并进一步越过白令海峡,占领阿拉斯加,建立俄属北美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一世改革时,出于对农奴解放后冲击社会结构影响统治的考虑,没有开展农奴制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不仅扩大贵族的权力,还将实行农奴制的地区扩大到乌克兰等新征服地区,加上对外扩张导致对农民的压榨更加残酷,其在位期间,爆发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起义广泛动员了各个民族、阶层参与进来,历时两年多,最终在强力镇压之下瓦解。

起义虽然失败,但农奴制下,广大农民消极面对生产,社会流通也少得可怜,俄国与西欧的差距并没有因为俄国人融入欧洲的决心和努力而得到缩小。此时的西欧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自由劳动力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激发社会生产实现质的提升。俄国依然深陷封建农奴制,沉醉在依靠征服落后民族实现的版图扩大的成就中。

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俄国历任沙皇继续扩张,19世纪初从瑞典手上获得了芬兰,1801-1813年,夺取了高加索山脉南麓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19世纪60年代,俄国进一步将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吞并,并趁中国深陷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获得了外东北。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8世纪,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的土地,使得波兰一度在欧洲版图上消失了100余年。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俄国在高加索地区的扩张,不仅将高加索山脉北麓众多小国吞并,并且越过高加索山脉,将南麓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吞并。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世纪俄国在中亚扩张时,当地的政治格局,包括北方草原地带的哈萨克各部落,与南方荒漠地带的各绿洲国家。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世纪中后期,俄国趁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之际,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占据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世纪,俄国已经成为一个地域覆盖欧洲、亚洲、美洲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仅次于当时的大英帝国。

【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1812年时,拿破仑率领法军横扫了大半个欧洲,而此时的俄国开始与英国结盟,成为打破法国“大陆封锁”政策的一个口子。是年,拿破仑开始入侵俄国,在付出了超过百万人伤亡的代价,法国一度深入东欧平原腹地占领莫斯科。但遥远的补给线和寒冷的冬季让法国的占领难以为继,1813年,俄国反击法国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后一路追击法军,1814年,俄国军队进入巴黎。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终结了拿破仑的辉煌,这一战之后,俄国已经毫无疑问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和霸主之一。

俄军一路乘胜追击,令一批青年军官有机会亲自到西欧观察当地的社会变革。当中一些人开始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农奴制。1825年,趁着皇位更替,其中一些人开始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但遭到了新沙皇残酷镇压,这次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事件”

十二月党人事件后,沙皇为了巩固皇权,建立宪兵队。这支宪兵队在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各国爆发反对君主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乘坐火车四处参与镇压,俄国也成为“欧洲宪兵”。

十二月党人事件对于俄罗斯民族建构来说,也起到了关键的催化效应。为平衡日耳曼背景的贵族势力,此后的历任沙皇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占据社会大部分人口的俄罗斯人的地位,明确俄罗斯人是国家的主体民族和统治力量,俄语开始成为全社会通用语言,日耳曼,尤其是德意志背景的俄国贵族开始逐渐俄罗斯化。一直到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日耳曼贵族势力才被彻底清除。

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爆发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或第九次俄土战争。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俄国和土耳其的战争,背后更是俄国与英国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一个对领土有执念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与一个贸易立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进行的跨时代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与几乎同时期的美国内战一样,都是现代战争的重要里程碑,铁路、轮船、电报等新技术应用到战场,战地记者首次出现,南丁格尔开创的伤员护理制度深刻影响后来的医学发展。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克里米亚战争局势。

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惨败告终,俄国不仅吐出了摩尔多瓦、高加索一带占领的领土,同时被禁止在黑海建立海军和兵工厂,也被禁止通过土耳其海峡穿行。此外,由于战争带来的财政和防御困难,俄国开始考虑卖掉阿拉斯加,并最终于1867年将其卖给美国。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出落后的军事技术、素质严重不足的兵源、窘迫的财政,让沙皇的专制统治变得岌岌可危。俄国一方面在中亚和东北亚地区实施扩张转移矛盾,推动俄罗斯人移民;另一方面迫于国内压力最终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并且开始支持国内资本主义发展。

俄国农奴制废除后,贵族地主依然持有大量优质土地,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大量产生已是大势所趋。依然浓厚的封建制和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同时存在于俄国,新兴阶层的不满并没有随着沙皇的改革而消除。一批革命党兴起,而沙皇则毫不留情地动用各种强力手段进行镇压,1881年,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革命党炸死。

继任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俄国达到了其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工农业和资本主义取得大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也相对融洽。但另一方面,沙皇却也在视图加强君主专制,以抵御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自由化思潮。正是由于这一执政思路及相关措施,加之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阶级矛盾,俄国的社会始终暗流涌动。

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通过一批在瑞士等地成立的革命组织传入俄国。1883年,一批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劳动解放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труда),标志着俄国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形成。1895年,列宁等人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Союз борьбы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рабочего класса)。1898年,劳动解放社改组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在明斯克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派。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后来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1904年,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日本发生战争,并最终战败。俄国在战场上不断落于下风,并且最后败给了一个亚洲国家深深刺激了俄国国内的社会心理,由于日俄战争的动员和战败也影响到俄国国内经济,使得民众对于自身生活和沙皇统治的不满达到高点。1905年1月开始,圣彼得堡出现大规模罢工,工人前往冬宫请愿要求停止日俄战争,并且改善工人待遇,但最终换来了血腥镇压。此外,在波兰、高加索地区、芬兰、爱沙尼亚等地,民族矛盾也因为国内经济和社会动荡被激化,一些民族开始追求独立,同样引来了军队的镇压。各类刺杀、起义事件几乎贯穿全年,为缓解国内社会对于专权的不满,当年12月,沙皇宣布设立国家杜马(议会),开放25岁以上的男性参与选举。1906年,沙俄颁布俄罗斯帝国基本法。1905年的一系列起义最终失败,俄国的君主统治暂时渡过难关。尽管1905年的起义失败了,但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斗争经验。

1912年1月,布尔什维克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召开会议,建立独立的中央委员会,把少数派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与孟什维克决裂,布尔什维克也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社会民主工党(布)。

1917年,俄国在一战战场上不断失利,国内经济面临崩溃,民众基本生活也难以得到满足。当年2月(公历),罢工与动乱遍布全俄各地,时任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国家杜马建立俄国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虽然退位,但仍然掌控军队,并且将政府交由其妻子管理。由于寒冬、战败、饥饿等一系列因素交叠,俄国国内民众,尤其是工人已多次开展罢工,并向首都圣彼得堡集中,发起示威。3月(公历,俄历二月),各类集会日趋频繁,民众与武装力量冲突开始激化,镇压行为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沙皇与民众的关系已不可能调和,哥萨克人为主的军队也不站在沙皇这一边。当尼古拉二世赶往圣彼得堡时,包括军队将领在内的官员纷纷劝说退位,3月15日,尼古拉二世被逼无奈宣布正式退位,由于其弟弟不愿意继位,俄罗斯帝国也走向终结,罗曼诺夫王朝覆灭。1918年7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处决。

【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开辟国家建构与民族解放新思路】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后,俄国临时政府(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宣布成为全国唯一合法政权,从沙皇退位过程来看,尽管工农群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才是最根本的压力源,但真正促成沙皇退位的,还是自由派、帝国军官和一部分贵族组成的资产阶级,因此俄国临时政府也由这个群体把控。俄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没有改善工人和底层士兵的待遇,而且对外还在积极参与一战,国内社会经济危机没有得到解决。

1917年4月(公历),列宁从德国抵达彼得格勒(当时已由圣彼得堡改名),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停止与德国、奥匈帝国的战争、由苏维埃统治、将工业和银行国有化、土地国有化,建立无产阶级政府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等观点。5月,布尔什维克组织和平示威,要求“结束战争”“一切权力归苏维埃”,遭到临时政府的镇压,《真理报》被查封,一批布尔什维克党员被捕,列宁逃往国外。

这时的俄国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债务继续创下新高,从6月到10月,工人、农民、士兵的游行、罢工不断,部分水兵不再执行政令。

7月,布尔什维克召开会议,讨论武装起义,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争取到了各地苏维埃组织(сове́т,“代表会议”或者“会议”,1905年起义后各地成立的工农组织,苏联时期成为类似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机关)的支持。11月7日(公历,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起义,攻占了一系列政府机构、重要基础设施,当天召开了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宣布政权归苏维埃。次日,攻占临时政府所在的冬宫,并宣布成立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从彼得格勒开始,一直到第二年2月,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全俄各地起义的胜利,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

1918年,社会民主工党(布)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十月革命的刺激了西方各国,迫使他们调转火力挤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又同样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后续推动形成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西方世界对抗了超过半个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

1918年1月,俄国宣布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般称为苏维埃俄国(下文称为苏俄)。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宣布退出一战,同时放弃了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的领土,并迁都莫斯科。但11月一战结束后,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条约,重新进入以上地区。

同德国签约后,14个国家联合苏俄内部的反对势力(“白军”或白俄)发动武装干预,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对国内物资、工农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配,除了日本在苏俄远东地区的干预一直持续到1922年,苏俄于1920年成功战胜外国武装和国内的“白军”,在国内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17-1922年协约国干涉俄国内战,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地方势力,英、法、美、日等国也出兵干预。

由于边疆和一些民族地区没有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苏俄的苏维埃政权范围仅限于俄罗斯地区。外国武装干涉期间,芬兰、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建立了各自民族主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赶走外国武装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的俄共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各自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而芬兰、波兰则独立出去。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四个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召开苏维埃联席代表大会,签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1924年,苏联宪法通过,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主权,并划定共和国与联盟中央职权。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22年苏联4个创始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

1924-1936年,中亚地区一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从俄罗斯退出,加入苏联。1940年,为打造东方战线对抗法西斯德国,苏联进入摩尔多瓦(时称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控制)和波罗的海三国,在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加入苏联。至此,苏联版图基本定型,并超过大英帝国成为当时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

【从不发达国家变成超级大国,再到轰然倒下】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把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变成为一个工业上和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根本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担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并且在农村开展集体化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一度攻入距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只有23公里的位置,但当年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歼灭德军60多万人,沉重打击德军。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保卫战,苏联取得决定性胜利,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丧失进攻能力。苏军随后开始战略反攻,1945年4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8月,苏军在远东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9月,在中美苏英的多方进攻中,日本投降,至此二战结束。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巴巴罗萨”计划前德国控制的范围。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43-1944年苏军反击,基本控制了东欧各国,后来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1945年苏军反击,推进到柏林一带,日后成为苏联在欧洲控制范围的前线。

战后,苏联开启重建,经济增长迅速,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跻身有核国家。外部方面,苏联以东欧为核心,形成了国际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启了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20世纪采取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欧洲“铁幕”与两大集团的对抗。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综合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这一时期,苏联不断对外干预,1968年“布拉格之春”,1969年珍宝岛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种四面出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形象,造成苏联在国际社会空前孤立。而且这一时期苏联所取得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则出现衰退,苏联甚至需要通过出口石油来换取粮食。苏联整体经济体量被日本、西德超过,整体经济的弱势使得即便是军工技术的进步也难以为继,美苏之间的差距在后来逐渐拉大。1982年,安德罗波夫,1984年,契尔年科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1987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佳,戈尔巴乔夫开始将目标转向政治领域,同年,出版《改革与新思维》。此后,戈尔巴乔夫参照西方模式改革苏联制度。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两德统一。1990年3月,苏联设立总统一职,戈尔巴乔夫担任首任苏联总统。

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6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在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叶利钦宣布俄罗斯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苏联法律,其他共和国相继效仿。而早在1990年3月,立陶宛已经宣布从苏联独立。

1991年6月,俄罗斯联邦设立总统职务,7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趁戈尔巴乔夫度假,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代行总统职务,试图拯救苏联,但最终失败(即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虽以拯救苏联为目标,但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此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并接管苏联在本国的机构和资产,苏联名存实亡。

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独联体,并宣布苏联解体,继承为独联体。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余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会议致函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当天晚上,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的苏联国旗降下,苏联解体。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独立国家联合体。

【无所适从的俄罗斯】

1992年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俄罗斯联邦,3月,俄罗斯联邦下面的联邦主体中,除了鞑靼斯坦与车臣外,87个签署《俄罗斯联邦条约》,划定联邦中央与各主体的权责。

俄罗斯成立初期,政府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休克疗法,快速实施市场化与私有化,但却造成了严重的物价飞涨、消费品短缺现象,同时一批苏联时期的企业所有权转移到私人手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伴生地方民族冲突、社会治安混乱。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俄罗斯未能解决车臣问题,车臣问题悬而未决也影响到俄罗斯国家的统一。1999年,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由普京担任代总统,2000年3月,普京正式就任。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在2000年最终取得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车臣战争的胜利使得普京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普京接下来的执政打下基础。

对外方面,普京认识到西方对俄罗斯的支持有限,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调整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转而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加强联系。2001年,中俄与4个中亚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四个发展中国家首次召开金砖国家峰会,并在后续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之一。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上海合作组织。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金砖国家。

俄罗斯在成立之初向西方的一边倒并未换来西方国家的接纳,相反西方各国对依然庞大的俄罗斯充满抵触,美国主导的北约在1999年到2024年期间,不断东扩,尤其是2004年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七个前东欧阵营国家集体加入北约。在此之后,俄罗斯领导人也曾尝试与西方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但签署的许多协议未能得到有效落实。2012年,普京重回克里姆林宫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逐渐疏远。2014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双方的合作走向终结。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与西方彻底走向对抗。

俄罗斯的地理与历史:串联亚欧之间的广袤腹地

▲俄罗斯在乌克兰实际控制的四个州和克里米亚共和国。

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对欧洲文化报以向往,即便俄罗斯与西方已然走向对抗,民间对欧洲依然有着强烈的追求。而一部分俄罗斯人也认识到,包括东方世界在内的非欧美国家也同样能够给予俄罗斯市场、技术、资金,俄罗斯强化与非欧美国家的交往也是大势所趋。从蒙古征服,到彼得一世欧洲化改革,到凭借东方扩张成就欧洲宪兵,再到苏联时期形成的东方阵营,以及解体后的一边倒政策,俄罗斯从来没有清晰定义过自己究竟是一个西方国家,还是一个东方国家,用亨廷顿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无所适从的俄罗斯不断地或被动或主动徘徊在东西方之间,努力向两边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也同时高傲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既不是东方,也不像西方。

来源:LinkingMap世界地图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