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第28届欧洲海事防务展上,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了一种研发中的可用无人机投放的深水炸弹。这一举动,再次打开了人们对深水炸弹尘封已久的记忆。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深水炸弹曾经屡屡建功,击毁击沉多艘潜艇,因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随着反潜鱼雷与反潜导弹的兴起,深水炸弹的发展渐渐式微。
图①:RBU-6000深水炸弹发射装置
近年来,深水炸弹只有不多的几次露面。2020年,俄罗斯一架苏-27SM3战机坠海。在种种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俄罗斯军方选择了将这架战机彻底摧毁,使用的就是深水炸弹。2018年,伊朗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组织的一次演习中,投下深水炸弹。结果,深水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威力,“意外”地使附近潜水的3艘美国潜艇紧急浮出水面。
和露面次数稀少给人的“深水炸弹发展乏力”印象相比,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的这种可用无人机投放的“新一代深水炸弹”,则使人联想到“老树发新枝”等字眼。
那么,深水炸弹自问世时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它如今的发展状况如何?请看相关解读。
问世不久成为反潜“王炸”
深水炸弹(简称深弹)是一种下沉到一定深度或接近、触碰目标时才引爆的水中兵器,通常由舰艇或反潜飞机投放,主要用于攻击潜艇等目标。因此,它也被称作反潜深弹。
由舰艇作为平台投放的是舰用深弹,由反潜飞机投放的是航空深弹。除了早期舰艇上靠人工投放外,后来的深弹投放方式,大体上分为滑轨式、火炮式和火箭式。目前服役的深弹多以火箭式投放为主。
图②:“埃尔玛”深水炸弹发射系统
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抗干扰能力强,是早期深弹的特点。绝大多数现役深弹,至今仍保持着这一“本色”。人们起初并没有想到,就是这种带有“仓促上马”性质的近距反潜武器,竟然会在问世后不久迅速成为当时的反潜“王炸”。
深弹是反制潜艇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得到发展和广泛使用。
1914年,德国U型潜艇用6枚鱼雷击沉了英国万吨级巡洋舰。1915年,德国海军使用潜艇封锁了英伦三岛。
此时的鱼雷技术还不成熟,攻击潜艇的效果不佳。英国只好寄希望于研发一种新的反潜武器来对付德军潜艇,深水炸弹应运而生。
1915年底,英国研制出第一种深弹,因其形状与汽油桶相似,俗称“汽油桶”。该型深弹由水面舰艇搭载,投放入水后,爆炸产生的威力可对距离10米的潜艇造成严重破坏,作用深度达200米。
1916年,英国首次使用深弹击沉德国U型潜艇,拉开了世界海战史上用深弹进行反潜作战的大幕。
实际应用中,早期深弹存在的一些短板暴露了出来,如下沉速度较慢、需设置爆炸深度、爆炸后影响探测和发起二次攻击等。这些短板在后来拍摄的一些二战海战题材电影中有所体现,影片中经常有潜艇躲过深弹攻击侥幸逃脱的场景。
为补齐上述短板、提高深水炸弹命中率,英国海军研制出“刺猬弹”。该型深弹的得名,来自它的发射装置布局方式。其发射装置共有24个炮管,向前倾斜45度设置在甲板上,状如刺猬身上的硬刺。
“刺猬弹”改用了触发引信,不用判定潜艇深度,因而作战准备时间更短。
单个“刺猬弹”的体积较小,弹径为178毫米,入水声音较小,不易被潜艇察觉。加上采用流线型壳体,下沉速度比先前的深弹要快一些,有效压缩了目标潜艇的规避时间。该深弹主要靠投放密度取胜。24枚弹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发射出去,能够在舰艇前方或两侧形成一个半径约40米的椭圆形弹幕将目标潜艇“罩”住,只要一枚引爆就会诱发其他深弹发生连锁爆炸,从而提升命中率。
1944年5月,美军驱逐舰在两周时间内,利用“刺猬弹”接连击沉日本6艘潜艇,创造了不俗战绩。
图④:“刺猬弹”
二战期间,世界各国研发出种类繁多的深弹。
1942年,美国海军研制出用格栅式发射架发射的MK20/MK22火箭深弹,使深弹能方便地部署到较小吨位的舰艇上。
1944年,英国研制了“乌贼”深弹及气动发射装置,装药及威力与“刺猬弹”相比有所增加。
据统计,1935~1945年期间,被深弹击沉的潜艇约700艘,占这一时期被击沉潜艇总数的七成以上,成为当时反潜武器中的“王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深水炸弹一直是反潜的主要武器。
发展历程“冷热不均”
随着科技的发展,深水炸弹带着“惯性”又向前发展了一段时间。全自动的大口径反潜火箭深弹如美国的阿尔法系统、多管大口径火箭深弹如博福斯、带定向器的反潜迫击炮如意大利梅农等先后出现,不仅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其操作也更加方便。
冷战初期,为了增加对敌方潜艇的威慑力,美、苏等国研制了核深弹,通过水下核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来摧毁目标,如美国的MK90、苏联的8F59 SKAT、英国的WE.177系列等。这类深弹一般由反潜机携带释放,爆炸深度为水下数十至数百米,威力可达万吨级TNT当量,毁伤半径在800~1000米左右。直至冷战结束后,核深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过程中,传统深弹的生存空间开始受到各方面挤压,其发展显露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特征。
20世纪60~70年代,潜艇的机动性和防护力得到提升,使得深弹对潜艇的杀伤概率下降。同时,反潜鱼雷的性能明显优化,地位作用开始提高。世界各国海军对深弹作用的认识产生分歧,部分国家开始将重点转向对鱼雷等水中兵器的研究。
美国等一些国家叫停了大部分反潜深弹的研制,如美国仅保留了航空深弹,其在1970年以后建造的水面舰艇也不再装备深弹。
苏联则一方面肯定自导鱼雷在反潜领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坚信深弹仍大有可为,因此不仅未停止对深弹的研究和发展,还将火箭深弹系列化,装备在其大、中、小型等多种水面舰艇上。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苏联研发并装备了多种RBU系列火箭深弹发射装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BU-6000、RBU-1000和RBU-12000。这些装置发射深弹时,射程更远。所用深弹作战深度更大、引信性能更好,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威力也明显增大。
同时,苏联还为航空兵研制了不少类型的深弹,包括自导深弹,供反潜机使用。这种坚持,使俄罗斯研发深弹的诸多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法国、瑞典、挪威等国海军也在使用和不断改进深弹,将其用作护卫舰、小型水面舰艇及反潜机的反潜武器。
法国在博福斯深弹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发出MK54博福斯反潜火箭系统。
挪威海军持续改进“燕鸥”火箭深弹,从MK3型发展到MK10型,射程不断增加。
瑞典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了“埃尔玛”小型深弹系统,随后又加以改进,将其安装到反潜直升机上,采用了多管发射装置。
图③:“燕鸥3”深水炸弹
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国和阿根廷都使用了鱼雷进行攻潜,无一命中。英军用反潜直升机投放的MK11深水炸弹,却击中了阿根廷的圣菲号潜艇,导致其被俘获。
英阿马岛海战之后,各国开始重新评估深弹的作用,认为深弹在现代海战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鱼雷等反潜武器无法将其取代,特别是在浅水区和水文复杂区域作战时深弹效果更好。
扬长补短“卷土重来”
各国对深弹研发态度的转变,使这款反潜武器拥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科技的发展,则使这款历经百年的经典武器,得以扬长补短,呈现出新的面貌。
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深水炸弹开始融入智能元素,可通过舵机修正弹道,或者利用主动、被动声呐对目标进行定位或定向,在设定的位置精确起爆等,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
意大利的MS500深弹由飞机投放,在入水后的下潜过程中,能运用声引信测量深弹与目标的距离,在距离目标最近的位置起爆。
俄罗斯的“围猎”-2E航空自导深弹,入海后可借助弹体表面的充气气囊在海面或一定深度漂浮4分钟。在此期间,自导头朝下开始工作,有效探测距离达数百米。如果发现目标处于下方,便会脱下“救生衣”直奔目标;如果发现攻击角度不佳,则会自行调整角度后展开攻击。该深弹采用类似反坦克弹药的聚能战斗部,高爆射流能够穿透潜艇的耐压壳体。
2022年,英国BAE系统公司展出的“新一代深水炸弹”,采用了无人机搭载方式,攻击对象也调整为打击水下无人潜航器等。
新科技的加持,新用武之地的出现,加上深弹固有的存储容易、维护简便、使用方便等优势,使其毫无悬念地继续出现在各国的武器采购清单上,也使其得以继续发展。
图⑤:MK11深水炸弹
面对港口和近海浅水区反潜、反鱼雷作战、反无人潜航器、突破雷阵等多种任务需求,深弹已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扩展任务能力,适应不同作战场景。深弹除了可用来实施对潜攻击外,今后会通过继续赋能,拓展任务能力。比如,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使其具备拦截来袭鱼雷及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扫除水雷障碍、轰击来偷袭的蛙人以及破坏水下设施、攻击水面目标等多种功能,实现一弹多能的目的。
二是提升自导能力,进一步提高打击效能。打击具有规避能力的潜艇、鱼雷等目标,也是今后深弹的任务范畴。因此,为反潜深弹加装声自导系统和水下动力,配装触发引信、水压引信、定时引信等多种引信,发展引信、自导系统一体化等技术,就成为趋势之一。
三是采用新型高能炸药或定向爆炸技术等,增强深弹毁伤威力。爆炸威力是衡量深弹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潜艇防御技术的提升,壳体耐压能力增强,需要增强毁伤威力才能将其损毁。在不显著增加体积和质量的条件下,采用新型高能炸药、定向爆炸技术以及聚能战斗部等,能够进一步增强深弹的毁伤威力。
可以预见,虽然舰载或空投鱼雷已经成为今天的反潜主力,但深水炸弹还会继续发展,与其他反潜武器一起,构成有效的反潜武器体系,从而在未来战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解放军报,文:李亚飞 赵永涛、供图:许华栋、朱文翔、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