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以下是一些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难兄难弟
【来源】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释义】
难兄难弟(nán xiōng nán dì)原意是说兄弟的关系非常好,二人非常优秀,实力相当;后演变为讽刺,指代兄弟二人都非常坏,多用作宾语;
难兄难弟(nàn xiōng nàn dì)现引申为彼此之间患难与共的兄弟,多用作宾语,也可用作主语。
【成语故事】
难兄难弟(nán xiōng nán dì):东汉时期,颍川有个叫陈寔的县令,办案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陈元方,老二叫陈季方,兄弟俩都是朝廷命官,德行甚佳。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画像,号召百姓学习他们的品德。一次,陈元方与陈季方的儿子谈论各自父亲的功德,都认为自己的父亲品德高尚,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便去找祖父来裁决。陈寔很清楚两个儿子的长处:陈元方智德俱佳,陈季方才识广博。他想了想后回答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们兄弟二人实在是难分上下啊!”两个孙子听祖父这样说,都满意地走了。
割席绝交
【来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一条: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释义】
意为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成语故事】
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小时了了
【来源】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释义】
意为不能因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孔融10岁那年,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来源】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释义】
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成语故事】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他的儿女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这时,一个孩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孩子的差使也到了。
拾人牙慧
【来源】
《世说新语·文学》第二七条:
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释义】
牙慧:牙齿内剔出的余食。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十分崇尚玄理,学者众多,形成玄学。殷浩就是其中的一个。殷浩喜好《老子》《周易》等。因殷浩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被人称为“殷中军”。就连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也久闻殷浩盛名而特意去拜访,殷浩说了几百句话,谈吐举止有风致,辞藻丰富多彩,使人震惊。据说谢尚全神贯注地聆听,听着听着便汗流满面。后来,殷浩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但殷浩没有军事经验,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但是殷浩也没有说过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依旧谈道咏诗,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小时候聪明伶俐,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曾称他有“出群之器”。但殷浩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韩康伯正在对别人大发言论,很好奇,就凑近仔细听。结果发现韩康伯所讲的内容,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根本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自鸣得意。殷浩很不高兴。后来他对朋友说:“康伯自以为得我真传,其实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后人根据“康伯未得我牙后慧”提炼出成语“拾人牙慧”。
身无长物
【来源】
《世说新语·德行》第四四条: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释义】
指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可用以形容人贫寒,家徒四壁;也可以用以形容人洒脱,不为外物所动。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有个人叫王恭,字孝伯,太原晋阳人,他出身高贵,父亲王蕴任光禄大夫,妹妹当了孝武帝的皇后。但王恭不是个轻浮子弟,很注重节操,从小就有好名声。丞相谢安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会大有出息。他也自信才华过人,以后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在生活上,王恭非常简朴,他与同族的王忱很要好,二人都很有才名。王恭住在会稽,王忱住在都城建康。二人交情虽好,却不经常见面。一次,王恭随父亲到都城,王忱知道了,就来见他。二人交谈时,王忱看上了王恭坐的一张竹席,有六尺长,很精美。王忱想:王恭从会稽来,那里盛产竹子,这东西恐怕带得多。于是对王恭说:“你这竹席不错,能送我一张吗?”王恭表示同意。并马上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卷起来,让王忱带去了。过后,他在地上铺了一张草垫子,就坐在上面。
王忱听说后,很吃惊,赶来向王恭道歉:“真对不起,我还以为你不光只有一张竹席呢。”王恭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我这个人,身无长物。”王忱见王恭生活简朴,对人又这样慷慨大方,更加敬重他。
王恭后来受到孝武帝重用,官至叔督、平北将军,实现了辅佐朝廷治理国家的壮志。
标新立异
【来源】
《世说新语·文学》第三十二条: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释义】
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支道林从小聪明机灵,悟性极佳,而且饱读诗书,通晓各家诸子之言。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领会深奥的哲学道理,因此很受当时的名士们的赏识。支道林曾一度隐居山林,潜心研究佛经,深谙佛经中的义理。25岁出家以后,每次讲经的时候,他的分析都能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为其他僧众所不及。
支道林的许多新奇的言论引起一代名士谢安的注意。当时其他名士也相继与支道林交往,如王羲之、许询、王洽等。这时候的支道林在与名士的交往中,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的代表作,晋代的向秀和郭象都曾为《庄子》作注,并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当时名流学士辨析讨论的焦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挖空心思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中包含的道理,但都没有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与一些社会名士在建康白马寺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全都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并无新意,就连连摇头并打断他们,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游》重新作注,赋予它新意。支道林的《逍遥游》注释大大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众人一听,都很惊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颇有道理,超出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后来,人们就借用支道林的看法来解释《逍遥游》了。
芝兰玉树
【来源】
《世说新语·言语》第九二条: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释义】
意思是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成语故事】
有一天,谢太傅问子侄们:“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子弟?”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即谢太傅的侄子)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谢太傅心里为之一动。所以,谢太傅开始对谢玄另眼相看,觉得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望梅止渴
【来源】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条: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义】
望梅止渴指想象杨梅,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好一会,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果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悉,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
楚楚可怜
【来源】
《世说新语·言语》第八四条:
.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松树,恒自手壅治之。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
【释义】
本指幼松枝叶柔弱鲜嫩,惹人喜爱。后形容女子姿态娇柔妩媚。也形容神情凄楚,令人怜惜。
【成语故事】
孙绰作《遂初赋》,在畎川修筑了房子,说自己明白了“知止知足”是做人的本分。他在房子前栽种了一棵松树,经常亲自为它培土、修整。当时,高世远也住在附近,对孙绰说:“小松树的确长得美好可爱,但永远也不能作栋梁之才用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即使能长到合抱之粗,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管中窥豹
【来源】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九条: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 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释义】
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片面看问题,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该成语告诉人们看事物不应该片面、狭隘地只看到局部,而是应该注重事物的整体和全局。
【成语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几个儿子从小就跟随他学习书法。王献之天资极高。他曾经和两个哥哥去拜访谢安,两个哥哥滔滔不绝,只有他说了一点点。他们走后,谢安说王献之最优秀,因为“优秀的人说话都很少”。
王羲之书法名动天下,又任右军将军,家中门生很多。王献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羁,常和他们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门生们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王献之在一旁指着门客说:“这局要输了。”门客不以为然,就说:“这个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个斑点。”意思是:这个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戏的玩法,我们不用理他。王献之非常生气,就说:“我和古人相比,远的,我自认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于刘真长。”于是拂衣而去。荀奉倩是三国时魏国人,很有才学。刘真长是晋国的名士。王献之的言外之意是说,我的才智只次于这两人,其他人根本不能和我相比。后来也确是如此,虽然其成就不是仅荀奉倩,刘真长能比,但王献之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与创新,为魏晋以来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道旁苦李
【来源】
《世说新语·雅量》第四条: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释义】
道路旁的苦的李子。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成语故事】
王戎,出生魏晋高门琅球王氏,是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自幼聪慧,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有一次,王戎和几个邻居的小孩一起到大路上玩耍,玩了一会,孩子们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口中也觉得渴了起来。这时,一个孩子发现路旁有几枝李树,树上长满一颗颗滚圆的、青里带红的李子。一个孩子叫道:呵,这么多的李子,大家快去摘呀!”几个孩子一哄而上,纷纷争着爬上树去摘李子。一个孩子见王戎站着不动,叫道:“王戎,你也快来摘呀!”王戎却摇摇头说:“你们别摘了,这些树上的李子都是苦的,不能吃!”邻居的孩子不相信,一个个摘了满满一口袋李子下了树。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李子往口里送。一咬,一个个苦着脸,把李子吐了出来,叫道:王戎笑着对他们说:“我说这李子是苦的,你们不相信,这下相信了吧!”一个路人正巧经过,他听了王戎的话,问:“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这大路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如果李子是甜的话,早就给人家摘完了。所以说李子是苦的。”“你真聪明!”那个路人夸奖说。
肃然起敬
【来源】
《世说新语·规箴》第二四条: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释义】
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
【成语故事】
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讲学,当时他虽已老迈,依然讲论不辍。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说道: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说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余晖,已经不久人世,但弟子们就像初昇的朝阳,光热与时俱增,希望弟子们能够把握青春年少,及时努力。慧远说完后,就拿起佛经,继续登座说法。那些高材生看慧远虽老,却仍卖力讲论,就非常庄严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后来肃然起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
卿卿我我
【来源】
《世说新语·惑溺》第六条: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释义】
卿:旧时夫妻、朋友间用来表示亲爱的称呼。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成语故事】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小聪明颖悟,眼光灼灼如闪电,能够直视太阳,善清谈。晋惠帝时累官司徒、尚书令。
长大以后的王戎,当过大官,家庭生活过得很是和美。在古时候,“卿”是一种对人的敬称和爱称,多用于称呼自己亲昵的人,王戎的妻子就常常公开地用卿来称呼他。
有一天,王戎悄悄地对妻子说:“妇人用‘卿’来称呼自己的丈夫,与礼法不相符合,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叫了!”他的妻子回答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妻子三个连用的“卿卿”,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作“你”字讲。翻译成现代语的意思是:“我亲你爱你,所以才用‘卿’来称呼你,我不能用‘卿’来称呼你,谁能够用‘卿’来称呼你!”唐代以后,“卿卿”便成了称呼心爱的人的一种昵称了。
华亭鹤唳
【来源】
《世说新语·尤悔》第三条: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释义】
指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成语故事】
陆机西晋吴郡人,他身材高大,声如洪钟,满腹才学,文章冠世,儒生们都对他很佩服。父亲陆抗死后,陆机率领父亲的兵马,任牙门将。当他二十岁时,东吴被西晋灭掉,陆机退居故乡,闭门勤学,期间共有十年。
晋武帝太康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来到洛阳,以文才名扬一时。后来,陆机跟随成都王司马颖任平原内史。晋惠帝太安初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任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不料被长沙王司马义打败,死伤了许多将士。有一个统领万人的小都督孟超,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心腹。作战时,孟超不但不去打仗,反而率兵劫夺百姓财物。陆机查办此事时,孟超竟造谣说:“陆机要造反了!”于是又有一帮人跟着孟超起哄。
司马颖大怒,命令冠军牵秀秘密逮捕了陆机。恰好在那天夜里,陆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车前的黑帷把车子缠绕起来了,用手拨不开。天亮时,牵秀果然派兵来抓他。陆机脱下战时穿的衣服,戴上白色的便帽,与牵秀相见,神情自如,对牵秀说:“自从吴国灭亡以来,我兄弟和宗族的人蒙受国家的大恩大德,在内出谋划策,出外执掌兵权。成都王委我以重任,我多次辞谢不干,但是得不到恩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中注定么!”于是,他给司马颖写信,措词十分悲切凄凉。接着,他叹息说:“家乡华亭的鹤鸣叫声,我再也听不到了。”
陆机在军中被害时,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同时被杀害。因为陆机无罪受冤而死,所以士兵们都感到很痛心,莫不失声痛哭。这一天,大白天就雾气迷漫,天昏地暗,狂风猛吹,树木断折,大雪纷飞,在平地积了一尺多深。人们说,陆家父子死得太冤枉了,以致天怒人怨。
一往情深
【来源】
《世说新语·任诞》第四二条: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释义】
意思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永修县侯桓伊将军不仅善于用兵,对音乐也十分精通,他经常吹蔡邕的柯亭笛,十分动听。他听到别人唱歌时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喊道:“怎么办啊!”宰相谢安夸奖道:“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床快婿
【来源】
《世说新语·雅量》第一九条: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释义】
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在朝中为官的人中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身为太傅的郗鉴,一个是身为丞相的王导。话说郗鉴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旋。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郗太傅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想尽快给女儿找个好婆家。他的同僚王导,是魏晋名门“琅玡王氏”,家中子侄众多。他把这种想法给王导一说,王导为了家族利益,非常愿意与掌握兵权的郗太傅成为亲家。
郗太傅选一佳期,命管家带上厚礼到王丞相府去刺探情报——也可以说是去搞初试吧。王家公子听说郗太傅家来选婿,个个都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因为他们早就听说郗家有个美貌多才的佳人郗璇,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中。
别说,这场“秀”还真让老管家开了眼,王家子弟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是,管家发现东厢房里还有个年轻男子,没有刻意打扮不说,还袒胸露怀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管家回到郗府后,将在王家看到的一切如实汇报。郗太傅听完眼睛一亮,当即做出了一个让老管家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他要把女儿郗璇嫁给那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那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是王导弟弟王旷的儿子。郗太傅高高兴兴地把女儿嫁进了王旷家。
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就是,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的王羲之。
一览无余
【来源】
《世说新语·言语》第一0二条: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释义】
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成语故事】
桓宣武换防镇守南州,街道修整得平坦笔直。有人对王东亭说:“丞相当初营建建康的时候,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考,所以道路迂回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东亭说:“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修得曲折迂回,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截发留宾
【来源】
《世说新语·贤媛》第一九条: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髪,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释义】
原指陶侃母亲湛氏剪掉头发换食物招待客人,后以此颂扬女性待客诚挚贤淑。
【成语故事】
陶侃自小家境清贫,他的父亲陶丹是吴国的扬武将军,在陶侃年轻时就已经去世了。母亲望子成龙,日日辛勤纺织,用所赚来的钱供他读书,抚养成人;也教导陶侃结交善友,以增长道德学问、品格与器量。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陶侃好友范逵一行从波阳途经新干,见天色将晚,特来陶家借宿一宵。“有朋自远方来”,陶侃当然高兴,只是一行七八人、骡马十来匹,而自己家却是“室如悬磬”,怎么才能好好接待友人呢?年轻的陶侃不禁一时手足无措,暗自着急。湛氏安慰陶侃说:“你就只管在外面招呼客人,好朋友难得相聚,多聊一聊。食宿都不成问题。我自会想法子安排的,你放心就是。”
等陶侃走出去后,陶母随即剪下长发,做成两股假发,换了几斛白米。又将屋中的木柱砍掉,劈成两半当柴火,把草席剁碎作为马的饲料。到了晚上,陶母已备办好酒菜招待范逵,就连随从的仆人也一起招待。虽然食具简陋,菜肴普通,却都是地道的波阳家乡口味。
范逵一行人为湛氏毫无保留诚恳待人的情谊感动不已,不禁连声费叹说:“若不是有这样贤德的母亲,也不可能有这样出色的儿子呀!”回到洛阳后,范逵总会在一些名流面前称赞陶家母贤子孝的行谊。
七步成诗
【来源】
《世说新语·文学》第六六条: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释义】
七步之内能完成一首诗,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成语故事】
曹操死后次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觉得先下手为强。夺了三弟曹彰的兵权。此时就剩下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来源:诗词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