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年近50岁功名未立,拔出宝刀写下《金错刀行》,豪气纵横千余年

繁体

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令宋人叹惋的年代。当时,南宋国势衰微,主和派一直把持朝政,朝廷内的恐金情绪弥漫,恢复大业屡遭挫折,抗金志士们无不为之扼腕切齿。

陆游从年轻时,便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是,半生的漂泊,官场的浮沉,让他的抗金志气屡遭挫折,朝廷当权者的畏缩不前,更让他无比愤懑。

一、背景与诗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重庆奉节)前往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可以说,算是接触到了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

陆游年近50岁功名未立,拔出宝刀写下《金错刀行》,豪气纵横千余年

年近半百的陆游得到供职前线的机会,自然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心中那份积蓄已久的报国热情,无疑也被点燃了起来。第二年,陆游又被调往嘉州,在调任途中,年近50岁的他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金错刀行》。

陆游借金错刀抒情言志,抒发了誓死不改的报国热情,以及必胜的信念与豪情,这种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千载之后再读来,仍然有一种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金错刀行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年近50岁功名未立,拔出宝刀写下《金错刀行》,豪气纵横千余年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歌行体往往存在转韵的特点,陆游这首也不例外,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读来抑扬顿挫。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四句,诗人从金错刀入手,描绘宝刀的形态,并且提刀在手,引出渴望杀敌立功的提刀人形象。

第二层是中间四句,从个人增加到群体的形象,抒发了众位壮士的报国之心,读来令人振奋。

第三层是最后四句,表现从军经历,揭示全诗主旨,表现出必胜的豪情与志气!

陆游这首诗,借金错刀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境界,虽然具体事物着墨不多,但却将气氛烘托得恰到处,具有很强的点染作用,诗人由物及人,层层推进,层层拓展,极具感染力。

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一把白玉缀饰的黄金宝刀,在本诗中只是起了一个带起诗人感情的作用,诗人对此着墨并不多,只有第一句描写它繁复精丽,夜间发出的光芒能够穿透窗扉。

陆游年近50岁功名未立,拔出宝刀写下《金错刀行》,豪气纵横千余年

而有刀如此,自己于快要年近五十却还是一事无成,故土的收复也遥遥无期。于是引出了下一句“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一句除了豪情,更是深深的无奈。四下望去,谁能助我成此大业呢?

我在京城结交的都是奇士人杰,我们意气相投,相约同生共死,为国效力。以不能在这段史书上留名为耻,一颗热切的丹心,愿报答天子的恩重,光复故里河山!只是这愿望迟迟不能达成,诗人的心中的郁气压抑不住,化成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里化用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更是字字动人心魄!可叹的是,北定中原的日子,陆游终究没有等到。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