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战国〕庄周

【题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 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8],终始无故[29]。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1]。证曏今故[3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3],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4]。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6],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39]’,是信情乎[40]?”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1],故异便[42],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3]。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围也,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5]。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7]。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8]。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49]。’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0],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52]。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3]。以趣观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5]。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6];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7]。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8]。梁丽可以冲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0]。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1],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62]?”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3],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64]。无拘而志[65],与道大蹇[66]。何多何少,是谓谢施[67]。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68],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0]。兼怀万物,其孰承翼[71],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2]。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73]。年不可举[74],时不可止,消息虚盈[75],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76],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77]。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 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78],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79],反要而语极[80]。”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1],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选自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 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吗?”

北海若说:“不行。万物的量无穷无尽,时间无有止境,性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的终与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大智大慧的人从远近各个角度观察万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为小,看到大的不以为大,因为他知道物量无有穷尽。他理解事物,必求证于今古,以今事证古事,古事虽远,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证今事,今事虽近在手头,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因此他知道时间不会终止。他又看透了盈虚消长的规律,所以有所得不以为喜,有所失也不以为忧,因为他知道性分不会永远不变。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着并不感到喜悦,死亡也不以为是祸灾,因为他知道万物终始的变化也是不固定的。计算一个人所知道的估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么多;一个人生存的时间,不如他未生的时间那么长。人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掌握无限大的知识,就只会感到迷惑而不能满足。由此看来,你又怎么能知道毫末可以定为最微小的标准,又怎么能知道天地可以作为最大的极限?”

河伯说:“世人的议论都说,‘最微细的东西是无形的,最大的东西是无限的’。这是真实情况吗?”

北海若说:“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东西,是看不到极限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细微的东西,是看不清楚的。所谓精,是最为微小的;所谓垺,是最为庞大的,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区分,这是形态上具有的区别。所谓精和粗,都只能凭借有形态的东西来判断。无形态的东西,就不能用数字来区分;没有范围的东西,不是数字所能算清。凡是可以用语言论述的东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识到的东西,便是细微之物。语言所不能论述,意识所不能观察到的,就不能用精粗去衡量了。因此,得道的大人先生的行为,不会出于害人,但也不重视给人以仁义恩惠;他们的行动不为求利,也不以做门隶奴仆为贱;他们不争夺财货,但也并不赞赏辞让;做事不借助他人,不赞美自食其力者,也不轻视贪污的人。他们的行为既与一般世俗人不同,却并不主张高傲怪僻;表现和众人一样,也不贱视谄佞的人。世俗的官爵利禄,对他们起不了鼓励作用;刑罚侮辱,也不足以成为羞耻。他们知道是非不是一定的区别,大小也不是一定的标准。听说:‘有道的人不求名声,品德极高的人不自显其德,伟大的人都是忘我无私的。’这些人都是最能守性分的人。”

河伯说:“那么,在万物的内或外,有什么标准去区别贵贱和大小呢?”

北海若说:“从道的观点看,万物并无贵贱之分。从事物本体看,都是自以为贵而贱视对方。从世俗观点看,贵贱在于舆论而不在于物的本身。从事物的相对差别看,就会按照自己所认为大的标准去要求大,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大的;按照自己所认为小的标准去要求小,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小的。如果知道天地有时也象细米那么小,知道毫末有时也象丘山那么大,那么差别的概念就没有了。从功利的观点看,如果按自己所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有功利;用自己所没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没有功利了。知道了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而两者彼此又不能没有,那么功利的性分就可以确定了。再从一个人的思想倾向看,如果依照自己认为对的就肯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如果按照自己认为不对的就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可被否定的。知道尧和桀都自认为是而互相否定,那么倾向和标准便表现出来了。从前,尧和舜由禅让而取得了王位,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而身亡国乱;商汤伐桀、周武王灭纣,都以斗争取得了王位,而楚国的白公胜却因斗争而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斗争和禅让的仪式,尧和桀的行为,贵或贱都是由于时势的不同,不能认为那是经常不变的规律。粗大的栋梁可以用来攻撞城墙,而不能用来堵塞蚁穴鼠洞,这是说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用法。骐骥、骅骝,一天能跑千里,捕捉老鼠却比不上野猫和黄鼠狼,那是说不同的才技有不同的用处。猫头鹰能在黑夜中捕捉跳蚤,能看清楚最小的东西,可是在白天,它睁大了眼睛还看不见山丘,这是说才性不同而能力也不同。所以说,如果肯定自己的‘是’而否定‘非’,自以为能‘治’而否定‘乱’,这就是不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道理啊。这正象只尊崇天而看不到地,尊崇阴而看不到阳那样,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某些人还要坚持辩论而不愿放弃,这不是愚蠢便是有意制造混乱。三王五帝有不同的禅让方式,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继承法,不适应时势,违反风俗人情的,就称之为篡弑的叛徒。配合时势,顺应世俗人情的,就被称为仗义的革命家。安静些吧,河伯,你哪里会知道贵和贱的界限,大和小的标准呢!”

河伯说:“那么,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对于一切事物的拒绝或接受,求取或放弃,究竟应该怎么决定?”

北海若说:“从道的标准看,什么贵什么贱,都是各自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不要拘泥你的思想,否则会与大道相抵触的。哪里多哪里少,那是事物的代谢转化。不要固执你的行为,而与大道有参差。要庄重地象国君那样,对谁都公正无私;坦然自得地象社祭时的土地神,对谁都不偏私福祐;浩荡广大地象天地四方那样无边无际,没有界限。要能同时包容万物,谁也不受到特殊的偏爱,这就叫做‘无方’。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长短。大道无终无始;万物都有死有生,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足凭恃的。事物的变化时虚时满,形态也是不固定的。年岁不能提取,时光无法停止,消亡、生长、满盈、亏虚,始终循环。知道这种现象,就可以谈论大道的方向、原则,和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下万物的生长,象奔驰一样,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易,无时无刻不在转移。你何必躭心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它本身就在不断变化。”

河伯说:“既然如此,又何必重视‘道’呢?”

北海若说:“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情达理,通情达理的人,一定很懂得权宜应变,能应变的人,就不会因物而伤害自己。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烧灼他,水不能淹溺他,严寒酷署都不能伤他,凶禽猛兽不能残害他。这并不是说要他故意去触犯水火、寒署、禽兽 ,而是说他很能察觉安危、祸福的契机,能小心地选择进退去就,因此外物不能伤害他。所以说:天性是内在的,人为是外在的,道就体现在天性里。知道天性和人为的运行规律,以了解天性为基础,以道德为根据,或退或进,或屈或伸,这就是归结到要点,而我的话也尽于此了。”

河伯说:“那么,什么是天性?什么是人为?”

北海若说:“牛和马都有四条腿,这就是天性。给马络上笼头,给牛鼻上穿上绳索,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要因人事而忽视天命,不要因有限之得而殉无穷之名。小心地紧守这三个原则,这才叫做反朴归真。”

(施蛰存黄素芬)

【注释】

[1]时:按时令。[2]灌:奔注。河:黄河。[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辩:分不清。[5]旋:转,改变。[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10]鼃:同蛙。[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12]笃(dú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14]丑:鄙陋,缺乏知识。[15]大理:大道。[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17]虚:流空。[18]过:超过。[19]自多:自夸。[20]大:同“太”。[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àn现):显得。[22]奚:何,怎么。[23]礨(lěi磊):石块。礨空:石块上的小空洞。大泽:大湖泊。[24]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25]号:称。[26]连:继续。[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28]分(fèn愤):分性、秉赋。无常:不固定。[29]故:同“固”。[30]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31]知量:知道物量。[32]曏:明。故:古。[33]“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34]分(fèn愤):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35]坦涂:大道。涂,同“途”。[36]说:通“悦”。[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38]倪(ní泥):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40]信:真实。[41]垺(fú俘):同“郛”郭,城墙。殷:盛大。[42]便:通“辨”。异便:不同的区别。[43]期:凭借。[44]数:数字。[45]不期:不可能。[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47]辟异:傲慢怪辟。[48]倪:标准。[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50]恶(wū乌)至:什么标准。[51]差:差别。[52]差数:差别的概念。等:相同。[53]功分(fèn愤):功利的性分。[54]趣:通“趋”,思想倾向。[55]操:主观标准。睹:可见。[56]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58]常:不变的规律。[59]丽:通“欐”,屋栋。[60]性:才性。[61]师:推崇。[62]“女恶”两句:女:汝。家、门:范围、界限。[63]趣:求取。[64]衍(yǎn演):通“延”,发展。反衍:反方向发展。[65]无:勿。而:你。[66]道:大道。蹇(jiǎn剪):阻塞,引申为抵触。[67]谢:代谢,衰落。施:移,转。[68]严:通“俨”。有:语助词。[69]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70]畛(zhěn枕)域:疆界。[71]翼:庇爱,偏护。[72]成:万物之成形。[73]位:守住、固定。不位:不固定。[74]举:提取。[75]消:消亡。息:生长。[76]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79]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80]反:通“返”。极:尽。[81]落:络,笼住。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