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酒,从来不是为了“醉”。

繁体

中国人喝酒,最常见的场景莫过于饭桌:婚宴、寿宴、满月酒、升学酒、谢师宴、乔迁宴……凡有重大人生节点,便少不了酒的陪伴。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内敛,尤其是在表达情感上。于是,借酒“托意”,以酒“达情”,成为一种不露声色的沟通方式。

“对影成三人”、“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历代诗人为何离不开酒?

因为酒,是诗意的“点火器”。

在不能直言的年代,酒给了他们情绪的出口。李白的狂放、苏轼的豁达、辛弃疾的悲愤,无不借助酒的力量,转化为传世之作。酒,是他们面对现实与理想落差时,最体面的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人喝酒,醉不是目的,表达才是核心。酒杯里装的,不只是酒,还有喜悦、悲伤、感恩与期待。

高兴时,我们说“来,干一杯!”;失意时,我们叹“借酒浇愁”;送别时,我们叮嘱“再喝一杯,祝你前程似锦”。酒成了情感的载体,让那些难以启齿的话,通过一杯酒传递出去。

酒不言,情却深。

在许多地方,喝酒还有一套复杂的“规矩”。比如,敬酒时要双手持杯,杯口低于对方,以示尊重;回敬时要喝得干净,以示诚意。

这些规矩看似繁琐,却是中国人用行动表达敬意的方式。喝酒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步,每一步都在诉说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喝酒,从来不是为了“醉”,而是为了那一刻的共鸣、那一份文化的延续、那一缕情感的流淌。为了更深地感受彼此,为了更好地说出那句不易启齿的“我敬你”。

酒是时间的魔法师,让短暂的相聚变得隽永,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温度。下次举杯时,不妨慢一点,细细品味杯中那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愫。

来源:墨客岛叔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