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斟酌3分钟
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尺子,更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情商。讲话“慢”一点,给自己多留一些沉默的时间,是为思考留有余地,也是守住做人的分寸。
琅琊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千百年来,琅琊王氏子弟中政治、文化人才辈出。而这个家族祖上传下的家风,竟简单到只有6个字:“言宜慢,心宜善。”
而这一切,皆起源于王家的始祖王吉。
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目睹昌邑王刘贺的荒淫无度,郁郁不得志。幸遇一位老者,送了他3个字:“言宜慢”。
《论语》有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而“言宜慢”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说话语速要慢,而是说不要急着先声夺人。
发表讲话前要想清楚,话一出口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谓“谨言慎行”,这“谨言”二字的意思就是,说话前一定要“过过脑子”,不要一时心急便冲口而出,更不能口不择言。
一个人学会了“言宜慢”,说话经过大脑,也便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人不浮躁,做事不毛躁,面对何种境遇,都能沉着冷静妥善处理。
王吉顿悟后,靠这3个字安然渡过了一次次危机,后来还成为朝廷重臣,解救一方百姓。
“言宜慢”是一种情商,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短短3个字,凝结着说话和做人的智慧。
生气,冷静3分钟
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发火动怒,行事就很容易变得冲动。这时候说的话、做的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态变得更加严重。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虽然看着弱小,却是野马的“天敌”。它们专门趴在野马后腿上吸血,无论野马怎么狂奔,都无法摆脱。有些野马不以为然,而有些野马则暴躁不已。那些暴躁不已的野马最终会在嘶嚎和相互踢打中死去。
人们会认为野马是被蝙蝠吸血而死,但经专家分析,蝙蝠吸食的血量其实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不会使得野马失血而死。
真正造成野马死去的,是野马在被蝙蝠吸血之后的“情绪失常”,暴怒让它们自毁灭亡。
愤怒之时,要先稳一稳自己的情绪,冷静几分钟,让怒气消减后再做判断。如此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不被怒气裹挟,才能摆脱“蝙蝠”的控制。
把控住情绪,才不会让自己及身边的人受伤害。理性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能在健康轻松的状态下过好生活。
待人,自省3分钟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一半的人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生活中,走错路、做错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明明做错了事情,却给出“不是我的错”的回应,或是推卸责任、顾左右而言他,再或是习惯了逃避,把头深深埋在土里,唯独缺少的是直面自己错误的态度,不懂得反思,不懂得自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都需要时常回头看看自己,时常检视自己的因何而得又因何而失。
常自省、勤自勉,如此才能少摔跟头,少走弯路。
夏朝时,有一个叛军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迎击,结果伯启打了败仗。他的部下纷纷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
此后,伯启很早便起床带兵,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那位叛军知道了伯启的现状,不仅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懂得自省的人,会像伯启一样将一次次失败当作自己成长的养料,不断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从而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